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日报》关于“中国崛起”的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日报》关于“中国崛起”的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模糊限制语在新闻报道中出现频率很高,本文以《中国日报》英文版关于中国崛起”话题的报道为语料,从语用角度对其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倾向于将中国的整体实力轻描淡写。它一方面显示了报道者的谦虚,另一方面希望缓和西方对于“中国威胁”的焦虑。研究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的功能,具有现实语用意义。

关键词 模糊限制语 新闻报道 中国崛起

一、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概况回顾

语言学家Lakoff 1972年提出模糊限制语(hedges)这个概念,在其随后发表的论文“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中,Lakoff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有意把事情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这种词往往在程度、范围、数量等方面表现出态度的含糊或者不肯定。Brown & Levinson 在讨论礼貌原则时,将模糊限制语视为避免冲突、挽救面子的策略。尽管他们研究的是口语中、特别是政治演说中的模糊限制语,其观点对研究新闻报道中的模糊限制语也有借鉴意义。E. F. Prince等人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两类,一种称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会影响命题的真值条件;另一种称为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不影响命题的真值条件,但表明说话者对整个命题真值条件的态度。中国学者何自然(2003)也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

二、本文的理论框架

一般来说读者阅读新闻是为了得到其中的信息,这要求报道提供主要信息、避免无关信息; 新闻报道的“ABC原则”(accurate, brevity, clarity)正说明了这一点。Grice合作原则中,量的原则(Maxim of Quantity)指:(1)所说的话应该满际所需的信息量;(2)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质的原则指:(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假的内容;(2)不要说没有足够证据的内容。观察语料发现新闻报道中似乎常常有意使用模糊限制语。由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在报道面世时,事件可能仍在进行中并充满变数,报道者不得不用模糊的词语来为读者提供适量的信息;此外,模糊限制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报道者的责任,即使报道与事实不符,由于模糊限制语的“缓冲”作用,使得报道的意思要么被修正,要么成为与报道者无关的表达。Brown & 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也部分解释了新闻报道中为何使用模糊限制语。“面子”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前者个体指被集体成员接受、个人观点被认同的需要,后者指个人行动自由、不被任何人强加观点的需要。一方面,新闻报道者希望读者接受自己的报道,保护“积极面子”;另一方面,读者有自主理解新闻的自由,需要保护“消极面子”。为了保护这两种“面子”,模糊限制语似乎成为折中的选择。

三、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本文所有语料据均摘自《中国日报》英文版关于“中国崛起”话题的新闻报道,内容涉及人民币升值、中国军事开支等方面,作者选取四则语料做详细的分析。本文采用何自然(2003)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即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分为程度变动语(adaptors)和范围变动语(rounders),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可分为直接缓和语(plausibility shields)和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 shields),并分别分析其语用功能。

(一)程度变动语的语用分析。

当要传递的信息接近事实、而报道者不确定的情况下,一般会用到程度变动语。报道中经常出现的有“to some extent”“more or less”等。这些短语都表达不确定性,因此内容的真实性被打了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到者确实是“如实报道”,即用模糊限制语来报道他们也不确定的事件。以下报道摘自6月17日题为“Government gets earful of income tax suggestions”的新闻,关于人们对新提出的个税起征点的反应。新提出的个税起征点相比原来的有所上升,这关系到普通中国人的福利,很多人表示了看法。

Among the suggestions, most proposed raising the threshold to 5,000 yuan. Others suggested slashing the entry-level tax rate from the proposed 5 percent to 3 percent, in a bid to further reduce the burden of low-income taxpayers.

