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环县农村孕产妇死亡因素分析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寻找环县农村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围产期保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根据环县2001~2006年上报的21例孕产妇死亡报告资料分析。结果:死亡病例中无产检者占19.05%,在家分娩者占66.67%,死亡原因首位的是产科出血,其次为妊娠合并贫血,子宫破裂、产褥感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羊水栓塞列于其后。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加强高危孕产妇筛查及产科并发症的监测与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产科建设和技术培训;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三级转诊制度等,是减少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孕产妇 死亡因素 死亡率
资料与方法
对象:对我县2001~2006年死亡的21例孕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按照甘肃省建立的孕产妇死亡评审细则,统一培训县、乡孕产妇死亡调查员,并统一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根据2001~2006年各医疗单位上报的21例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其补充材料,结合我县孕产妇死亡评审组评审意见,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年龄分布:20~24岁8例(38.10%),25~29岁6例(28.57%),30~39岁5例(23.81%),40岁以上2例(9.52%)。文化程度:文盲7例,小学文化程度12例,初中文化程度2例。职业:21例死者均为农民。经济水平:月人均收入200元以上3例;100元以上16例;50元以上1例;50元以下1例。居住地区:平原区1例,山区20例。
孕产史:初产妇9例,经产妇12例,其中产次≥3次4例;此次妊娠属计划内12例,计划外9例。
围产期保健情况:未做产前检查者4例,产前检查次数1~4次者12例,产前检查次数≥5次者5例。
分娩地点:21例中有17例已分娩。在家中分娩14例(66.67%),在乡镇卫生院分娩1例,在县级医院分娩2例,未分娩4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子宫破裂、妊娠合并贫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各1例),住院分娩3例,分娩率为14.29%。
死亡情况:①死亡原因诊断依据:21例死亡孕产妇中,经乡镇卫生院诊断和县级及预防保健机构诊断分别占71.43%和28.57%,均根据病史结合临床表现诊断,未做尸检。②死亡时间:孕产妇死于孕中期内科疾病2例(重度贫血、心脏病占9.52%),孕晚期2例(子宫破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占9.52%),产时13例(61.90%),产后4例(19.05%)。③死亡地点:死于孕产妇家中12例(57.14%),死于送医院途中6例(28.57%),乡镇卫生院1例(4.76%),县级医院2例(9.52%)。④死亡原因:死亡原因按照《甘肃省孕产妇死亡评审细则》中“死因诊断和分类原则”,每例仅列导致死因后第一位原因。
产科出血13例(其中胎盘滞留7例,产后宫缩乏力4例,前置胎盘和子宫破裂各1例),产褥感染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羊水栓塞1例,妊娠合并贫血1例。导致死亡的直接产科原因14例,占66.67%。
讨论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环县孕产妇死亡除经济基础差、农民经济收入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文化落后、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等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卫生保健基本条件差、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下,医疗保健设备残缺不齐,产前检查等保健服务不及时、不常规,住院分娩率低(14.29%),多数未能消毒接生,急诊、转诊等措施落实不到位,对因胎盘滞留、前滞胎盘、宫缩乏力、妊高征、子宫破裂、羊水栓塞等高危产妇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对产褥感染、心脏病、重度贫血等非产科因素也不能妥善的正确处理,造成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
要降低我县孕产妇死亡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健康教育,让孕期保健、住院分娩等卫生保健的好处及旧法接生的危害家喻户晓,提高广大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孕妇自觉接受产前保健和住院分娩,提高住院分娩率。
加强产科建设和技术培训,提高产科质量和医疗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一是要加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产科建设,配备必需的抢救设施,改进接产条件,提高产科功能。二是要加强网络建设,培训一支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三是要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做好高危妊娠筛查,及早治疗妊娠并发症。四是要提高产科质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熟悉掌握阴道检查指征,提高产科急症如前滞胎盘、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等症的诊断和处理能力。五是要提高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识别能力,预测并重视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正确收集产后出血量等,切实做好产后出血的防治工作。
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三级转诊制度,加强政府对妇幼保健工作的领导,在政策上进一步倾斜。建议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孕产妇建立低收费医疗,保证她们接受孕产期保健及住院分娩能承受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