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阅读:书展时代的读书生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阅读:书展时代的读书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注定会是主政图书栏目的编辑记者们扬眉吐气的一年。

今年7月20日,第22届香港书展在香港会展中心如期开锣。本届书展以“在阅读中发现香港,在阅读中发现自己”为主题,历时7天,再创访客95万的历史新记录。近300场文化活动,1.5万不远万里赴港的访港读者,57岁的林青霞在书展推出文学处女作《窗里窗外――林青霞的戏梦人生》的热销,都再次证明了,今日的香港书展,其影响力早已越出港岛一地,成为整个华语文化圈的大事。

香港书展的余温还未散去,上海书展就迫不及待地整装待发。8月16日至8月23日,上海书展乘着“上海――香港”双城记的呼声高调亮相,并首次升格为国家书展。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日本新锐作家岛田雅彦等嘉宾的到场,凸显了书展的国际视野;王安忆、孙甘露、格非等本土阵容以及上海众多出版社的集体亮相,则提示着“海派文化”的硕果累累。

等不及上海书展落幕,广州书展就接力上了这场盛夏的书展嘉年华,8月19日至25日,20ll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在琶洲展馆举行。没有香港书展的大手笔策划,也不及上海书展华丽变身国家书展的身份优势,但是对于广大普通市民来说,广州书展却更具实惠。书香节不仅全城大派免费入场票、免费地铁出行票,更是推出极具吸引力的折扣,更兼英文书及港台图书低价亮相,广州书展,当之无愧是本年度最具诚意的书展。

而这一书展序列的高潮,则是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于8月31日到9月4日移师新国展亮相。60个国家、地区的2000多家海内外出版单位的参展规模,无疑显示着中国图书行业的巨大商机潜力,同时“第五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政府表彰、“2011京国际出版论坛”的业界聚焦,以及主宾国荷兰的一系列创意文-化活动,都不断提升着本届图博会的人气与看点。

就轮流登场的各大书展的密度、声势以及影响力来看,2011年堪称“中国书展年”。书展对于推动阅读风气、密切出版社与读者的交流、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都有不言而喻的促进作用,但是2011年,当我们步入一个书展时代的时候,普通人的阅读生活,是否也如书展这般热热闹闹、各地开花?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大岛渚曾说,今天电影在衰落而电影节却在兴起,正是电影节的兴起,反身印证着电影的衰落。当关于书展的报道开始跃上各大媒体头条的时候,当书展和电影节一样,上演着各路媒体菲林狂欢的时候,阅读是不是也在面临着和电影一样的命运?

不期然间,就在“书展”几近成为年度图书行业关键词的同时,“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正在成为另一个日益流行起来的热词,前有2010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卷以“浅阅读”作为命题,今有“你浅阅读了吗?”的时尚追问。“浅阅读”,或许就是这个书展时代最真切的阅读写照。

“浅阅读”一词,进入公众视野,大约是2004年,伴随着一系列“导读”、“速读”、“提要”类书籍的出现,“浅阅读图书”成为一时间人们热议的焦点。究竟是该怀抱名著经典苦读深读,还是该提要在手装点门面,成为“浅阅读”一词背后的焦虑无措。今天,在这个书展时代里再度浮现的阅读之“浅”,已经有了更为丰富的所指――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电子书的出现、手机阅读的普及,这些技术更迭带来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的改变,使得阅读的“浅”,已经不再仅意味着内容的浅薄,而是指称着一种新的阅读态度、知识态度乃至文化态度。

2011年我们在各地各具特色、定位各异的书展上匆匆忙忙地穿梭赶场,但是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的引领却几乎是2011年所有书展的重点。7月香港书展上数字阅读呈现异军突起之势,书展上推出的“全城来读电子书”平台,超过1.8万次下载。现场的调查更显示,43%受访者过去一个月曾阅读电子书。8月上海书展上申江e店与新华e店的PK上演,以及各大电子出版物隆重推出的体验区,均是展馆内人头攒动的热闹去处。月底图博会上,万米数字出版展区则当之无愧是最大亮点,黄金地段、独立成馆,国际数字出版平台供应商的加盟,都显示着有关方面角逐未来国际数字出版市场的野心与期望。“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正在成为书展时代的读书进行时。

2003年比尔・盖茨“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我死不瞑目”的豪言壮语,招致几乎众口一词的口诛笔伐。仅仅8年过去,对于新媒体的追捧早已不再新鲜,用出版人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你想了解未来的出版业,你一定要用i-PAD”。盖茨已经成为过眼云烟,点燃这个时代最激情的创意想象的是乔布斯和苹果,i―PAD的绚丽图像,灵动触摸就是浅阅读的极致效果。电子书的出现,同时也在不断宣布纸质图书的死刑。伦敦骚乱,劫掠者所过,超市、杂货铺、理发店、品牌服装店、苹果商店……无不一片狼藉,唯有书店安然无恙。据英国伦敦作家帕特里克・弗兰奇的分析:“也许那些捣乱的人都用Kindle阅读器,偷的或者是抢的。”这是调侃之语抑或是无奈自嘲?

