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除丁俊晖,一无所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除丁俊晖,一无所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约记者修堃上海报道

2005年对于中国台球来说注定是不会被忘记的一年,在首届中国公开赛中,年仅18岁并持外卡参赛的中国球员丁俊晖发挥出色,在连续战胜艾伯顿、傅家俊、达赫迪以及如日中天的亨得利后夺冠。

还记得央视斯诺克专项记者刘巍曾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2005年中国赛前,丁俊晖和父亲从东莞到深圳搭乘去北京的火车,当时突然下起雨,老丁没办法只好找了一辆三轮车,因为坐不下两个人和行李,所以老丁让儿子坐上车拿着球杆和行李去火车站,而他自己就跟着车后面跑去车站。雨很大,拍完这些,我和同事坐飞机回北京。10天之后,丁俊晖在中国公开赛决赛中战胜亨得利夺冠,一夜成名。”

这是我第一次在稿件中提到这个场景,谈不上有何具体原因,只是想说在这样一个很励志、有些辛酸但最终一夜成名的故事变成事实之后,中国的斯诺克乃至台球从此便被打上了深深的“丁俊晖”烙印。

从2005年至今,七年过去了,中国的斯诺克乃至台球运动飞速发展,看起来发展很快,但回过头来看,除了丁俊晖之外,对于中国的斯诺克我们还能留下些什么回忆?

说实话,在看到上述这段话时,我确实有过一刹那的愣神。随后便是思考,脑海中出现很多名字和事件,但最终被一一否掉。于是我发现了问题所在,而这可能也是目前中国斯诺克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斯诺克有一个怪圈:球员以战胜丁俊晖为荣或者为目标,因为这样才会有媒体关注;媒体几乎将丁俊晖作为唯一报道对象,因为这样才会有收视率、有读者、有听众、有流量;赞助商只将丁俊晖作为是否投钱的唯一标准,因为媒体只报道丁俊晖、因为似乎只有丁俊晖才能体现他们的品牌价值;大部分观众只喜欢或最喜欢看丁俊晖比赛,因为媒体每天报道的都是丁俊晖,除了他其余球员都不怎么认识。

在这样一个怪圈中,你很难单独的去挑某一个环节的错,因为它是环环相扣的。球员渴望战胜强敌有错吗?媒体报道明星球员有错吗?赞助商的钱乐意给谁就给谁,至于观众爱看谁的比赛,那咱们就更管不着了。

今年初,中国职业斯诺克巡回赛正式升级为世界斯诺克亚洲球员巡回赛(APTC赛事),这的确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其中却透露着些许无奈。随着旅英球员人数增多,中巡赛的举办变得有些举步维艰,赞助商只以丁俊晖是否来参赛作为给不给钱的唯一标准,但随着世赛事的增多,让包括丁俊晖在内的旅英球员不停地往返中国、英国又是不现实的。在这样尴尬的局面下,升级为APTC是中巡赛的唯一出路。

这只是最活生生的一个例子。小球中心和中国台协近年来一直在为中国斯诺克发展努力工作,不断引进大赛、培养年轻运动员等等举措都非常棒。就在今年,共有五站排名赛在中国举行,比赛数量甚至已经超越了英国本土。但是,如果这个怪圈不被打破,中心和协会再多的努力终有一天会白费,因为丁俊晖终有一天会退役。

在中国提起斯诺克,要做到不首先想到丁俊晖,这并不现实。而在斯诺克这个非奥项目中,有丁俊晖这样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明星球员也并非坏事,正因为有他的出现和探路,才为中国新一代斯诺克球员铺平了前进的道路。从05年夺冠至今,丁俊晖在国内举办的排名赛中再也没有夺冠,但遗憾的是其余中国球员也没有十分突出的表现。新一代球员应该更加踏实和专心的攻于技术,而不应该将太多的精力花费在其他事情上,因为在竞技体育中,唯有成绩是最有发言权的。

当今台坛,除了英国之外,能在斯诺克上与中国叫板的也没别家了。中国斯诺克的发展已经从初期进入到了中期积累阶段,在这个时间段固然会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培养斯诺克文化、年轻球员梯队建设、教练员培养等等,但至少在中国,斯诺克发展的方向并没有大问题,而这些小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都会解决。

除了丁俊晖,对于中国斯诺克我们还能留下什么回忆?在当下,或许“没有”是最好的答案。但也许五年,或许更久之后,再次提起这个话题,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