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个人的传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人的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茂县三龙乡合心坝文化站只有一个人:王国亨既是站长,也是电影放映员。他在文化站待了30多年,主要工作是到各村放映电影,另外就是接待外来采访、采风的人员。文化站里还有一个很简陋的书柜,堆放着一些年代久远的旧书、旧杂志,王国亨说之前还会有村民到他那儿看书,现在没有了。

王国亨的第一台电影放映机是自己贷款买的,才1000多块,用到实在不能用了,政府给他配了一台新的。每隔几天,王国亨就背着电影放映机和已经打上补丁的电影幕布,走路到各个村寨,风雨无阻。

作为一个羌族人,王国亨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切的热爱。借着给村寨放电影的机会,每到一处,王国亨就调查走访当地的羌族老年人,收集一些面临失传的羌族故事、仪轨和实物。当地人都说,在三龙乡,王国亨就是羌族文化的活字典。释比是羌族文化中重要的传承者,羌民族文化祭祀等活动都要释比来主持,而在三龙乡已经没有释比了,王国亨就充当了释比的角色。早些年,当地的文化活动都由王国亨主持。王国亨说,近两年邀请他充当释比已经越来越少了,随着现代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当地人对传统文化活动的热情和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小了,释比以及与之相关的宗教仪轨和文化程序也越来越淡出生活。

王国亨小心翼翼地从书柜顶端的一个盒子里取出一块红布,摊开红布,是一支鹰骨制成的羌笛。制作羌笛是王国亨的一个业余爱好,他从父亲那儿学到了制作手艺,平时有空便制作,一些用作收藏,另一些便卖给慕名而来的游客。一般的羌笛都是竹制,像鹰骨材质的已经是极珍贵的收藏品了。羌笛的工艺非常复杂,从选材、磨制到粘贴挂饰,要历经接近30道工序,耗费一年时间才能完成。羌笛的制作和吹奏技艺也如同羌族文化一般,面临失传的窘境。

让人感叹的是,这个为羌文化做了一辈子贡献的男人,4个儿女却都走出了羌区。大儿子和两个女儿在成都一家著名的西餐厅“祖母的厨房”工作,小儿子在成都上大学。王国亨的大儿子王伟说起自己的父亲,也曾提到过去他们并不理解父亲所做的一切。王伟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明白了父亲的想法,也开始支持父亲对家乡和羌文化所做的事情。王伟曾联系到香港一家公司,通过父亲,把公司对羌族儿童的资助计划执行下去。说到父亲成为了外界和羌寨的联系枢纽,王伟眼里掩饰不住地自豪。我问他,有没有考虑过把父母亲接到成都?他笑着说,早就想过了,但是父亲不愿意离开家乡,他说他能理解父亲,也就不多勉强。

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和王国亨、王伟都失去了联系,7天之后才终于联系上了王伟。王家一切平安,而王国亨则忙着为乡亲们搭建受灾帐篷,在羌区重建的日子里,他一定和以往一样很忙。

(文/郭思)

羌文化抢救中的记者行动

2008年5月底,一个由记者组成的“羌文化震后复原计划”小组在北川成立。发起人、《财经》记者罗昌平回京写计划,寻找资金支持,“本项目预计费用100万元,目前急需20万元启动资金,现向社会各力量及各团体组织募集资金。”小组成员《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秦轩和《新京报》记者杨继斌则继续留在灾区,从北川徒步到汶川,沿途寻访残存的羌文化线索――“这是一项珍贵、艰难而又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记者,不能错过。”

“我们肯定跟政府的抢救不一样。”秦轩认为,面对这种羌文化大面积破坏的情况,政府首先会划出文化生态保护区,然后有层次地、按照轻重缓急逐步抢救,首先会考虑世界文化遗产,然后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从个人生活的细枝末节出发、走访民间,则是这个小组的主要工作方法。

“记者的优势在于细节。”杨继斌准备跟踪采访一个普通羌寨的搬迁过程:阿尔寨地震后面临生存危机,水源、土地被毁,房屋倒塌,羌人可能会离开世居的土地,转入城市或其他地区。而搬离深山后,如何在新的聚居地传承羌寨原生态文化、维持传统宗教,将是新的课题。比如,羌族的一些传统文化是与他们生存千百年的大山联系在一起。据羌族史诗《羌戈大战》记载,白衣女神曾用雪山帮助羌人始祖挡住追兵,让其脱险。但是,现在他们要离开曾经保护自己的大山了,如何处理信仰落差?而且,每个羌寨都信奉自己的山神,如果他们搬出来,社会群落重新调整,他们的山神信仰将面临重大问题,到底该敬谁家的神?在哪儿敬?

“现在用几年时间还不知道。”秦轩说,项目的展现形式不一定是出书,可以先建一个博客把所有的阶段性成果实时出来。而目前,他们尚未找到初期启动的20万元资金。

(文/潘 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