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企业的认知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的认知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是调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调查数据了解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情况,分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阐明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以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意义、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动因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2-0038-03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确定

中国学者崔新建(2007)提出了“企业的角色是重新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切入点”,在社会中责任主体的角色不一样,分内之事、评价标准、应承担责任的范围就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可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三个不同属性范畴。经济责任是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法律责任强调企业作为权利与义务统一体的法人组织,必须遵守所有相关的法定义务。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自律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影响变量。社会责任的性质属于企业自发、自愿的“软约束力。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学术界有很多界定,而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为在企业与公众利益关系的前提下,为了企业经营发展,承担对周围社会有影响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指的是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而是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所承担的一种对社会和谐产生影响的责任。

二、企业对社会责任认知度的比较分析

本部分所采用的数据是依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2006)》,它是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环球企业家》杂志设、《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共同发起主办的一次调查活动。

从样本企业数据分布情况来看,调查覆盖中国境内各地区,各行业,各经济类型,各种规模的独立法人企业或企业集团。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样本企业选取的大型企业占总体比重为61.70%,中型企业所占比重为35.20%,小型企业为3.10%,涵盖了大中小企业类型,其中2/5是中小企业。样本企业中选取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各占样本总体32%,公有制控股企业占28%,混合所有制企业占8%。从选取企业得所有制形式、资产总额来看,样本覆盖面广泛,各类型无一遗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依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评价体系与标准》,从企业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责任以及社会公益责任四个维度,来考察目前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上的认知程度,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不同,对比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在这四个维度上的认知。

一是经济责任。对企业承担经济责任的调查包括:增进地方/国家税收、回报股东、增加就业、支持公共经济政策、行业贡献(民族产业和行业安全)、走向国际化、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产品质量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产品质量/竞争力、自主创新(技术,管理,知识产权)、完善公司治理。

75个样本企业对其经济责任各方面的认知度为:企业在资产保值增值上的认知度为97.3%,在提高产品竞争力上的认知度为88.0%,在自主创新上为73.3%,在走向国际化上为70.7%,在行业贡献上为69.3%,在支持公共经济政策上为62.7%,在增加就业上为58.7%,在完善公司治理上为53.3%,在增进税收上为50.7%,在回报股东上为41.3%。

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企业在其所应担负的经济责任认知方面,在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及自主创新方面认知度很高,分别达到了97.3%、88.0%和73.3%;但是在回报股东、增进税收、完善公司治理以及扩大就业方面认知度偏低,其中在回报股东方面的认知度最低,仅为41.3%。

二是法律关系责任。调查企业履行法律责任包括四个方面:依法纳税、遵守行业规范、强化自我约束、遵循其他法规。75个样本企业对其法律责任各方面的认知度为:企业在依法纳税上的认知度为46.7%,在遵守行业规范上为36.0%,在遵循其他法规上是29.3%,在强化自我约束上28.0%。可见,目前中国企业在其所应负担的法律责任认知方面,整体来看认知度偏低,其中在依法纳税上的认知度最高,为46.7%,在其他方面的认知度仅在30%左右。

三是环境责任。一个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包括:对供应商有环境要求、原材料环境友好、实现达标排放、积极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过程环保健康安全、采纳可认证的管理体系、节能减耗、注重产品的健康安全、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

75个样本企业对其环境责任各方面的认知度为:企业在注重产品的健康安全上的认知度为38.7%,在采纳可认证的管理体系上为38.7%,在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上为36.0%,在节能减耗上是32.0%,在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上为29.3%,在生产过程环保健康安全上为29.3%,在原材料环境友好上为25.3%,在对供应商有环境要求上为16.0%。

四是社会公益责任。一个企业应承担的社会公益责任包括:支持教育、缓解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帮助弱势群体、灾难援助。75个样本企业对其社会公益责任各方面的认知度为:中国企业在支持教育方面的认知度为88.0%,在缓解贫困方面上的认知度为82.7%,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的认知度为80.0%,在灾难援助方面上的认知度为65.3%,以及在保护环境方面上的认知度为60.0%。目前中国企业对其应承担的社会公益责任认知度很高,其中在支持教育、缓解贫困以及帮助弱势群体上的认知度达到了80%以上,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灾难援助上也分别占到60.0%和65.3%。

