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了解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抽取云南省在校佤族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佤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强迫症状、强迫、抑郁和敌对几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影响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08-03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多样化的研究。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为数不多。

佤族是云南的世居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南部的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有的支系跨境而居,对祖国边疆的稳定、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有独特的贡献,因此研究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佤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并探究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对有针对性地开展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进一步促进佤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和谐,对形成和谐的人际与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调查随机抽取云南省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问卷有效率为96.25%。其中佤族198名,汉族187名,男生186名,女生199名。

2.研究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0)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共90个项目,采用1~5五级评分,3分及以上表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量表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并使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因子来评价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测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统一指导语,采用集体施测方式,由被试者根据自己最近一周以来的感觉无记名自填量表,当场收卷。

3.数据统计。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佤族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本次调查以因子分大于等于3为阳性项目检出率的指标,佤族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6.67%,其中检出率最高的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抑郁,可见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强迫症状、强迫、抑郁和敌对几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

2.佤族大学生与全国常模比较。由表1可见,佤族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相比九项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并存在显著的差异,即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

注:**p≤0.01 *p≤0.05

3.佤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差异比较。

注:**p≤0.01 *p≤0.05

由表2可知,佤族大学生与同地域的汉族大学生相比在九因子得分均存在一定差异,且达到显著性水平。这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可能是由于大多数佤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生活在佤族聚居地,接受双语教学,而大学教育一直是以汉语形式开展,相比之下汉族学生更容易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此外,佤族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惯、信仰、图腾、宗教等,这可能导致佤族大学生在认知、态度、行为及应对方式上与汉族大学生不同,这也可能是造成两者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

4.不同性别的佤族大学生差异比较。从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性别的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中,佤族女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及神经病性几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佤族男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男性、女性在成长中,受生物因素、社会期望等因素长期作用致使男、女性对紧张的认知程度不同、情绪体验不同、心理防卫机制方式不同以及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2]。

注:**p≤0.01 *p≤0.05

5.不同专业的佤族大学生比较。

注:**p≤0.01 *p≤0.05

从表4可见,不同专业的佤族大学生在九个因子的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佤族文科大学生和佤族理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差异。

三、结论与分析

从总体情况看,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同时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低于同地域汉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因素。佤族大学生多来自半山区、山区,生活比较艰苦,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大学里高额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家庭负担,不仅给他们个人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让他们承受更大心理压力,这可能导致佤族大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表现出消极心理和行为。

2.文化冲突。大学学习生活的过程本身就是不同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碰撞的过程,佤族由于受生活区位的制约,生活相对封闭,民族文化保留相对完整。因此,佤族大学生在大学生适应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文化冲突,文化冲突会致使个体产生内心冲突,这从一定程度也会影响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民族偏见。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对佤族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甚至对佤族文化产生偏见,有意无意夸大了民族文化中某些因素并与贫困落后画等号,伤害了佤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从而也加剧了佤族大学生的内心矛盾,这些因素可能对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建议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佤族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佤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和排解的方法,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恰当地处理好学习交往中的困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佤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发掘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熟悉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前提。对佤族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佤族的宗教、信仰、行为方式等方面入手,了解并研究佤族文化,并从中寻找积极因素,发挥佤族学生主体性,引导并鼓励佤族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地应对学习、生活,不断提升自身的幸福体验,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3.创设和谐校园,消除民族偏见。可根据各校校情,设置民族文化宣传周、定期举办民族观讲座等,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的认识,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通过了解不同民族文化,消除少数人对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和民族偏见,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进而增加各民族大学生间的人际交往。

4.重视佤族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并重视佤族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特别是佤族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佤族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提高佤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适应不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华.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5).

[2]袁存柱,张海霞.对海南省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的分析[J].体育科技,2004,(4):33-36.

[3]康春英.试析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与调适[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1):74-78.

[4]陈清华.关于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165-167.

作者简介:张世娟(1982-),女,云南临沧人,硕士研究生,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法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