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顾名思义教数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顾名思义教数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94-01

摘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的数学概念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述的,借用顾名思义教学法来指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学习,让学生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把新知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把未知变成已知,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既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又能锻炼数学思维。

关键词:顾名思义;引入;新知;思维

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方法,是我在长期教育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一教学环节并不是我们事先设计的,但由于特定场合、偶然事件、心灵碰撞、思维交锋等因素的作用,参与者有了新的发现。你可以说这是潜能的极致,也可以说是教学的灵感,它是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的生命活力,更是教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一、顾名思义在新课引入中的运用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顾名思义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如在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倍数”的教学中,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倍”字,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学生齐念。“那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字,能不能说说它的含义呢?”

生1:“我在古诗中背过有倍的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它的意思是到过节的时候就会很想很想自己的亲人。”

生2:“我在电视上看到一种奶粉的名字叫南山倍慧,妈妈说它的意思是吃了南山牌奶粉就会更加聪明。”

生3:“我曾保证,如果这次考试没有考好,以后要加倍努力。加倍就是要很努力。”

师:“非常好,同学们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了倍的含义,知道倍就是更加、很多个的意思。那么谁来说说今天的新内容倍数会是什么样的呢?”

“肯定是很多个很多个一样的数呗。”生笑答。

这样通过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把抽象的数学名词形象化,使学生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二、“顾名思义”在新知学习中的运用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顾名思义”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进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一课中我是这样教学的,先在黑板上写出表面这个词,让其说说它的含义,学生一致认为,表是外面的意思,表面就是一个物体外面的面。我在“表面”的后面加上“积”字后接着问:“那们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呢?”

“应该是一个物体外面的面的面积的总和。”生答。

接着,我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个物体,并把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摸给别的学生看,以便学生从字面意思的理解引申到实际的操作。

“那么,教室里讲台的表面积又是指哪几个面呢?你们的桌斗呢?火柴盒的外壳、内盒呢?……”我把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时经常遇到的易辨错表面积的物体一一列举,由学生弄清楚,为下一步表面积的计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师板书。

“我们都会了”有的孩子小声说。

“谁来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又该如何计算呢?”师问。

“我知道,我知道”生纷纷抢答。

很快,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就被推导出来,并且在实际的应用中错误也很少出现。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顾名思义,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在深化含义的同时又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三、“顾名思义”在新知巩固中的运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疏通学生潜能涌动的通道,以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顾名思义,在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最佳环节之一――知识巩固阶段,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信息(概念、性质),并对之进行移动和重组,开拓新思路,从而获得突破性的结论。如我在教学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认为除法算式中前两个数名称应该和加法、减法、乘法算式中数的名称一样,可以和算式本身的名称联系起来,比如说加法算式中的数字叫加数,减法算式中的数字叫被减数和减数,顾名思义除法算式中的数字也是这样的叫法。但到底第一个数字是叫被除数,还是叫除数学生之间发生了争执。

生1:我认为第一个数字应该叫除数,因为是在除法算式中的数字,所以都应该叫除数。

生2:我认为第一个数字应该叫被除数,和减法算式中的第一个数字叫被减数一样。

“说说为什么?”师问。

生2:“减法中的第一个数被去掉了一部分,所以叫被减数;而除法算式中的第一个数是总数,被平均分了,所以我认为叫被除数比较合适。”

“那为什么加法中的第一个数不叫被加数,乘法中的第一个数不叫被因数呢?”师问。

生3:“加法、乘法中的两个数可以交换位置,结果不会改变,所以不存在被不被的问题。”教室里掌声响起。

经过这次争论,学生一致认为叫被除数比较合适。这种由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联系到所包含的意义得出结论,展示了学生无法估量的创造潜能,对学生的思维及生成过程所经历的体验也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可见,老师在教学中利用顾名思义,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