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丙泊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在表浅、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丙泊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在表浅、短小手术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丙泊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用于表浅短小手术的麻醉效果,并与传统使用的单纯氯胺酮或丙泊酚麻醉方法进行对比,寻求一种适合于表浅、短小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 选择表浅、短小手术患者60例,并随机分成丙泊酚-氯胺酮(P-K组)、氯胺酮(K组)和丙泊酚(P组)三组,手术中分别静脉持续泵入各组设定维持麻醉,在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泵入。术中严密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或血氧饱和度值(SpO2)的变化情况。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清醒时间、用药总量、不良反应及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 PK组在丙泊酚与氯胺酮用量上明显少于P和K组,并具有起效快、苏醒时间短、镇痛效果好和不良反应少,且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小等优点,组间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

【关键词】丙泊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表浅;手术

探讨丙泊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用于表浅、短小手术的麻醉效果,其目的是与传统使用的单纯氯胺酮或丙泊酚麻醉进行比较,寻求一种适合于表浅、短小手术的麻醉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表浅、短小手术患者60例,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19~48岁,体质量46~85 kg,ASA分级为I~Ⅱ级,手术方式为皮下脂肪瘤切除术28例、乳腺瘤活检术32例,手术时间为15~20 min。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丙泊酚-氯胺酮(PK)组、丙泊酚(P)组和氯胺酮(K)组,每组20例。药物配伍方法:PK组为1%丙泊酚20 ml+氯胺酮100 mg;P组为1%丙泊酚20 ml;K组为0.5%氯胺酮20 ml。患者术前都排除感冒、发热、有明显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肝脏疾病,以及近期使用镇静或镇痛药物的病史。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入手术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路,给予面罩充分吸氧,铺消毒铺巾后,开始麻醉。PK组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氯胺酮合剂(按丙泊酚剂量给1.0 mg /kg)诱导,术中持续静脉泵入丙泊酚-氯胺酮合剂;P组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1.5~2 mg/kg诱导,术中持续静脉泵入丙泊酚维持麻醉;K组缓慢静脉注射氯胺酮1.5 mg/kg诱导,术中持续静脉泵入氯胺酮维持麻醉。各组根据患者的麻醉效果,决定持续静脉泵入麻醉用药维持量,并与术毕前5 min停用。

1.3 麻醉效果及术后感受评定标准 ①将麻醉效果分为优:术中平稳,患者无肢体活动;良:有肢体微动,但不影响术者操作;差:四肢与肢体扭动,手术无法操作;②患者术后感受分为优:清醒后表情自如,无不良感受;良:无痛苦表情,但略感下腹部不适;差:痛苦表情,明显腹痛或。

1.4 监测项目 手术中常规使用美国生产MFT-PM6000多功能监测仪严密观察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或血氧饱和度(SpO2)的数据;同时观察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清醒时间、用药总量、不良反应及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

1.5 统计学方法 各项资料数据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各组患者在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用药剂量、苏醒时间、各项监测指标或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详见表1、2和表3。

3 讨论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静脉,具有起效快,镇静作用好,清除半衰期短,无体内蓄积作用,苏醒快而完全,可控性较强,且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等优点,当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或剂量应用过大时,可对呼吸、循环功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甚至引起呼吸暂停。氯胺酮是临床常用的静脉,具有镇静、遗忘和较强的镇痛作用,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兴奋和精神症状,当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或剂量应用过大时,可对呼吸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经临床应用观察,在单纯使用丙泊酚麻醉时,为了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通常需要应用大量的丙泊酚,但术中常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呼吸频率减慢。而单纯使用氯胺酮麻醉时,虽然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和遗忘作用,但术中常出现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的症状,术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烦躁和幻觉等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年老体弱、高血压、冠心病或伴有血容量不足的患者,一定要谨慎使用。为寻求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将丙泊酚-氯胺酮用于浅表、短小手术麻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生命体征较稳定、用药量少、术后苏醒快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详见表1、表2和表3。并体会到二种药物复合麻醉具有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作用,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主要表现为:①丙泊酚诱导麻醉能使心率降低10%~20%,动脉压降低10%~25%[1],而氯胺酮麻醉时易引起心血管系统兴奋,用药后表现为心律增快,血压增高,可升高动脉压20%~30%[2]。二种药物复合应用可以克服彼此之间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从而维持循环的稳定[3];②氯胺酮镇痛作用较强,丙泊酚也具有较弱的镇痛作用,而单纯使用一种药物麻醉,需加大用药量方可满足手术要求,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若二种药物复合使用具有协同的镇痛作用,可以明显增强镇痛效果,相互减少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单纯使用氯胺酮麻醉,术后发生躁动、梦幻等不良反应率较高[4];而丙泊酚能有效抑制氯胺酮苏醒期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有文献报道,丙泊酚可明显抑制氯胺酮诱导的c-fos 蛋白在后扣带等大脑皮质区的表达,阻断NMDA受体拮抗所致的大脑皮质神经元毒性,减轻神经元的病理损害[5],而发挥抑制氯胺酮精神症状和神经元的损害作用;④单纯使用氯胺酮麻醉,术后发生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较多;丙泊酚具有抗5-HT3的作用,可能作用部位点在化学呕吐感受区,呈非竞争性剂量依赖性[6],因此有抗呕吐活性的作用[7],这可能是丙泊酚具有独特的抗恶心呕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丙泊酚可明显降低氯胺酮麻醉引起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而且又不影响氯胺酮的代谢[8],使术后苏醒较快,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麻醉安全性;⑤本临床观察显示,3组麻醉均对患者呼吸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暂停,频率慢,潮气量减少。这主要与剂量、注药速度呈正相关[9];⑥PK组减少了单独用药剂量,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影响较小。但仍需加强呼吸功能的监测,面罩供氧,做好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准备。 总之,笔者认为丙泊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用于表浅、短小手术,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明显降低,是一种适合于表浅、短小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薛富善,刘青华.丙泊酚在小儿患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7,18(6):338.

[2]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87-296.

[3] 王红薇,陈武荣,汤炳南,等.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纤维瘤切除术.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3):152.

[4] 徐启明.临床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8-89.

[5] Nakao S,Adachi T,Murakaw M,et al.Halothane and diazepam inhibit ketamine induced cfos expression in the rat cinpulate cortex.Anesthesiology, 1996,85:874-882.

[6] 兰海涛,李杰,姚尚龙,等.异丙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4):217.

[7] 秦秦,王晖,杨春艳.4129例小儿麻醉常见并发症分析.小儿急救医学,2002,9(2):115.

[8] 赵平,赵伟,聂连之,等.异丙酚对学龄前儿童静脉滴注氯胺酮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5):286.

[9] 裴凌,许国忠,王俊科,等,异丙酚和羟丁酸钠用于低体重小儿腭裂修复术麻醉的临床比较.临床麻醉学杂志,1998,14(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