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普通话教学改革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普通话教学改革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在高校普通话课程是一门公共通识课,担负着改善大学生普通话语音面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任。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有偏差、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尝试提出教学改革建议,期望对普通话教学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普通话 教学改革

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我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普通高等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很多高校开设了普通话课程,积极探索普通话教学的模式。高校开设的普通话课程较其他专业课具有特殊性,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语言类的课程,既要讲授基本的语音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正音、训练,使其掌握说话技巧。同时,课程教授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已经形成了语音习惯,要在短期内帮助他们改掉不正确的发音习惯,培养良好的语感,需要老师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这门课程对老师和学生的挑战性很高。而在实际的普通话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教材实用性不强,教师授课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等。普通话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只有解决现有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担负起改善学生语言面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任。

一.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学生层面的特点分析

(一)学生普通话基础层次不齐

由于高校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一方面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语音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方言对学生语言面貌的影响,致使他们在发音、用语习惯上不尽相同,层次水平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学生的语音启蒙环境和长期的教育环境的不同,特别是教师的语音情况,决定了学生的语言水平的高低。因此,在高校中,城市的学生比乡镇的学生语音情况要好;北方的学生较南方的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成绩更突出;有的学生发音标准,口语表达流畅,有的学生发音和表达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挑战。

(二)学生语言习惯已经形成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已不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他们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语言习惯,其中方言的使用比重很大:在家庭、社会中使用方言交流,在学校中受到老师、同学方音的影响。在语音和用语上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与标准的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改变固有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接受标准而规范的语言训练。

(三)语言表达能力较低

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对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较少,所以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课程的变化,在口语表达训练中语言逻辑性不强、语言组织能力差、调理不清晰,出现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的情况。加之,部分学生阅读量不够,知识储备的局限导致语言表达的浅薄和无力。因此,普通话教师要把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四)对普通话缺乏认同感

大多大学生认可普通话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对普通话学习有很高的热情,但迫于普通话等级测试考试的压力,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即,应试成为普通话学习的唯一目的,普通话学习成为一个短期行为,随着普通话等级测试的结束,学生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热情和愿望也就结束了。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已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无须再学习,不把普通话课程与专业课程放在同等的位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校普通话教学中教师和课程层面的特点分析

(一)教师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普通话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标准的语音,并掌握说话的技巧。但由于普通话等级测试的存在,很多教师把普通话教学的目标设定为此,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仅仅围绕测试,缺乏口语表达能力的扩展训练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出现了偏差:重视理论、轻实践;重视语音、轻口语表达,使教学与实践脱节,忽略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需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教师的这种功利性教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其实,普通话教学与普通话应试并不矛盾,应试只是目的之一,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普通话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普通话测试。

(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有些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语音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枯燥、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跟读,学生缺少大量练习的时间,就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纠正语音问题;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一地围绕理论讲解,极少借助播放视频、讲解案例等辅助手段增加课堂的精彩程度。其实,普通话教学要注重理论,同时强化训练,用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

(三)课程设计存在问题

普通话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是对整个课程框架的建构,是对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反映,合理而有效的课程设计可以对普通话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起到提升和促进作用。在普通话的课程设计中存在一定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一是教学大纲形同虚设,表现为部分教师对普通话的教学过于随意,对自身不熟的内容或难度较大的内容避开不讲或是点到为止;二是教材缺乏实用性,很多教材多是针对测试而选定,缺少实践训练的内容,不能成为教师授课的有益补充。还有些教材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新意,更没有针对性,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三是课时不够,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安排有几种情况:短期集中的培训,大约15个课时;开设几周的课程或全周的课程,大约30—36课时。在这样相对短暂的时间里,既要将语音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改变学生长期以来的发音习惯,又要让他们掌握说话技巧,对普通话教师来说有些力不从心,往往会顾此失彼。

三.普通话教学改革策略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坚持“练讲结合,以练为主,以讲为辅”的原则,让学生凭借理论的学习,在听音、辨音中找出自己的语音问题,在词语朗读的训练中正音,并找到语感,在演讲、即兴口语等形式的实践中掌握口语表达技巧。

教师要提高普通话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既可以贴近学生生活,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又可以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相结合,针对就业岗位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可以引入“职业口语训练”、“商务口语”、“交际口语”等内容,使普通话教学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

2、促进教材的优化

普通话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突出实践和训练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围绕测试来选定,更多地要把重点放在训练层面,可涵盖演讲、口语表达、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教材的优化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托,具备理论性和指导性,避免训练盲目进行。教材还要有多样性和针对性,可通过调查学生的特点来对教材进行编订,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和不同阶段学生的需要,真正实现教材的优化。

3、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欠佳,在日常交际、公共场合和普通话等级测试中都凸显出这个问题,因此,普通话教学也要侧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这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培训和短短一个学期的课程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普通话教学应该贯穿于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不应仅仅指集中性的教学,还要包括各种以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和规范应用普通话为目的的课外活动和其它教学形式。教师要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创建普通话学习环境,共同体验学习普通话的乐趣。

由于专业的不同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生需要具备的普通话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的设置上要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以学生实际能力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内容上体现不同的特点和偏重。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大一进行语音知识的传授和交际口才的训练,满足学生刚进高校渴望改变语言面貌的愿望;大二的教学重点可以是演讲、即兴问答、职业口语、测前培训等内容,如此,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模式,结合课外的推普活动,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提高课程重视程度

提高普通话课程的重视程度表现为:第一,不断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出现懈怠、消极等情况,是因为发现自己在工作方法和内容上出现了停滞,不能得到有效地培训和指导,没有提升空间的工作使他们对工作日渐失去热情。因此,高校要增加教师培训投入,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为教师提高普通话水平提供平台,从而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提升,也使学生从中获益。第二,加强普通话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教学仪器和设备,加装多媒体教学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教学。[1]

四.结论

普通话课程在高校公共课程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气质修养,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帮助毕业后就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必须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勇于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有效解决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普通话课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晶.浅谈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32-34.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