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于茗:让生命化蛹成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于茗:让生命化蛹成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命是一次旅程,旅程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只不过有的人缺失得多,有的人缺失得少。于茗,一个笔名叫“美丽愿望树”的女孩,是一个脑瘫患者,行动不方便,生活也不能完全自理。但是身体的缺陷并没有掩盖住她内心的才华,因为喜爱文学,离开学校后,她便自学写作,在不断的磨砺中一次次蜕变,她的文章开始出现在报纸、杂志上。去年年底,她历时七年完成的自传体小说《化蛹成蝶》出版了,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张慧”这个脑瘫女孩艰难而波折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实际上大部分内容都是于茗真实的成长经历。

于茗比常人有更多磨难,但她没有放弃希望和梦想,她用她那一根颤抖的食指,耗费多于别人十倍、百倍的精力,敲下了这本14万字的小说,让自己开始奔跑在自由的文学道路上。

有一条路叫坚强和执著,于茗在这条路上踏踏实实地走着;有一种写作叫飞翔,词语是于茗的翅膀,让她蜕去毛毛虫的外衣,蝴蝶一般飞翔在阳光下……

【人物简介】

于茗,1982年6月30日出生,患有小儿脑瘫。初中二年级退学在家自学写作。系辽宁省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江山文学网首位签约作家、中国育网特聘励志教育专家。已出版自传体小说《化蛹成蝶》。

用文字丈量世界,七年磨一剑

■新作文:你的自传体小说《化蛹成蝶》我非常认真非常仔细地看了,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能从一个生活都不容易自理的残疾人,变成一个有一些成绩的作家,其间所付出的种种辛劳和收获的种种感动,让我深深动情。能谈一谈这本小说的创作经历吗?

于茗:我从小就喜爱文学,爱好读书,上学以后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从上小学开始到初二退学,整整八年我都一直在坚持记日记,足足写了10本日记。每一本写过的日记我都保存着。2002年年底的一天,我在翻看以前的日记时, 如烟的往事如一页页书似的在我脑海里翻过。这时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把我的成长经历和学习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留给以后的自己一个美好的回忆。但我并没有立即着手写,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构思,在2003年年初时才开始写。

■新作文:在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叫“张慧”,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你的经历和生活,你对这本书满意吗?

于茗:这是我的处女作,显得非常稚嫩非常粗糙。但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每一部作品都像经过十月怀胎所生下的孩子,倾注了心血与精力,又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况且,一个残疾人要写出一部14万字的小说,这其中的艰辛更是外人想象不到的。因为那时我双手只有左手食指比较灵活,只能用这唯一的一根手指敲打键盘,一分钟最快能打16个字。但困难并不只这些。刚开始写作时我并不懂得备份一些重要的文件,由于电脑数次重做系统,稿件不只一次丢失过。面对稿件的全部丢失,我也曾想过要放弃。但一想到要对得起书中的人物,我那从小就有的不服输的劲头就上来了,这样我几次重新开始,从零写起,经过七年的时间我终于完成了这本书。

挣脱枷锁,解放自己

■新作文:我发现你对痛苦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当你写到疼痛或屈辱时,不自觉地用了很多种修辞手法,并且写出来的效果也非常棒。比如“我含糊不清的话语,像一根火柴终于将周围压抑的嘲笑声点燃,我能听到的那些嘲笑声‘嘭’地一声挤出窗外,像长了翅膀一样,四处飞散轰炸,有的撞在墙上,有的晃荡在空气中叫嚣,每一声都炸在了我的心房上。”因为你身体的残疾,所以你遭受到了更多的痛苦和屈辱,尽管别人的嘲笑并不是恶意的。你总是习惯于把自己所遭遇的一些很正常的困难归咎于某人或某物,但是渐渐地你学会了平和地看待这些问题,能不能谈谈这个变化的过程?

