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与叶嘉莹相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与叶嘉莹相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时在图书馆几次与叶嘉莹的著作相遇,仅仅只是翻一遍就放下了。那时想读的是理论,觉得她的讲演稿太简单了。时隔四年,就在前不久,看到中华书局版和北大版的叶嘉莹,突然间就喜欢起来了。特别是看了叶嘉莹的生平及其在北大版写的序言,读完后不禁对其肃然起敬。于是决定购买叶嘉莹所有中华书局版和北大版的著作。

对叶嘉莹个人来说,她的生活是不幸的。生活艰辛、家逢巨变,几度在台湾无家可归又没有工作,独自一人带着几岁大的女儿奔波劳碌,其后又中年丧女。按照她自己的话讲是“一生流离忧患”。即便如此,她依然心系教育,心系中国古典文化的普及。她从一个中学教师成为多家大学的客座教授,成为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这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她教博士生,教硕士生、本科生,也教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她也时常去教,这是国内这些大学教授所无法企及的境界。1978年申请回国教书,此后辗转各地演讲,对于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讲,此情可敬。

尽管遭受过早年生活的艰辛与坎坷,但她在1993年却捐献出自己一半的退休金――10万美元,以其老师的名义建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这种无私的精神让人景仰。

叶嘉莹常说“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其毕生之精力都奉献给了推广、普及中国古典文化的事业中。每次讲演常常都是2~3个小时,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人而言,实为不易。

叶嘉莹最后在序言中说:“我余生之情感所系,就只剩下了诗词讲授之传承的一个支撑点。……我曾经写过‘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的话,其实那不仅是为了‘报国’,原来也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个意义。但自己自恨无能,如今面对着这些杂乱荒疏的讲学之成果,不禁深怀愧怍,最后只好引前人的两句话聊以,那就是:‘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说,叶嘉莹先生站在讲台上,即使不讲,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首诗。

读叶嘉莹的讲演稿,更多的是从教师教授的角度去读的。把理论讲得深奥化很容易,但是把复杂的理论和文学史讲得通俗化(这里的通俗当然不是某些讲坛上那些说书先生的信口开河,天花乱坠地讲)却需要扎实的功底。仔细读来,虽然叶嘉莹先生讲得很简单,可是看得出其间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看似信手拈来的一段词的讲解,却能引证如此丰富和翔实的资料加以说明,这些,实为叹服。

所以,此刻,当我买来叶嘉莹先生的全部著作时,我就在想,要成为像叶嘉莹那样的教师。学术上不敢比,但教书育人的精神应该传承。

五年前,我在自己MSN的空间里写下了一句话:“做一名优秀的编辑,正直的批评家和富有爱心的老师。”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