报道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数目或百分比来说明有多少人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而使用了一个含糊的“most”。读者对这个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为介于50%到100%之间的任何一个百分比都是“most”。可能报道者为了及时发表,没有时间统计持这种观点的人数,或者力求使报道符合事实,从而没有写一些他们自己不确定的内容。此处体现了“质的原则”,即报道者没有写没有足够证据的内容。此外,读者阅读新闻是为了得到主要信息,细节方面则关注不多。上述报道的主要信息是新提出的个税起征点,其他信息是相对次要的,报道者没有必要确切表达。

(二)范围变动语的语用分析。

范围变动语(rounders)如“about”“more than”等词经常与数字一起出现。报道者不知道或不想给出具体的数字时,就使用范围变动语进行补救,使报道内容更加接近事实。以下报道摘自6月13日题为“‘Proactive’ policy package to benefit Taiwan”的新闻,关于中国政府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和两岸关系的政策。

At Sunday's conference, the two sides also announced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cross-Strait passenger flights by more than 50 percent to 558 flights per week, and add terminals for the direct flights in four mainland cities, including one in northwestern city of Lanzhou, which brought the total number of cross-Strait flight terminals to 50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报道者确实用了确切的数字50%说明两岸客运包机增加的数量,但在它前面加了限制语“more than”,使得这个确切的数字变得不那么确切了。对普通读者来说,“more than 50 percent”可以是介于50%到60%之间的某个数。如果报道者真的用了一个确切的数字,例如52%,该新闻的真实性就有问题;因为按照这个数字进行计算,目前两岸客运包机的数量将会是个小数,而不是整数;这无疑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确切的数字会影响新闻的质量,使用模糊限制语却给读者留下了自由解读的空间。

(三)直接缓和语的语用分析。

直接缓和语如“I think”“I assume”等表达说话者自己对命题的态度。以下报道摘自6月2日题为“RMB's bumpy road ahead”的文章,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Recently, HSBC bank released an upbeat survey predicting that China's currency, the renminbi (RMB), will become one of three global settlement currencies, alongside the dollar and euro, sometime this year. The RMB's internationalization seems to have been progressing without anyone really noticing.

报道者先是引用汇丰银行的调查和预测,然后提出他自己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观点,即它“似乎”在没有引起任何“真正”关注的情况下悄然进行。虽然报道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由于“seems to”“really”的缓冲,他不必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是否正在进行负责,同时也表明他并不试图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读者;至于这则报道的主要信息,则留给读者自己决定,这样也保护了读者的“消极面子”,一举三得。

(四)间接缓和语的语用分析。

间接缓和语反映作者以外的第三者的观点,常用“according to someone”“somebody says”等来表达,可能因为报道者需要引用权威的观点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以下报道摘自6月13日题为“Crunch myth about China's military threat”的新闻,针对有的国家认为不断增强的中国军事实力对世界其他国家构成了威胁的观点,为中国辩护。

In a long and detailed article under the title of Commitment to Peaceful Development, Dai said China believes win-win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instead of expansionism or hegemony, serves its national interests better.

报道引用国务委员戴秉国的观点,表达中国极力向世界传递的“和平崛起”的理念。整篇报道大体上是在为中国辩护,由此不难看出报道者的立场:在这个问题上他同意戴的观点;引用其观点使得报道的权威性大为提高。即使将来中国的发展没有履行“和平崛起”的诺言,那也绝不是报道者的责任。因此,间接缓和语也可视为报道者的一种“自保”策略。

五、结语

通过分析,本文发现报道中的模糊限制语倾向于将中国的整体实力轻描淡写,一方面显示了报道者的谦虚,另一方面希望缓和西方对于“中国威胁”的焦虑。总体来说,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使表达更加得体。然而,本文并未发现“有意把事情弄得更不模糊”的模糊限制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动机可能不止本文提到的几种,报道者也可能出于个人的写作风格而使用模糊限制语。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Grice P. “Meaning”, in J.F. Rosenberg and C. Travis (eds.) (1971), pp. 436-444.

[2]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and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2, 1973: 458-508.

[3]Prince E. F., Bosk C., Frader J. 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 [C]. Norwood, N.J. Ablex, 1982: 83-97.

[4]Stephen C. Levinson.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