“浅阅读”之“浅”,勾连着生活方式的变迁、技术发展的推波助澜,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阅读观念乃至文化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一壶清茶一本书的读书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疲于奔命的上班族们实在太少静下来读本书的闲暇和空间,于是地铁、公车上的惯常一景就是,人们塞着耳机,捧着手机,读着点什么,或者是手机报的早晚新闻,或者是一本互联网上下载的最新小说,或者是更新一条微博。一句话,打发时间,休闲放松。于是阅读成为另一个意义上的心灵按摩,文化可口可乐,同时阅读载体(i―PAD、手机、kindle)也在日渐成为昂贵的消费品乃至身份时尚标签,作为消费、作为消遣的阅读,似乎就成为这个时代“读书”的命运。

于是一点也不奇怪,在各大书展上,销路最好的永远是卡通漫画、炒股之道、畅销小说等休闲通俗读物。并非要在后现代早已填平雅俗鸿沟的时代,做出所谓高雅低俗的老套之分,只是想指出一个事实,即通俗或曰畅销书籍大都只能恪守常识,尊重主流价值观念,遑论挑战既有知识框架,创造新的可能与潜力。阅读的政治学从来并非只关乎个人兴趣、品味爱好,当年利维斯捍卫“英国文学”合法性的理由即是,如果不丢给日益庞大的工人阶级几本小说,小心他们就会丢给你几枚炸弹。

80年代的中国曾经历过一个全民争相读书的热潮。那固然是出于“”十年无书可读的匮乏,但是在80年代百废待兴、时不我待的时代背景中,阅读狂热的背后是改变现状、创造未来的无限可能。人们不仅相信知识能改变个人命运,更期许着一个更为美好的“新世界”。但是在这个“浅阅读”时代,触屏滑走的是对思考的尊重,以及其中包含的更为珍贵的面对当下、质疑改变现实的勇气。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像手中的电子阅读器一样,被死死封闭在眼前的这一块屏幕中。

当资本至上的逻辑已经封闭了所有想象另类可能的空间,阅读之“浅”,意味的是思考的惰性,是改变现实的乌托邦冲动的消逝,是整个社会的犬儒化与拒绝醒来。在这个意义上,浅阅读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化的阅读方式选择,更关乎整个文化思想的艰难困境。毫无疑问,告别了“漫长的20世纪”,新自由主义开启的这个新世界的10年,是一个终于可以不再仰赖大师鼻息,但亦是各门文化艺术普遍陷入疲惫期的平淡时期。2009年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离世,终于为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结构一后结构”思想浪潮画上了一个象征性的死亡休止符。是的,确有如伊格尔顿所言,上帝不是一个结构主义者,他以异常残酷而荒诞的方式宣读了一位位思想大师的离奇死亡讣告,宣布了他们所开创的、更新了整个人文学科思考范式的批判理论的终结,宣告了他们思考的权力运作的悖论、主体漂浮的不确定性、意识形态纵横捭阖的霸权争夺战,都统统已经无效,现在是一个膜拜权力、崇尚财富、尊重强者的“美丽新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思考廉价,批判贬值,表面看是读天下书晓天下事,海量信息皆备于我,但是知识,只是意味着职场生存的厚黑法则,阅读享受的只是一己之私的抚慰宣泄,那么上帝的下一条讣闻,没准就是寄给你我的,绝对在霍格沃兹的入学通知书之前。

在纸质书本与电子阅读的对决战中,谁能胜出其实并不重要,“浅阅读”的日渐强势才是值得我们忧心所在。回到前文大岛渚的悲观断言,当电影节只剩下明星、特技、红毯、闪光灯、票房炸弹的时候,电影作为曾经创造一个新意识形态的艺术方式(苏联电影),正在经历死亡。同理,“浅阅读”时代的真正可怕之处,并非在于一批质量不高的图书频频出现,也不是深度阅读几成绝响,而是我们日益接受乃至默认眼下现实的犬儒态度,拒绝去思考乃至实现一个更好明天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