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积弊严重,尤其是传统语文教学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与个性发展,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基于真正革除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并着眼于新世纪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引下,提出了要“让教师的教改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同时,学生对学习的多元需求促进教师多元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与自觉提升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能力”这一双赢教学理念,开始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验。
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师生共同走进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让生活升华为语文的内容,让语文成为生活的杠杆,让语文参与生命的成长,让语文为学生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还学生主体地位,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转换教师角色:从“传道”者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授业”者转向学生学业过程的参与人;从“解惑”者转向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解放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解放学生。充分培养和发展展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教师不是工厂里设计好的生产流水线,学生更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建立新“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重构新型的课堂话语方式,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感悟权,注重师、生、文本的对话。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敬畏其智慧、尊重其情感、关照其心灵”的态度,与学生同行于语文学习之路。
通过感悟生活、文学熏陶、品味经典等,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人文底蕴和健全独立的人格。
引导学生与名人、中外文化大师对话,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感悟、积淀升华美好情感,形成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创设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大胆打破了常规教学的模式,授课内容也不再是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根据以上六点目标的达成大胆创设了“一主两翼双线八课型”的创新课堂教学改革。
“一主”就是以读书活动贯穿整个初一语文教学,没有阅读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所有的语文教学改革都只是缘木求鱼,没有阅读的语文课算不上是真正的语文课。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两翼”,即以感悟生活和文学经典熏陶为两大支柱或腾飞的翅膀,“两翼”以学校的校本课程文学欣赏课为切入点,延伸拓展古典诗词品诵课、文学经典名著品读课一、现当代经典散文品析课、时文美文精品阅读课、中外文学现象专题讲座、综合活动实践课、创新作文训练课、口语交际表达课等,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与文学经典的熏陶。
“双线”指贯穿“八课型”之中的“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两条红线,它们又是形成语文能力、人文底蕴、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双翼。以读书活动为支柱,以感悟生活和文学经典熏陶为中心,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贯穿整个语文教学,努力探索常规教学与专题讲座、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结合途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教学为中介。达到师生素质双向和谐发展的目的,真正造就个性化的教师,培养创造型的学生。
1.“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活动
为了在未来的岁月里,建立起自己永恒的精神家园,我们没有理由不引导学生多读点书。“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多阅读”成了我们课下沟通交流频率出现最多的一句话,于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活动在初一第一学期就拉开了序幕。
具体操作办法:
教师层面: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
学生惟有在广泛阅读好书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对人生哲理、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但初中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读什么书,怎么读都是需要指导的。因此我们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了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推荐书目的选择注重现代与经典、流行与名著、畅销与热门的关照,书目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然后利用欣赏课、阅读课引导学生读书,使欣赏课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层面: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班级开设读书讲座,由学生担任主讲,并采用多媒体。(每周一讲)我们鼓励个别思维活跃、思想具有一定独特性的学生开设新书讲座。就内容而言,主讲同学以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新书为主题进行阅读,但并不拘泥于这一本书,而是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并撰写成讲稿,然后为同学们做专题讲座,为了使讲解生动活,泼,并以多媒体辅助。每一次讲座后都会有教师和学生做一下点评,渐渐的他们极富热情地想象和大胆付之于行动的勇气使得每一场讲座都极具特色。学校层面:开展读书交流报告会。学期末为了给所有同学一个展示,首先在班级召开读书报告交流会。然后在全年级举行,目的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读书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的学子在古典诗词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在语文课堂中芬芳,在阅读好书中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培养着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文化广度。