于茗:我虽然是个残疾人,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没上学时在家里,父母都宠着我,生怕我受到一丝委屈。我受不了别人讽刺的话语,就连那略带嘲笑的眼神对于我都犹如芒刺在背。那时我总和父母在一起,外人看在父母的面子上,对我的议论也就少一些。而在学校里我却是在独自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而且与我同班的同学都是七八岁的小孩子,处在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最调皮的阶段,所以他们总会没深没浅地议论与我的残疾有关的话题,虽然他们并无恶意,但他们那些带有侮辱性的话语对我来说就像一根根尖锐的毒针,将我那颗脆弱的心刺得伤痕累累,将我的自尊砸得犹如一摊面粉一样。还有老师和成年人的嘲笑,这些欺侮就像一个可怕的幽灵,无时无刻不在我头顶上盘旋。那时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的我几乎不会笑,就连做梦都有一群人在梦里嘲笑我。后来我渐渐地明白了我是残疾人,而残疾理所当然地就是被人嘲笑的最大理由。“残疾”两个字就像一个咒语或一顶耻辱的帽子,让你无法解脱。而要想解开这一诅咒或摘下这顶帽子,你必须得付出比常人多十几倍的心血,取得一番成绩才能让人对你改变看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渐渐地明白了:猎奇是每个人的正常心理。正因为残疾让我有了独特的生活姿态,才让我成为了社会上的一道另类的风景,引起了很高的回头率。许多人只是出于好奇,才把过多的目光投向了我,并无任何恶意。对于这个问题,就在于你怎么看待,如果你过于敏感,在意别人的每一个眼神,那么你自然就生活在悲观世界中,这世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你都看不到,人世间的各种快乐你也感觉不到。因为你的世界里只有黑色,只有痛苦和自卑,而这些全是你自己制造的。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新作文:你自己都说“我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从父母日渐增多的皱纹中踩出来的。”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不幸让你的家人也承载了比其他家庭更多的苦难,想必这辈子你最该感谢的就是你的家人了,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

于茗:我想说的是,爸爸妈妈,你们为我牺牲了太多太多,你们明明在我出生时就知道我会卧床终生,这一生也无法奉养你们,甚至连自理都不能,可是你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把我养大,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不仅延长了我的生命,还让我学会了走路,学会了写字,并送我上了学,让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我会尽我的全力来报答你们。

■新作文:由于自身的原因,你经常得到别人的一些帮助,也得到过社会的一些救助,甚至还有北京的医院免费为你做了康复手术,你打算怎么样以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

于茗:我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要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残疾朋友,让他们从自卑的阴影里走出来,自尊自强自立,学习一技之长,能够养活自己并为社会做出贡献,让更多的人对我们残疾人改变看法,让他们知道,我们残疾人并不比健康人差,只要努力,健康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甚至健康人做不到的事我们也要努力做到。

■新作文:大家都知道你有一个笔名,叫“美丽愿望树”,你觉得你这棵愿望树长得足够壮硕了吗?

于茗:我觉得它就像一棵稚嫩的小苗,在好心人的呵护和浇灌下,现在已经长得非常茁壮、非常茂密了,并已开出美丽的花,而且就要结出成熟的果了。

■新作文:这些年到全国各地的医院去看病,想必你也跑了不少地方吧,闲暇的时候也参观过不少名胜古迹吧,对哪些地方印象最深刻?

于茗:我去过北京的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和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博物馆。印象最深的是辽沈战役博物馆,因为里面陈设了当年红军用过的物品和文献资料,还有老百姓用过的农具以及生活用品。又通过现在先进的科技,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历史和那场战役,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阅读而后思考

■新作文:我注意到《化蛹成蝶》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是用一句古诗作为标题,这是源自你对古典文学的喜爱吗?你最喜欢谁的诗?

于茗:从小我就在父母的辅导下背诵古诗了。怎么说呢?我喜欢的风格很多,既喜欢那种豪迈奔放的诗人,像李白、辛弃疾、苏轼等;也喜欢婉约派的词人,像温庭筠,柳永等。最喜欢的诗句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诗让人感觉到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要乐观,都要坚强。每个人无论身体、家庭或社会地位如何,只要努力,只要坚持不懈,都能做出一番事业来。身为一位女性,我也喜欢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写出了一个女子对爱的终贞,为情的守候。

■新作文:我想除了张海迪,你对史铁生也应该很喜爱吧!我本人就是史铁生的铁杆读者,我觉得他那种对苦难的理解非常难得,多年的思考让他创造出不少的经典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能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能谈谈对他的印象吗?