从企业对不同社会责任认知度的调查结果可看出,目前中国企业对其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认知度是最高的,尤其是在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及竞争力上,认知度达到88.0%以上;其次是对社会公益责任的认知度,支持教育方面就占到88.0%,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达到了60%;认知度较低的是企业在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各方面上,其中依法纳税也不超过50%,强化自我约束方面的认知度只有28.0%;在环境责任各方面上的认知度最低,不超过40%,各项中相对较高的是注重产品健康安全也只占38.7%,对供应商有环境要求的认知度却只占16.0%。总的说来,企业对社会责任各方面的认知度整体偏低。

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根源剖析

1.企业自身的原因

一是利益的驱使。首先,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并在此前提下来考虑问题,企业是以利润为动机的盈利组织。正是企业这种逐利的天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了企业家投资经营的基本目标;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不能获利,那么企业根本就无法去实现任何社会责任。这就导致一些企业没有能力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其次,许多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理由是认为这样做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降低效益和效率。这是由于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而不注重长期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不把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当作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们把企业营利与企业社会责任对立起来,在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的驱使下,失去理性,走上唯利是图的道路。

二是环保意识的淡薄。在许多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中,目标始终定位于刺激消费、追求消费数量的增长与利润的最大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为追求经济效益,始终将提高生产效率放在第一位,而很少考虑环境问题,认为环境保护与治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企业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是难以做到合理兼顾的。加上环境问题一般具有潜伏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故针对那些投入较大而无助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污染治理项目,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难以主动去实施。

2.外部环境问题

第一,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体系不成熟。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未真正建立,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还很不成熟和完善,作为道德体系组成部分的企业道德规范也尚未建立,这就为一些企业实施有悖于伦理的非理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必将驱使某些企业采取非经济手段参与市场竞争,而很少考虑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第二,政府执法不力。企业的设立以及经营过程都要在政府监督之下进行,企业对政府负有缴纳税收的社会责任,如果企业不能完成这个责任,政府可以采取强制力约束企业的行为。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应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实际上,中国地方政府因担心资本抽逃和过于重视经济增长,因此某种程度上与雇主妥协或合谋,劳工利益则成为被牺牲的一方,雇主得以过度攫取绝对剩余价值。企业延长劳动时间,等于减少了就业机会,加剧了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事实上冲击了政府和工会的就业目标。

第三,消费者和非政府组织没有发挥外部压力作用。消费者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最终对象,其对企业产品有安全权,知情权和选择权。虽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有时候安全权和知情权并不能得到保证,但是消费者可以用手中的货币来对企业进行投票行使自由选择权利,以此来形成压力。但事实是消费者更多关心的是与自身相关紧密的利益问题,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这块并不大重视。非政府组织是可以通过制造舆论来纠正企业的某些行为,起一个监督作用,但目前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一般都是精英团体,他们还没有关注企业承担基本社会责任的问题。

第四,企业员工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维权意识太差。大多数企业员工是刚刚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外来务工者,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打工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只要能够赚钱,不管怎么辛苦,他们都能够忍受。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大多数都愿意多加班、多赚钱,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应得的利益和权利。所以,他们总是处在任由老板摆布的地位。

第五,“新贸易壁垒说”的心理抗拒原因。企业对社会责任产生抗拒心理的另一个原因是“新贸易壁垒说”。一些舆论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及其认证标准是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新型贸易壁垒;SA8000是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在这种舆论的误导下,一些厂家为了获得订单而应付检查,使得劳工标准的监察认证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的问题。

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力

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外部压力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只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手段,或者说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的一个结果,是企业在权衡之后做出的理性的选择。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由压力推动的。

