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山市中小学生同伴接纳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山市中小学生同伴接纳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同伴接纳性的相关因素,为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社会测量法、班级戏剧问卷等方法,随机测查唐山市中小学生398名的同伴接纳性及相关因素。结果 对小学和初中学生同伴接纳具有预测作用的首要因素是社交/领导性,但教师接纳对小学生同伴接纳有预测作用;对小学和初中学生同伴拒绝具有预测作用的首要因素分别为受欺侮和外部攻击。结论 影响学生同伴接纳性的主要影响是社会行为因素,但教师接纳对小学同伴接纳性有影响。

【关键词】 朋友;人际关系;成绩不良;社会行为;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61-02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ed Factors of Peer Accepta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GAO Zhi-hua*, LIU Xiao-hong,MA Hong-xi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 China Coal Medicine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er acceptance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ethods 398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sociometric method and class play questionnaire, and teacher rated academic achievement level and teacher acceptance level were collected too. Results Sociability/leadship was the first factor to predict peer acceptan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but teacher acceptance was the second influencing factor in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eing teased was the first factor of peer rejection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hile overt aggression was that for th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onclusion The social behavior factors are the main factor to peer acceptance, but teacher acceptance has impact on that of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Friends;Interpersonal relations;Underachievement;Social behavior;Regression analysis;Students

同伴接纳性指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喜欢和接纳的程度,与学生的自尊、社会认知发展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被拒绝儿童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容易出现问题或障碍[1]。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儿童自身社会行为方式对同伴接纳性的影响,考虑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因素[2],比较影响初中生和小学生同伴接纳性因素是否存在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唐山市2所小学的四、五年级共6个班208人,其中男生111人,女生97人;年龄(10.65±1.05)岁。某中学初二年级4个班190人,其中男生96人,女生94人;年龄(14.97±0.55)岁。

1.2 方法 学业成绩由各班班主任结合被试的主要学科的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分为优、良、中、可、差5个等级,再按班级分别计算出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标准分数。教师接纳采用社会评定法,由各班班主任按自己对学生的喜爱程度评分,分为很喜欢、喜欢、一般和不喜欢4个等级,再按班级分别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教师接纳的标准分数。同伴接纳性采用社会测量法,要求学生提名3个“在本班中其所最喜欢的同学”和3个“在本班中最不喜欢的同学”,提名不分先后。然后将每个学生所获得的正提名数(p)和负提名数(n)在本班内转化成标准分Zp和Zn,作为同伴接纳性水平的指标。社会行为采用Masten(1985)的“班级戏剧问卷”,量表共39个题目,包括6个因素:关系取向的攻击、外部攻击、社交/领导性、被排斥、消极/孤立、受欺侮。要求被试在本班中为“该剧中”的 39 个角色挑选出最适合扮演的同学,一角可多人,但不能选自己。统计时,以每名被试在每个项目上被提名的次数作为该被试在该项目上的得分。将每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作为被试在该因子上的得分,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计算出每个被试在6个因子上的标准分。

2 结果

2.1 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见表1。

小学生同伴接纳与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会行为的社交/领导性正相关,与消极/孤立和受欺侮负相关;初中生的同伴接纳与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交/领导性正相关,与关系取向攻击、外部攻击、被排斥和受欺侮负相关。小学生的同伴拒绝与关系取向攻击、外部攻击、被排斥、消极/孤立和受欺侮正相关,与教师接纳负相关;初中生的同伴拒绝与关系取向攻击、外部攻击、被排斥和受欺侮正相关,与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交/领导性负相关。

2.2 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会行为对学生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回归分析 以同伴接纳(Zp)和同伴拒绝(Zn)为因变量,以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会行为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别为小学生和初中生建立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回归方程,见表2。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小学生同伴接纳具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依次为社交/领导性、教师接纳、外部攻击、被排斥和消极/孤立,其中正向的是社交/领导性、教师接纳和被排斥,负向的是外部攻击和消极/孤立;对初中生同伴接纳具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依次为社交/领导性和外部攻击,其中正向的是社交/领导性,负向的是外部攻击。对小学生同伴拒绝具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依次为受欺侮、外部攻击、教师接纳和消极/孤立,其中正向的是受欺侮和外部攻击,负向的是教师接纳和消极/孤立;对初中生同伴拒绝具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依次为外部攻击、被排斥、消极/孤立、学业成绩和教师接纳,其中正向的是外部攻击、被排斥和教师接纳,负向的是消极/孤立和学业成绩。

3 讨论

研究发现,影响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同伴接纳的首要因素是社交/领导性,而外部攻击是重要的负向预测因素。这与王美芳等[3]和程利国等[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学业成绩并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这可能与研究工具的选择有关。本研究采用的班级戏剧问卷是他评量表,既能测量积极的行为,也能测量消极的行为,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其班级同伴眼中的社会行为特点。社会行为对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大,亲社会行为作用最大,而学业成绩更可能是作为中介变量影响同伴接纳。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同伴拒绝起预测作用的前2位因素都包含着外部攻击。提示,攻击性强、经常欺负同学的学生更易于被同伴拒绝。

研究发现,影响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同伴接纳性的因素不尽相同。首先,教师接纳对小学生的同伴接纳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同伴拒绝都具有较强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初中生的同伴接纳没有预测作用,对同伴拒绝有微弱的正向预测作用。即与初中生相比,小学生的同伴接纳性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接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喜爱程度会影响到学生在同伴中的地位;而初中生受教师的喜欢,则可能招致同伴拒绝。这是小学到初中期间儿童思维和社会性的急剧发展的结果。思维由以具体形象为主到逻辑抽象为主;价值判断上由信赖权威到依据规则独立判断;社会交往上由依恋父母和教师向以同龄交往转变[2],反映到同伴接纳性中,由相当程度上依据教师的喜爱来喜欢某个同伴到由自己对同伴的行为的价值作出判断从而影响对其喜爱程度,并且在这个发展转变过程中,还可能伴随着对权威(教师)的反叛。其次,对小学生同伴拒绝正向预测作用最大的是受欺侮,其次是外部攻击;而对初中生同伴拒绝正向预测作用最大的是外部攻击,受欺侮未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在小学生中受欺负更易被同伴拒绝,而初中学生中欺负人最不受欢迎。这可能与欺侮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有关。有研究显示,小学生受欺侮发生的频率远高于初中生[5],也与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发展有关[2]。青少年普遍认为受欺负不是一件好事,由于小学生更多地依据外部的行为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进而认为受欺负的人也是不好的,持排斥心理;而初中生更多依据道德规则来判断,并且随着移情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认识到欺负同伴的行为的恶劣性,并对受欺负同伴持同情心。

4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2-182.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70-380.

[3] 王美芳,陈会昌.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3):7-11.

[4] 程利国,高翔.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35-42.

[5] 张文新,谷传华,王美萍,等.中小学生欺负问题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心理科学,2000,24(3):435-439,510-511.

(收稿日期:200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