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守望的心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守望的心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感受的孩子,我理解的孩子,是天真、单纯、自由而生动活泼的模样。我爱他们的模样,我想保持与他们一样简单、原始的生命冲力。回想起来,还是在懵懵懂懂的岁月里,我就开始了与孩子们的“约会”:25年金色岁月,相遇13个班级,9届高三,7届初三,16届“毕业季”的孩子们,岁月在不同级别的“约会”中溜走了,我爱的孩子们挥着翅膀飞走了,把“童心”留下了。或懵懂、或自觉、或清明中,渐渐从容淡定的我,对“约会”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约会=守望

用“约会”这个词比较活泼,比较“孩子”气,其实可以换一个诗意一点的词,那就是“守望”。我的人生理想很简单:成为一个志愿的守望者,守望好孩子的志愿者。

说到“守望者”,谁都会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想想现实中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贫乏、空虚、功利和物欲的深渊。我“不忍心”做孩子坠落悬崖的“看客”(这是一个教师良心道德的自我拷问),我对自己说:“这个时候一定要帮忙,否则我怎么算是一个人呢?更何况我还是一个人师呢。”其实,我选择守望他们,也是选择了对自己信仰的守望——守望孩子是我愿意做好、我能够做好的一件有意义的人生大事,即事业,我愿意也能够以自己有限的智慧和爱心守护着属于我的“一亩三分地”。 同时孩子们也毫无心机地用自己的天性,活泼的生命力和童真童心守护着我,让我的生命也像一颗饱满的种子,蓬蓬勃勃地生长,这里同样是我的心灵圣地。

“守望者”会让人想起守林人,心境永远宁静,因浸染了小草、树木、松鼠、啄木鸟这些单纯的生命气息,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澄明。守护森林,瞭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这也是我向往的生活,可能冷清、平凡,但是精神充实而心灵愉悦。

守望同样是教育者的一种生活态度。教育者可以有很多种态度,每一种态度都有存在的理由。孩子们的纯真让我找到了我生命中可以把握的东西,放掉那些遥不可及玄而又玄的东西,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因为我守的是孩子们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赤子纯真澄净的心灵之天。

守望“理性”

刚刚参加工作时,我的“守望”=教书,教书简化为公式:守望=教书=解题=解难题。尤其连着3届任教高三,工作更流程化为:考试,批卷,讲解,再考试,再批卷,再讲解。每年高考试卷出笼的时候,都是检验我“押题”命中率的“心跳时刻”,心就像坐着过山车一样惊险跳跃翻转。

此时,对“守望”仅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眼界的狭窄必然是“野裁缝”老师带“野裁缝”学生,各种“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当寒暑假孩子们像燕子一样从全国各地的大学飞回学校来看我时,闻着他们身上新鲜的气息,听着他们自然地说着一些非常暖心的话语,我这个“野裁缝”也能体验到短暂的“守望”之乐。

后来,明白“守望”也是一项技能。不仅需要经验的累积、严格的训练,也需要技术手段的纯熟,发现“守望”在教材中打转的局限性,发现“守望”需要理性的指导,发现“守望”必须借鉴间接经验。此时,守望=教孩子。用各种手段教会孩子学习,为此我开始了“理性的庄严”的读书,因为“学术”本是知识分子的“本职工作”,学术研究也是守望者的功力所在、责任要求,守望也需要前人“灯塔”的照亮和引领。

读叶圣陶先生的书,读陶行知先生的书,也读苏霍姆林斯基,读杜威……一股脑地把这些教育理论塞进了自己的脑袋中。急于从里面找思想武器,行动的指南,甚至是“葵花宝典”,而不是首先把人家的理论弄清楚。当时的我,是没有纯粹的理论兴趣的,对于任何教育理论,都是看它能否尽快派上用场而决定是否读下去,自然就无暇消化和吸收,读了却不得要领。嘴唇边经常“漂”着各种教育理论,用叶老的话“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为人生而教育,然后就如同摸象的“盲人”一样自以为得到了教育的真谛,欢欢喜喜地离开了。实践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有点新认识,如此反复实践,修正……十几年的班主任生涯,来来回回地读书、实践、怀疑、困惑,纠结中渐渐靠近各种教育规律,对话各种教育大师,并在各路大师高人的指引下,也从“野裁缝”跃升为一个优秀的“教学能手”。

