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因为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美国学者布鲁巴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呢?

一、 创设“疑”的氛围

在“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教师高高在上,一把戒尺,一付尊容,足以把学生的“疑问”吓到九霄云外。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的甚至是无理的问题。如此平等、民主、博爱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或不敢问、会问或不会问的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使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开放“疑”的空间

一个爱学习、善学习的人,“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如何使学生的“疑”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呢?我以为可以对学生的“疑”实施“开放”政策。(1)有疑可以“随时”而发,即课前、课中、课后,均可质疑,(2)有疑可以随“人”而发,语文教师、数学教师、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同学、家长、朋友,均可成为学生质疑的对象。(3)有疑可以随“惑”而发,天文地理、自然科学、文字领域、数学王国,凡课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只要有“惑”均可质疑。(4)有疑可以随“趣”而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多了,其语文兴趣会愈见其浓,而伴其趣浓的则是疑也愈见其多。对于语文学习的爱好者来说,教师要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他们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成为他们诉疑探疑的良师益友。总之,开放学生“疑”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 激发“疑”的动力

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课堂上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生均是优等生。优等生有疑问,难道中差生会没有疑问?不是!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胆量,二是不会质疑,三是缺乏主动探究的信心,其中第三点是他们致命的弱点。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要求的是全体参与,因此激发他们“疑”的动力,是培养“问号”学生的关键。我认为激活与保持学生心理的觉醒状态,树立自主探究的信心,可以从培养学生形成一些“学习心语”做起。

“我要问!”――这是学生敢于面对语文学习的现实而跨出的第一步,他们勇于承认语文学习中存在的无知点,并开始向自我挑战。

“我要说!”――这是学生经过积极的尝试、主动的实践而勇敢地展示自我的心态。这是自主型课堂教学中热烈的学习气氛形成的重要因素。

“我也行!”――这是学生投身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自信心,它不但鞭策了自己,也肯定了自己,最终将一定会超越自己。

“我发现!”――这是学生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渴望主体创新的自我追求。

这些“学习心语”是激发学生“疑”的动力,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四、 教给“疑”的方法

对课文的标题进行质疑。推敲标题,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要内容。如学习《负荆请罪》,读题后学生提出:“谁负荆请罪?”“向谁负荆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结果怎样?”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讨论,学生不但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且认识了宽容大度、深明大义的蔺相如和性格率直、知错就改的廉颇,更清楚他们言归于好的基础是“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质疑。精读课文重点段,会发现许多的疑难,而解决了这些疑难,则掌握了文章的重点,甚至对文章的语言表达之妙、结构安排之巧,以及对文章中心、人物感情等有更深刻的领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如教学《爱之链》时学生提问:“为什么老妇人看见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依反倒紧张地闭上眼睛?”“为什么贫穷落魄的乔依听到老妇人要给他钱时‘愣住了’?“这些语句是理解上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就此质疑解疑无疑会帮助他们领悟这篇文章的中心。

对细微处质疑。语文教材中有的地方虽然是不经意的一笔,却往往是精彩之笔。引导学生于课文细微处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细致阅读、深入研究的学习习惯。如教学《海上日出》,学生提出了许多细小问题:“为什么写太阳上升时是‘一纵一纵’的?”“明知是太阳为什么还说‘这深红的圆东西’?”“太阳是‘躲’进云里还是云遮住了太阳?”……学生边读边疑,边疑边究,在探讨中明白了这些描写的精妙,并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对矛盾处质疑。课文中有的看似是矛盾之处,实际是表达上的亮点,阅读中抓住矛盾之处质疑会让学生受阻的思维豁然开朗。如《游园不值》中的“久不开”与“关不住”;《赤壁之战》中的曹操明明是个典型的多疑的人,却为何接到黄盖的投降信就“欢喜得不得了”;《船长》中的船长明明知道船上有六十一人却说“必须把六十人全部救出去”?让学生在阅读的矛盾处质疑思辩,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质疑孕育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新世纪要求教育培养出在世界竞争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创造性人才。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彻底废除传统的“口传耳受”的教学格局,实施开放性自主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发现活动”,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一定会不断涌现。

(作者单位:丹阳市新桥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