于茗:他对哲学有很深的研究,“生命、苦难、爱情”是他文章中永恒的主题。我想也是因为残疾的原因吧,所以他的文章里有很多对生命的意义的探究。人是从哪里来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要遭受那么多的苦难?人类为什么在身体上和思想上有各种局限?这是很多文学家和哲学家都在探讨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像史铁生感悟得这么深刻。正是由于亲身体验,他才把这个问题谈论得很透彻。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残疾对他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网路与心路

■新作文:网络让你更加方便地接触到社会,你也通过网络实现了很多的愿望。网络对于你来说已经不可缺少了吧?你与网络是如何结缘的?之后又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网络对于你的生活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于茗:从2000年起,我就在网上发文章,我第一个投稿的文学网站是“榕树下”。那时我刚刚开始学习写作,写出来的文章很稚嫩,加之“榕树下”要求比较严格,因此我的习作可以说是屡投屡退。那会儿我家是电话上网,因为经常上网投稿,我浪费了大量的电话费,为此我被父亲说哭了好几回。但我生来就比较倔强,我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任凭谁劝说也无法改变我的初衷。就这样,我在父亲上班的时候偷偷上网,按照退稿信的要求再改再投。这样经过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吧,不知是编辑对我的稿件看得有些厌烦了,还是我的写作水平真的有所进步了,我的文章终于被网站录用了。这不仅让我兴奋至极,也感染了父亲,因此父亲为我申请了宽带网。这样我就可以无限时地在网上冲浪了。

提到《化蛹成蝶》,就不能不提到中国育网和江山文学网这两个网站。正是他们的帮助,这部自传才得以问世。若不是江山文学网的编辑古渡老师的修改润色,该网站的站长赵兴华老师为联系出版事宜而奔波的日夜操劳,本书的策划者崔文泰先生的精心策划,也许我这部小说的稿件现在仍安静地躺在我的电脑硬盘中,不能见到天日的。

现在网络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如果没有网络,这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新作文:因为你的努力,现在你也小有名气了,面对关注你的媒体和读者,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有没有感觉到压力?

于茗:压力是肯定有的,但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它会鞭策我更加努力学习和认真工作。在今后前进的道路上,如果再遇到困难,我想只要想起有这么多的人都在关注我和支持我,我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新作文:谈谈你现在的身体情况和工作状态吧!

于茗:手术后我的身体改善很大,以前走路是两脚相互交差的剪刀步,现在矫正了过来;以前上下楼梯得扶栏杆,现在不用扶栏杆上下楼梯就能走得平稳。昔日如同摆设的右手也能敲打键盘和握笔写字了。

2006年9月,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社区里的一名残联职员。我的工作比较轻松,就是为残疾人服务,传达国家帮扶残疾人的政策,听取残疾人的意愿,反映残疾人的需求。

■新作文:在写作的道路上,你有什么近期的打算和长远的规划吗?

于茗:我要继续学习,继续深造,我感觉自己的学识太浅薄了,写的文章也很稚嫩,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等时机成熟了,我想出一本散文集,把我这些年来写的习作集成一本书出版,也是对自己的青春岁月的一种纪念吧。

■新作文:我们的访谈也接近尾声了,祝愿你的身体恢复得越来越好,也祝你在文学的道路上,突破诸多局限,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于茗短文两篇

也谈人生意义

我不敢确切地说人生是什么,我只能笼统地说人生是由时间组成的,只要珍惜时间,在有限的人生里做个精神上的贵族,这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今天和明天组成的。如果今天的事总要等到明天再去做,那么这一生可能都在蹉跎中度过了,直到去世那一天才会反省到有许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这样的人生又有何价值呢?如果反过来,今天的事情不推拖,明天的事情早完成,那么结果就会大相庭径了。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非常正确,时间和感情一样,都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即使你有亿万家产,你也奈何不了时间,你阻止不了它的前进,逃脱不了岁月的流逝,让青春永驻。是的,你有钱,可是你怎样购买时间,跟什么去进行交易呢?感情是能够挽回的,可是时间却不能倒流。你能回到过去,再享受一次幸福的童年,再重温一次浪漫的初恋吗?只有珍惜时间,才能无愧自己的人生。

