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教学活动中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种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教学活动中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种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其主观意志决定着课堂的一切。师生间缺乏心灵的沟通,致使原本充满欢乐、愉快和成功体验的学习生活变得单调、枯燥、乏味,甚至充满厌倦和恐惧。如今,我们的教学活动改变了这种状况,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充满活力的活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以下方法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法、发现法、合作学习法、操作法、实践法、迁移法、练习法。

【关键词】:主动参与 积极性 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其主观意志决定着课堂的一切。师生间缺乏心灵的沟通,致使原本充满欢乐、愉快和成功体验的学习生活变得单调、枯燥、乏味,甚至充满厌倦和恐惧。如今,我们的教学活动改变了这种状况,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充满活力的活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以下方法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法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就需获得先学的权利。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可读性较强,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指导他们借助教材和教师精心设计的题目阅读并学会边看书边思考,通过独立钻研获取新知,进而提出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备小组交流讨论。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也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形成相应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2至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关系,促使教师由“权威”和“讲师”角色向“同伴”和“导师”角色转化,而且还可使学生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化,从而形成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交流,从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由此促使思维相广度和深度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四年级“位置与方向”教学中例题2:在图上标出建筑物的位置,就适合用合作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先自主观察了解题意,想一想有哪些步骤完成这个任务,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同学们的讨论很激烈,一会儿功夫所有学生都在动手画,画完再交流,最后组间交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增长了知识 ,而且还能从中提高与人合作、相互沟通的意识。

三、操作法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定势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并总结规律。操作过程就是一个以“动”促“思”、以“动”启“智”的过程也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处在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我们更要注重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抽象到数学概念。为了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在教学时多安排“摆一摆”、“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填一填”等活动,以此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时,让学生围课桌面摸一周,弄清什么是课桌面的周长,然后出题:给课桌面镶边,一张桌子需要多长材料?分组测量并计算课桌面的周长。汇报测量的方法,即“长+宽+长+宽”、“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最后通过比较和讨论,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上述整个过程,不仅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和双手,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而且还提高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实践法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应用数学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一项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不仅是一个“解决问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发现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并用数学关系表达出来,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教室里充当售货员,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顾客来买东西,以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又如,在学习了”时、分、秒的认识“之后,就可要求学生记录自己每天课后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或统计妈妈每天做家务大约需用多少时间。再如,学习了“面积的计算”之后,就可要求学生回家测量自己房间内内物体表面的长和宽,然后再计算出它的面积。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可以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际应用,可极好地锻炼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迁移法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这种学习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加法的学习会影响乘法的学习,而学习乘法之后,又会反过来影响对加法的重新理解。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掌握了平面几何的知识会使立体几何的学习变得顺利,。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学习所花时间或练习次数的减少,也可表现为学习的深度增加或单位时间内的学习量增多,还可以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在回忆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例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除数是一、二、三位数的整数除法,帮助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和试商方法,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这句话的含义,从而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新知识时更好地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促进学习的迁移。又如,在教学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对于“某班有男生20人,比女生多 ,女生有多少人?”这类题目,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把“男生比女生多 ”理解为“女生比男生少 ”。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旧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干扰,即负迁移。教师在教学这个内容时,巧妙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尝试计算出如下结论:20-20× =13 。学生自己对尝试中算得的女生人数“13 ”产生怀疑:错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男生比女生多 ”能否理解为“女生比男生少 呢?”女生到底比男生少几分之几呢?……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总之,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