2.品味经典,启迪灵性,陶冶情操,让文学赐予我们精神力量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共同宣言中说:“人类在21世纪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从诗经的《关雎》到冰心的《繁星春水》,从《三国演义》到《哈姆雷特》从《论语》到席慕容、林清玄、周国平……文学经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了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也找回了忘却的梦想和沉寂的激情。
(1)融进文本,斟词酌句,精心设疑,让学生学有所悟。感知经典,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朗读、默读等,这只是贴近文本。要有所领悟,必须溶进文本,斟词酌句,体味其中的妙笔妙昧之所在。例如在《社戏》一课的教学中,要想全面地理解“六一公公”这个人物形象,只要斟词酌句,从他的语言中就可轻松挖掘出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六一公公在知道自己的豆被偷后的第一句话:“双喜,你们这般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学生抓准住一个称呼“你们这般小鬼”就可看出六一公公对偷豆人并无半点怨恨,“又不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一个“摘”字又可看出六一公公并没有把他们当作是偷,只是责备他们在摘的时候没小心踏坏了。短短的一句话就把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爱惜庄稼的农民本色显现出来了。有了这个铺垫后面的分析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六一公公为什么会在别人偷了他的豆后表扬他豆子好吃时他竟然感激的原因了。一个难以讲明的难点在斟词酌句中轻松理解了。
(2)打破常规,整合课文,综合分析,让学生形成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在教材中看到题材一脉相承的系列的同时,让学生从
课外搜集同一题材的美文时文,可以收获永恒主题下的丰富思想。例如学习完动物单元《斑羚飞渡》之后,学生收集了《臧羚羊跪拜》、《镜头下逃命的臧羚羊》、《红角羚羊》、《向生命鞠躬》等等十几篇有关动物的文章来阅读,并引发了争议,于是我专门拿了一节课来讨论《红角羚羊》和《斑羚飞渡》,一位同学说:“《斑羚飞渡》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斑羚的奉献精神,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我替身为万物之长的人类汗颜。而《红角羚羊》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强者生存自然有强者生存的理由,弱者被噬自然由弱者被灭的理由。”引导学生在几篇文章中去作比较阅读,可以收获更为深刻的思想火花。
(3)跳出教材,拓展探究,走进名著,给学生立言评点的自由。应班级部分学生的建议,从本学期一开始。就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首先由一名已熟读《三国》数遍的同学在班级内做读书讲座,并制作了精美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向同学们推荐《三国演义》,讲座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于是唤起了全班同学读三国的热潮,在本学期中段考后,特别设计了一堂活动课《走进经典走进三国――读三国说三国评三国》,在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可充分地看出学生读三国的收获,课后我们继续激发学生读三国评三国的兴趣,并建议同学们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长假后,当我翻阅一篇篇闪烁着智慧之光、思辩火花的阅读感悟时感动之花在心中欣然盛开,为师的快乐之情无以言喻。
3.与名人、中外文化大师对话――寻找智慧的人生,形成自己的精神谱系
初一学生的心灵纯洁空廓,是一个容易接受影响的时代,我们好歹要让学生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事实上中学生“与名人对话”就是属于青春的一场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学生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引导学生与名人、中外文化大师对话,目的在于让学生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感悟、积淀升华美好情感,形成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f1)引导学生与名人、文化大师对话。我们利用课堂教学相约过具有铮铮铁骨之气的鲁迅、邓稼先、贝多芬、、斯科特、威尔逊、鲁滨逊、刘连满等,也利用古典诗词品诵课、文学经典名著品读课、现当代经典散文品析课相约过风流倜傥、长袖飘香的才子才女;屈原、李白、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曹操、诸葛亮、岳飞、冰心、泰戈尔、余秋雨、林清玄、席慕容、周国平……这一个个名字在与学生对话过后,在学生的心中已不再是一个个名字,而是一座座精神的丰碑,洗涤灵魂的一缕缕精气。
(2)让学生自觉走近经典。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世界细腻了,温柔了,也博大了;思想世界拓宽了,坚固了,也深刻了。他们在阅读文学人物的人生的同时,开始了遐想与凝思,他们渐渐有了个性的、充满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他们拥有的已不仅是年轻与朝气,还有深邃与理性。
(3)写作。写作既是走出经典,也是与名人对话,更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如果你是一个爱书的人。你就会有一种看世界的特别的眼光,甚至有一个只属于你的特别的世界。”我们从学生的习作中感受到学生在经典的熏陶下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美好情感的感悟、积淀与升华。
4.重构课堂话语模式,注重交流,使语文教学呈现对话状态
一方面,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成果,使语文教学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呈现对话状态,另一方面,也只有实现了各个层面的交流合作,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呈现深层立体化的对话状态。
(1)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要与文本亲密接触,要敢于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悟,才可能与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不迷信于文本,要有自己的见解。例如学生阅读《斑羚飞渡》时,就有学生通过研读过后提出了好几个问题:一是文中的斑羚的飞渡过程不可信。好像各个斑羚都学过高等物理,二是为什么“我”在目睹了一对斑羚飞越的悲壮后,既然被震撼了为何不赶快离开等,随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也越来越深入。
(2)生生交流对话,让同窗成为学友。学生之间的交流,其意义在于个体的情感积累和思想收获在课堂上集中体现并相互碰撞,从而提供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的空间。课堂争论问题、读自己的研读笔记、佳句欣赏、读书报告、满意佳作都是交流提高相互促进的方式之一。
(3)师生交流对话,让课堂流动民主的空气。教师一言堂不是对话,学生众说纷纭不是师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个体生命的感知和理解以及课堂上真诚的关注与倾听。如果教师的兴奋点经常放在下一步讲什么,就无法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如果教师没有积累与储备,就无法体会平等交流、随机评价的愉悦,所以教师的实践积累和自我更新意识是实现师生对话交流的关键。
我们始终相信用经典濡染出来的学生,不仅对历史保有温情与敬意,而且对现实会有深度的体察,他们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因为他们在与经典的晤对中建立了自己的精神谱系。同时我也深深渴望他们将来会成为民族文化的忠诚守护者,时代精神最活跃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