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存在的名义赞美苦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存在的名义赞美苦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九叶派诗人群体中,穆旦受西方哲学、诗学的影响最深。他当时受到燕卜逊的诗学理论直接影响,带着强烈的荒原意识和批判精神,在诗歌中融入对社会生活、自我存在的思考,带领读者一同去寻找遗失在时空中的生存意义。正是因为清楚认识到外界和内在的双重背弃,因此他的诗歌也具有双重苦难的性质――现实的荒芜与自我的疏离。

关键词:穆旦;存在;苦难;悖论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07-01

一、外在时空的背弃:《赞美

大部分九叶派诗人注重表现都市生活的荒芜与空虚,而穆旦的《赞美》却将视角对准了农村,表现了在抗战过程中农民百姓所受到的苦难与无奈,对抗争精神的赞美。他在抗战的背景下看到了底层人民的不幸,出于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和愤懑表达了对农民处境的思考,《赞美》所体现的是人与外在时空的分离。且看《赞美》第二节: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农夫的形象不仅是代表一个个体,这个个体是农夫群体的代表。这个群体是一个历朝历代一直受苦至今的农民形象。作者在最后带给读者一丝暗示,但究竟是颠覆历史的曙光,还是续写历史的征兆,答案在其后的第三节中: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为了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三节通过环境的描写农民的家园,优美的生存环境和凄惨的生存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第二节对农民的同情来自于时间,第三节的对他们的苦难描写来自于空间。穆旦的《赞美》内容是描写苦难,“赞美”苦难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而这种抗争精神的神圣感和悲剧感更在这悖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内在自我的背弃:《我》

穆旦对于生存环境的苦难的敏感来源于他对于自我存在的深刻认识,《我》揭示了作者会如此正视苦难的哲学层面原因。这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苦难,只能在自我挣扎、自我毁灭中走向死亡,而自我的无法解脱、无法融入他人这一点是人类被外在世界所抛弃的内因。

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

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遇见部分时在一起哭喊,

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樊篱

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

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绝望,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

第一段开头作者就省略了“我”的主语。“从子宫断裂”的意象代表了生来自我就是孤立无援的、不完整的,真正的自我被抛弃在社会历史之外,被置于“荒野”之中。人的本源性存在状态只能是一种生命本能、孤独的、自由的状态,这就是人的真实的、本来的境况。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到的此在说来解释即是,此在不只是存在着,而且能意识到这种存在,并力图追问存在的意义,在追问意义时人就是此在。在此在中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选择自己本身,获得自己本身;二是失去自身,获得自己本身。对应的是“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自从与母体分离的一刻起,人就必须适应日常生活的公众性,却又因为独立存在而无法彻底融入其中。而人的此在就是“非本真状态”,即自身与自我分离的一个状态。

在三四节中,作者渴望自身与自我的相遇结合,写出外求与自闭的两难境地。作者拥抱臆想中的自我,但却发现只是个幻象。绝望是最为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恐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害怕,它无有怕的确定对象,无处不在地包围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被肯定存在的只有欣喜、绝望、仇恨等情绪。

在穆旦的诗歌中,改变了以往僵化的关于存在与自我的观点,用象征主义手法讨论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和苦难的原因。他反复地审视外界,审视特定群体(例如《赞美》中的农夫),发现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不可避免的弱点。读穆旦的诗歌,可以获得一种普世性的哲学思考,是存在、自我与现实之间的背离与平衡,是读者同穆旦一起面对的发自内心的思索。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