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美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美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人类的交际有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最强有力的交际手段。然而,在面对面交际中,大量的社交信息是通过非言语方式传送的。本文以中美日常交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非语言符号为研究对象对中美两国非语言交际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能帮助交际双方减少误解,建立更良好的关系。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交际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在交际过程中大致包括身势语、副语言、客体语、体距语等。非言语交际在中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很大差异,恰当的非言语交际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两国的交际和沟通。人们要意识到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关注和理解中美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身势语

身势语又称体态语,指人们利用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一些学者形象地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用整个身体交谈。身势语一般可细分为目光语、姿势语、手势语等,下面将从这三方面加以论述。

(1)目光语。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用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美国商人认为不正视他们目光的人是躲闪的、不诚实的;但是在中国低垂目光表示尊重。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人通常都会不断的进行目光交流以表明他们对对方的话题感兴趣,而中国人躲闪的眼神让他们觉得我们不接受他们所说的或者是不感兴趣。谈判磋商时若出现意见分歧,中国人倾向以含蓄的方式对待某一争议,以避免与对方的直接争辩,他们商谈问题注重情面,但强调非言语行为的交锋。

(2)手势语。手势语是通过手或手臂的活动来增强言语信息。在中美不同的文化中,手势的运用也是不同的。例如:中国人习惯手掌朝下召唤别人,而美国人却理解为再见,他们习惯手掌朝上招呼别人。同样,中国人喜欢张开手掌数数,美国人却是从拳头开始数。有时,中国人看成是0的手势,美国人以为是OK。这样一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要特别注意手势的运用,不要因为错误的手语信息导致不必要的纠纷。

(3)姿势语。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姿势也不同。例如,在中国,无论男女被介绍给别人时,双方都必须站着。而在美国,当一位女士被介绍给一位先生时则不需要站着,除非对方地位高。在中国学生要站着认真回答教师的问题,在美国学生可以没有坐相。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强调的是集体、纪律、合作,他们强调的是个人、自由和发展自我。同一姿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以双手交叉站立为例,在中国人们认为保护自己不被接近,而美国妇女却用这个姿势表现不耐烦的情绪。同时中国人觉得美国人大步走是傲慢的表现,而他们却觉得中国胆怯,畏畏缩缩。

2、副语言

副语言也叫辅助语言,它包括发声系统的各个要素: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沉默是常见的副语言。一般来说,中国文化有时把沉默看得比言语还重, 而在美国, 沉默不是人们生活中有意义的一部分。看电视、听音乐和其他能产生声音的活动能使美国人远离沉默。传统的中国人对沉默的看法也与美国人大相径庭。中国人在谈话中出现停顿、沉默不会感觉不适。他们信仰:内在的平和与智慧来源于沉默。所以当他们与别人在一起时不会强迫自己填满每一处停顿。

3、客体语

客体语指的是与人体有关的相貌、服装、饰品、气味、字笔等。这些东西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外贸形象是人们第一次见面最重要的非言语交际。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服装、发型、化妆和饰品上追随美国潮流。美国人在服饰上重视舒适,休闲,但却清楚地知道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比如会见宾客穿套装,球场上穿运动衣,旅游时穿休闲衣。衬衫的颜色要搭配套装且要塞到裤子里,袖子上的扣子要扣上。女士若穿裙子则要配长筒袜。职业女性通常不穿透明材质的衣服。而中国人却时常在不同的场合穿错衣服甚至闹出笑话。美国男人经常剪头发,刮胡子,而中国男人则显得邋遢多了。

4、体距语

体距语是指交际者利用空间距离来传达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依据双方的亲昵程度划分为五种:亲近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远距离。体距语普遍存在。在中美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不同的交际距离有不同的理解。美国文化注重个人隐私,而中国人对这一概念却很薄弱。美国人在与别人交谈时可能会碎步后退不希望对方太接近自己。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们能容忍并早已习惯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在公交车上,排队等候等情景中最能体现中美在空间概念方面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Hall, E. T. The Silent Language[M]. Anchor Books,1973.

[4]莱杰·布罗斯纳安著,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