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高职院校多种激励方式的适度把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高职院校多种激励方式的适度把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激励,作为一种科学管理手段,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激励方式有多种多样,关键在于使用是否得当。文章认为,必须认真研究激励的内在规律,做好各种激励方式的适度把握,真正从实际出发,正确、科学、灵活地应用不同的激励模式,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激励方式 适度把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29-02

激励,指在管理活动中根据人的心理变化,以创设满足其各种需要条件的办法,即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激发人的动机来启动人的内在动力,推动并引导被激励者的行为朝着预定的目标努力奉献的一种方式。包括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一般需求满足与深层需求满足激励,理性化激励与人性化激励等等。在这些激励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所实现目标本身的价值大小确定适当的激励量,做到适度公平,才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被激励者积极性与创造性。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在有关激励方式的应用中,有失分寸的现象并不鲜见,适度的把握还不够科学准确。譬如,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有失偏颇。管理者往往将薪酬作为唯一的激励方式,对非薪酬激励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顾及,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缺乏明显的区别。

在正负激励方面,一些高职院校纳入绩效考核范围的学术论文等指标要求不尽适度,助长了单纯追求数字轻视科研质量的现象。对于负激励的应用,存在着拖拉推托、不够及时、酌情不准,或感情用事和打击报复现象。在需求满足的激励方面,相关政策停留在满足一般需求的水平,对深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性激励重视不够。教师或科研人员精神上的高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同时滋长了追逐金钱的不正之风。有的高职院校划拨一定经费来培养师资,而不少青年教师取得高学位后往往以各种理由另谋高就,使学校师资培训计划落空。还有部分大学教师在晋升教授之前能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而一旦达到目的,则出现工作热情消退的状况。其中有个如何保持长久的激励效应问题。在理性化与人性化激励方面,领导检点工作多,关心前途少,强调工作任务多,考虑生活与健康少,批评指责多,思想开导少,惩罚惩戒多,安抚安慰少,使激励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激励的内在规律,正确应用激励因素。准确把握其适度,从实际出发,科学、灵活地应用不同的激励模式,恰到好处地应用好各种激励手段,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适度把握

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激励方式,彼此互相补充,却不可互相取代。相互结合得好,即可收到完美的激励效果。

1.精神激励以物质激励为基础。凡事都要有度,超过了合适的限度,便会产生负面效果。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二者都必须在一定原则基础上做到精准把握。精神激励应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但也要适时适量,注意一个“度”的把握。如若激励过度,无需努力轻易获得,难以形成内动力;激励微薄,力度欠缺,无助于积极性的调动,很难起到激励的效果。应在不违反国家工资分配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工资和福利档次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在物质激励原则的把握方面,应在坚持按劳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的基础上,强调在处理工作任务的分配、业绩的总结评比、绩效工资的浮动调整、奖励和晋升等实际问题时,待遇与成绩挂钩,在改善工资结构和推进福利分配货币化、工资化的过程中,体现出优秀与一般的区别,力求其公平合理,使教师在公平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从而激励其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物质激励以精神激励为补充。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还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精神激励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的激励,包括向教职员工授权;对教职员工工作绩效的认可;公平、公开的晋升制度;提供学习和发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实行灵活多样的弹性工作时间制度,以及制定适合每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等等。这种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作用,能直接激励人的积极性。特别是教师这一高知识阶层,他们更注重名誉和精神上的满足,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可见物质激励应以必要的精神奖励为补充。因此,在一定的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必须认真把握新形势下精神激励的内涵和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广大教职员工的实际需要,充分地运用精神奖励的手段,使他们精神上得满足,物质上得实惠,并注入足够的信心和不竭的动力。

3.发挥大学文化的精神激励作用。院校文化激励是精神激励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激励作用于人的思想观念,激励效果也较为持久。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状况来看,还缺乏成体系的院校精神文化,具有特色的院校核心价值观也不多见,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未能充分发挥文化激励作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学校重要部门,应该担当起协助院校建立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实际特点,进行反复推敲提炼,赋予深刻内涵,将核心价值激励融入院校激励机制之中,从而在高职院校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正激励与负激励的适度把握

科学的激励不仅局限于奖励,而应奖励和惩罚并举,即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既要对教职员工行为进行褒奖,又要对其消极行为进行惩罚,赏罚分明,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作用。

1.坚持以正激励为主的原则。正负激励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抵触和偏废。从正激励、负激励产生的作用看,正激励是对员工行为的肯定;负激励是对员工行为的否定。奖励可以催人奋进,促人努力,而离开惩罚的奖励效果是有局限的,必须实施奖励和处罚双向激励。某种程度上说,处罚和奖励一样,有时甚至比奖励的正激励还有效。只有奖惩结合,奖罚分明,才称得上是较为科学的和完美的激励体系。然而,大量的高职院校管理实践证明,正面激励往往优于负面激励。因此,应以正奖励为主要手段,适当运用惩罚手段,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合理。这种激励机制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无论正负激励,管理者都应努力满足员工的公平愿望和要求,减少和消除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使正负激励的效果达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