在西方国家消费者,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活动促进了企业责任运动的发展。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利益实现的制衡在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展开,在这种状况下,企业经营的成败得失并不仅仅取决于企业之间的竞争,首先取决于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并且,后者成为前者的条件,即企业只有首先处理好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才能获得充分的产品销售市场和融资环境,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同其他企业展开竞争。因此凭借发达的社会组织和强劲的社会运动给予企业的足够的压力,社会公众能够以消费者和投资者两种身份影响企业的利益形成条件从而修正企业的行为,作为这种社会变革的产物,企业普遍履行社会责任。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

上述是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互相作用的角度出发论证了企业迫于压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再来研究一下是否有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力存在,而这就需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是否正相关,如果是,那么说明存在内在动力,企业在体验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处后会积极主动地去更好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能否顺利推行关键就要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绩效的影响。无论在任何时候企业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前提必须是在企业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光有外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分析是否有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力所在,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弄清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否与企业的绩效正相关。

企业绩效虽然跟企业的运营和功能有效性相关,但更广义的定义包括:(1)投资回报的衡量;(2)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3)从社会获取的无形价值(社会认同感、美誉度、品牌效应等)。由此对于企业绩效较为全面的概括是:“绩”主要代表企业自身发展的结果和业绩,而“效”则主要代表企业发展给企业、公众和社会产生的效用和意义,前者侧重于反映企业发展的事实状态,后者侧重于反映企业发展的价值状态,二者和谐共存,全面反映企业发展的成果、状态和前景。

强调富有社会责任感是组织有效性的基石和保证,一套建立在合理的伦理准则础上的组织价值体系也是一种资产,它可以带来多种间接的收益。持此看法的重代表人物是林恩・夏普・佩因女士。在她看来,公司合伦理经营和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但社会的发展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和讲求信誉。合伦理,已成为人们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杰出的重要尺度,是一个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本条件。“良好的声望有助于公司吸引顾客、投资者、潜在员工和商业伙伴。”持这一看法的有哈特利和罗宾斯。他们认为尽管在短期内,忽视格的道德准则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从长远看,符合道德标准的做法与日渐增多利润是一致的。国际性的商誉分析机构Echo Research在其最新出版的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Global Markets中,尝试回答“企业社会责任的宣导与实务在创造公司价值上扮演何种角色”这一问题。

根据加拿大多伦多一家全球公共意见及利害关系人研究公司Environics ternational最新公布的一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调查显示,消费者会因为公司社会绩效差而采取抵制其产品的比,已从去年的20%上升到今年的29%。此外,大部份股东也表示,若公司社会效表现不良,即使获利不错,他们也会售持股。此项调查系于2001年10-12月进行,但以目前的状况来看,大众对企业的信任度低,所以更加需要企业采取前性的CSR创举,来赢得公众的信任。这项在25个国家针对25000人所做的调,80%的服务于大企业的受访者表示,若企业愈能实施社会责任,他们则会对企愈加忠诚。

Environics International指出,目前消费者仍难以分辨CSR做得好与坏的企业产品,但是,一旦有企业在CSR方面积极采取前瞻性的做法,该企业势必很快成为市场中的领航角色,并赢得客户的忠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是正相关的,这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

五、提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策

第一,加强政府的引导与监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 加大对企业违背社会责任行为的惩处力度。

第二,法律制度的约束与规范,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工作,以限制性措施规范企业行为, 使企业严格在法制的轨道内运行, 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同时, 以法律措施来激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

第三,强化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一方面,公众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从外部迫使企业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应该理性看待企业商业化行为, 对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给予适时的援助与关怀,协助企业争取更有利的竞争优势。

第四,营造与完善良好的环境氛围,完善制度环境;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社会责任绩效的定量评估, 避免产生企业机会主义行为, 逐步减少或消除企业负外部性影响。

第五,提高社会大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公众应该对污染环境、不善待员工等等的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采取抵制措施,使企业认识到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鞠芳辉,谢子远,宝贡敏,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2]景云祥,《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中国的对策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05( 1)。

[3]赵琼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述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 2007.4。

[4]李培林,《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财经》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