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秦安羊皮鼓舞蹈文化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秦安羊皮鼓舞蹈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秦安羊皮鼓舞蹈对探讨甘肃陇右的地域文化有着深刻的含义,本文主要探究秦安羊皮鼓舞蹈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秦安 羊皮鼓舞蹈 文化
秦安县位于我国甘肃省的东南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羲里娲乡”的美誉,秦安的羊皮鼓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天水地区最具特色的羊皮鼓舞蹈之一,保持着最为原生态的舞蹈形态,本文主要对秦安羊皮鼓舞蹈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的解读。
一、秦安羊皮鼓舞蹈的历史渊源
秦安县是陇右文化的代表和中心,秦川羊皮鼓舞蹈的形成与陇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皮鼓舞蹈的出现和代代的传承正是为了满足当时陇右人民的心理需要。秦安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一直以农耕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来源,秦安的气候环境并不好,经常出现干旱、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于古代靠农作物吃饭的人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天灾少一些,有个好收成能够养活全家老小。古代人没有如今先进的知识,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只能把精神寄托在神鬼上面。所以,当地的人们经常用自己的方式来祭祀土地爷、山神爷、马王爷、牛王爷等等。羊皮鼓舞蹈正是人们一种原始的祭祀形式,利用祭神、驱鬼、求福的法事表演反映出古代陇右人民的信仰和内心世界,蕴含着古代陇右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信仰。
二、秦安羊皮鼓舞蹈中舞蹈形态蕴含的文化含义
秦安羊皮鼓舞蹈的队形一直为“S”型,从来未出现过直线型队列,鼓手们脑后的鞭子也是人面蛇身的形象,队形和舞步也是对蛇的形状的模仿,二龙吐须、旋四角、两龙摆尾、剪子股等队形也是在“S”型队列的基础上面衍生出来的,所有的舞者在跳舞时都是庄严肃穆的,随着舞蹈中不同内容的呈现,舞者们变幻着不同的队形,将整个祭祀的场面形象的呈现出来。在秦安羊皮鼓舞蹈中,蛇出现的频率很高,蛇是古代陇右人民的禁忌,羊皮鼓舞蹈中频繁出现蛇,实际上是代表古代陇右人民对龙的崇拜。除此之外,秦安羊皮鼓舞蹈中的“双龙太极”舞等,也蕴含着古达陇右人民对生殖的崇拜,在古代,繁衍后嗣是一项极其重大的事情,人丁兴旺也是判定一个地区是否繁荣富强的标准。秦安羊皮鼓舞蹈中也非常注意五行的变化和八卦的结合,以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表达了古代陇右人民初步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对自然规律的揭示。
三、秦安羊皮鼓舞蹈不同的仪式也包含了不同的意义
秦安羊皮鼓舞蹈是一种全体村民参与的集体活动。在这种集体舞蹈中,每一个舞蹈段落中都有固定的唱歌、占卜和跪拜的固定流程,在击鼓歌唱的段落中,主要有独唱、两人对唱和众人合唱的表现形式。同时,在击鼓歌唱的段落中,也有着不同的歌调和旋律,在舞蹈的每一个段落结束后,也有击鼓叩首的礼仪,这种固定形态的仪式是在古代陇右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下来的艺术形式的表现,这种高度程序化的形式是古代陇右人民精神文化的产物,是人们情感的真是流露。
四、秦安羊皮鼓舞蹈中不同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秦安羊皮鼓舞蹈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师公”和“师婆”,即主持祭祀的人,“师公”和“师婆”地位崇高。在秦安羊皮鼓舞蹈中,“师公”和“师婆”不止一人,并根据不同的祭祀活动“师公”和“师婆”分别穿着不同的服饰,作为神的代表,在戏神、掖神、炸山、开坛、割宝状等不同的舞蹈段落中传达着神的旨意并实现人们的一些祈求,反应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在羊皮鼓舞蹈中,“师公”和“师婆’的身份可以进行互换,这种互换体现了古代陇右人民对平等、有序礼仪的遵循。
五、秦安羊皮鼓舞蹈道具的含义
在秦安羊皮鼓舞蹈中,除了以羊皮鼓为主要道具,还采用了总旗、板板、三尖两韧九环刀等辅助道具,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含义。羊皮鼓是十分重要的祭祀法器,不同的环形羊皮鼓分别代表者伏羲、女娲和轩辕帝,在舞蹈中有着重要作用,板板是羊皮鼓舞蹈中主要的伴奏乐器,共计12块,分别代表一年中的各个月份,三尖两韧九环刀是传说中二郎神的法器,代表着古达陇右人民期盼风调雨顺的心愿,总旗是羊皮鼓舞蹈中师婆的伴奏道具,用于保证祭祀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邓小娟:秦安羊皮鼓舞的文化解读,天水师范学院院报{J},2010,24(6)
2.张兵、李子伟:陇右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张华:中国民间舞与农耕信仰{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