此时对于守望,我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就像医生,不但知道应该开什么药给病人,同时也知道为什么那些药对病症的改善有功效。但是,我还是会为孩子们的不懂事而心浮气躁,为“药效”缓慢而焦虑。

有一段时间,我极信奉皮尔士。他生平只遵守这种态度:“一个观念的意义完全在于那观念在人生行为上所发生的效果。凡实验不出什么效果来的东西,必定不能影响人生的行为。所以我们如果能完全求出,承认某种观念时有那么些效果, 不承认它时又有那么些效果,如此我们就有这个观念的完全意义了。除掉这些效果之外,更无别种意义。这就是我所主张的实验主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切有意义的思想都会发生实际上的效果。这种效果便是那思想的意义,若要问那思想有无意义或有什么意义,只消求出那思想能发生何种实际的效果;只消问若承认他时有什么效果,若不认他时又有什么效果。若认不认他,都不发生什么影响,都没有实际上的分别,那就可说这个思想全无意义,不过是胡说的废话。

作为“教学能手”的我,在“守望”的知识获得上自然高于“野裁缝”的我。但是作为“教学能手”的我,“守望”的目的只在于获得某种效果。换言之,它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在“守望”层级上并非最高。因为,以效用为目的的“守望”理性研究是很难深入下去的,一旦觉得够用,就会停下来。虽然知道唯有层层深入地刨根问底,才能使理性思维趋于严密,才能接近教育科学。而被现代生活的急流裹挟着向前的我,不复有宁静的思考、潜心的创造,满足于模棱两可,大而化之,理论思维很难提升。不过“理性的庄严”唤醒了我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在于创新(柏格森)。面对各种“教学模式”改革,“教育理念”更新,“教师发展评价等级”创新,各种教育名目的诱惑,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冲击下,我弱弱地问:我可以为灵魂守一块家园吗?

守望“灵魂”

周国平说得很精彩:在许多人眼里,“理想”“信仰”“灵魂生活”都是过时的空洞词眼。可是,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

我坚持做“精神贵族”,守望教育圣地,我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教育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守望的热情使我相信,一定存在着一个教育圣地。

我开始在守望孩子的问题上认真,我为何而守望,怎样的守望是好的,一定要追问其根据,自己来为自己的守望生涯(教育生命)寻求一种意义,自己来确定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式,绝不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糊涂地度过,也绝不能辜负了孩子们的信任和托付。

期中考试后的班会,为了“搞气氛”,和学生一起玩“筑人长城”游戏。我失败地摔倒在地上,窘境囧态的我,听见了孩子们放肆的笑声,看见了他们毫无掩饰的笑容。我索性坐在地上,放声大笑,任谁扶我也不起来。熟悉的隔膜和距离不见了,只剩下孩子们的人影晃动,笑声回荡,期中考试的分数和成绩一起和我们say bye bye。孩子们的笑脸让我的心变软了,变热了,灵魂笑了。

我惯于思考的理性突然间逃离了我的身体,我变回了小孩,变回了“人”。席勒说得真好:“游戏中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我要做人生实验者和精神探险家,让那些我曾经热衷的“名利”随风而去吧!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想模仿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名利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感谢孩子们,让我找到了守望的意义——守望是一种自觉后的清醒选择、积极奋斗、享有精神愉悦、有真正梦想的入世态度。

“守望”是我一辈子能做好的事。我知道,只有当我的心与孩子们相通时,我才会有电流通过的幸福感。是的,只有“守望”好孩子这一件事,才有可能成为我的事业,让我心醉神迷,让我头脑认真和灵魂认真,无怨无悔,奉献衷心,付出我所有。

守望至乐的境界和功力是要超越理性的,如孔子、叶圣陶、陶行知等等圣人。他们有一种类似宗教圣徒般情怀的守望,这是生命相遇生命的圆融完满,是我等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禅宗境界。境界很高,需一辈子仰望,我寄言自勉:“我行,但还不够好!”

(作者单位:苏州草桥实验中学 江苏苏州 21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