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钻研点古汉语知识如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钻研点古汉语知识如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文称:“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错频率最高的。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

我相信这种说法,因为这是专家靠资料统计得出的结论。但是如何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如何把这100个别字纠正了,再把现在出版物上别字总量的另一半也减少下来,或者说把别字减少到最低限度,恐怕仍然是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我们的记者、编辑、校对倘若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钻研古汉语乃至古文字知识不失为减少错别字的一个途径。就拿这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来说吧。

粗看这些别字,有不少错得很荒唐,比如说“大拇指”的“拇”字,稍有点古汉语常识的都会知道,这是个形声字,从“手”“母”声(《说文》:“拇,将指也。”我们姑且不去管它)。大拇指是长在手上的(脚上当然也有“拇指”),咋也不能写成“姆”。又如“一鼓作气”,把“鼓”写成“股”。稍读过些古书的人都该知道古文名篇《曹刿论战》吧,这篇古文讲了古代一个有名的战例,同志在他的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还引用过它,中学课本中也选用过它。“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张口就来的,“鼓”是擂鼓,是名词用作动词,跟那个作“大腿”用的“股”字有什么关系?

荒唐归荒唐,错误还是照常发生了,该有什么办法?这就说明钻研点古汉语乃至古文字知识或者抽空读一点古文有多重要了。其实我们不必在理论上有很深的造诣,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古人认定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或者古汉语语法知识什么的,粗知一些,相信也会减少一些差错的。比如“舶来品”的“舶”。“舶来品”就是从国外进口的物品,“舶”是大船,从国外进来得用船。而“泊”的本义该是“湖泽”、“沼泽”,没有外来的意思。“松弛”的“弛”,本来是指拉满的弓再松弛下来。把弓弦绷在弓上面叫“张”,由这个意义引申为把弓拉开,张弓时,弦被越拉越紧,所以“张”有了“紧”的意思,“弛”则与之相对,指“松”,《礼记》中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而“驰”则是“车马疾行”,“松弛”写成“松驰”,意思不正好反了?再如“针砭”。“针”,本字作“钅咸”,是指缝纫用的工具,引申为“用针刺”,成为中医上的医疗用具。“砭”是一种石针,用石块制的尖石或石片,用以治痈疽、除脓血,为中医最古的医疗工具,有了金属后,就主要用“针”为医疗工具了。“针”、“砭”都是用来治病的,于是同义词连用,成为一个词“针砭”,后引申为“规劝”、“告诫”、“指出错误”的意思来,与那个作“损减”、“抑制”意思的“贬”字根本不是一回事。“出其不意”的“其”,古汉语中是个无指代词,意为“他的”,指对方,战争中用计谋必要出敌方意料之外方为好计,“其”写成“奇”就大错特错了。“精粹”、“震撼”、“迁徙”、“宣泄”都是同义词连用,把“粹”换成“萃”、“撼”换成“憾”、“徙”换成“徒”、“宣”换成“渲”就不是了,意思也大不对了。类似这些个字、词,不写错或者一时拿不准问个为什么,然后纠正过来,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吧?

粗知古汉语常识能解决一些问题,但若能在闲暇之余往深处钻一钻,或者读点古代的文化典籍,也许是一件不错的事,没准还能有点“小发现”让人欣喜不已。比如:

“安装”。“安装”的“安”字常被错写成“按”,表面上看,“安装”不得用手吗?于是把“安装”写成“按装”似乎顺理成章了。“安装”不能写成“按装”,许多人会想,“安装”怎么就和“安定”、“安全”、“平安”的“安”连在一起了呢?其实,认真分析一下“安装”的“安”字,还真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看问题看得远、看得深,办事认真,而且注重结果,讲求效果,不像“今人”那样短视,重形式,轻效果。“安装”是“安”的本义的引申。“安装”的本义是“安居”、“居处”。《说文》:“宀,交覆深屋也。象形,从女在宀中。”“宀”是一所房子,古时男子下地干活,女子在家操持家务,这才像个家,这才让人感到“安定”、“安宁”。由此引申,“安”有了“安全”、“安定”、“稳定”、“安逸”等意思。《汉语大辞典》把“安”字列了11个意思后,到第12个列出了个“安装、设置”。可以说,在古人看来,你“安装”一个什么东西,哪怕摆放一件家具或什物,你得给摆稳当了,不能摆不稳,那样不安全,给人不安定的感觉,我尽管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但更看重结果、效果。从“安装”的“安”字不能写成“按”,足可以看出我们的古人办事的严肃劲、认真劲来。

再比如“一如既往”的“既”。查甲骨文、金文,“既”作“”、“”,字的左边好像一个高脚盘中盛满了好吃的东西,右边的是个坐着的人,面对着这些好吃的东西,他的嘴巴却扭向了相反的方向。这个字的本义是“吃完了,不想吃了”。于是,由“吃完了,不想吃了”引申出一个最常见的意义,就是“已经”,成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去的副词,凡是做完了的事都用“既”字。“一如既往”就是“跟过去一样”。与“既”字联系的还有那个“即”字,“即”字的字形正好与“既”字相反,写作“”,右边的那个坐着的人,嘴巴正朝着盘中好吃的东西,就要开始吃了,于是由“就要开始吃”的意思引申为“靠近”、“接近”的意思,又引申出“立即”、“立刻”的意思。

出版物出现错别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引不起我们的重视,一直错下去。联想到长期以来“国学”式微、学术界盛行之浮躁之风以及编辑、记者之欠缺民族文化底蕴,我不免有这点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