那么怎样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它呢?有的人是用天来计算时间的,有的人是用小时、分,甚至秒来计算的。这样的结果又怎能一样呢?人的一天有三分之二是被生理需要和工作事业所占用去的,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是用来休闲娱乐的。如果在这8个小时中抽出一点时间用在看书和学习上,来充实自己,那么你会比其他人懂得更多,你的人生也会与众不同。有的人说:我也想读书,可是没时间学习,你怎么就会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呢?其实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就看你会不会利用它。雷锋曾经说过,时间是靠挤出来的。你说你工作忙,5分钟的时间总能抽出来吧,这5分钟是完全可以读一页书的。如果每天都能抽出5分钟来读一页书的话,那么日积月累,一年下来就可以读完一本书(每本书按300页算)。这样在有生之年你就至少可以读完50本书了。不要小看这50本书,它会使你受益终生,教你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会让你感受到人世间不可忽略的真、善、美。这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很难很难,需要的是“毅力”二字。“毅力”可以愚公移山,也可以滴水穿石,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它,它只在少数人的身上体现出来,只要拥有它,无论你做什么事都会成功的。

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只要你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那么你就可以驾驭人生,做个精神上的富有者了。

父亲与笛子

一弯新月下,一位淳朴的乡村少年站在空旷的原野上,手握一支横笛,在动情地演奏着一支动人的乐曲,笛声婉转、悠扬,似清泉在低吟,如夜莺在歌唱,在原野上飘浮、回荡,引得路人驻足倾听,惹得鸟儿为他伴唱……这就是我年少时的父亲。

我的父亲从小就酷爱音乐,喜爱吹笛子。他无人指导,只凭着对音乐和笛子的喜爱,独自揣摩着吹奏的技巧。俗话说:“艺术来自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话用在父亲身上是最适合不过了。对于现在的一些孩子来说,学琴练琴也许是一件苦差事,在父母的看管和逼迫下,他们心不甘情不愿地学琴练琴。可对于年幼的父亲,吹笛子却是一件乐事,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那时每天放学后,帮家里做完家务,父亲就吹起笛子。笛子是他最知心的朋友,是他最好的倾听者,每当有心事,每当受到委屈,父亲就会拿起他那心爱的笛子到一个寂静无人的地方尽情地宣泄他心中的不快。而笛子就像一位温柔多情的女子,乖乖地躺在他的双手中,安静地依偎在他的唇旁,幸福地等待他的亲吻,耐心地聆听他的诉说。

父亲还是学校文艺队里的骨干。每当学校举行文艺活动时,总是少不了他的身影。他不仅表演笛子独奏,还为校合唱队伴奏。因此,父亲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青睐与厚爱。

后来,父亲到部队里当了兵,随身携带的除了衣服和书籍,还有那支与他多年如影相随的笛子。在那边疆哨所旁,在那清冷的月辉下,一位踌躇满志的青年手握横笛满腹心事地吹奏着。那幽怨的笛声如那淙淙的泉水流淌着,诉说着他浓浓的乡恋,诉说着他对家人的思念,也诉说着他的理想,他的追求。

父亲成家并且有了我以后,他也没有扔掉他心爱的笛子。我的童年便是在父亲笛声的伴随下度过的。父亲用他那支笛子吹奏着那曲古老而又常吹常新的催眠曲,无数次地送我进入了梦乡;父亲用他那支笛子为我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里面有我的天真,有我的年幼;父亲用他那支笛子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对女儿的祝福和期待……

曾几何时,父亲的笛声远离了我的生活,让我只能到梦里去追忆;曾几何时,父亲为了生活忙碌,而忘了他的笛子;曾几何时,没有父亲的笛声就像缺少了一剂调味品,使我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如今,父亲那熟悉的笛声又响彻在我的耳畔,那笛声有他对少年时代的回忆,有他对现在的抒怀,也有他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