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挥教材整体结构功能 实施解决问题启蒙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挥教材整体结构功能 实施解决问题启蒙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一年级是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启蒙阶段。由于刚入学的孩子识字不多,理解能力有限,易“知其然”,难“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整体结构功能,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渗透孕伏等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材整体结构; 解决问题; 启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96-001

在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中,没有单独的解决问题单元,而是把解决问题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领域。苏教版一年级把解决问题知识整体分解为有密切联系的几大块,如下图所示:

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运用早期铺垫孕伏、提前渗透等方法,重视抓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使学生逐步构建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整体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整册教材和各单元教学内容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好教材的整体结构功能,站在数学学习发展的全局来看待教学。下面从几方面来谈谈:

一、渗透孕伏,“说”中启智

1.结合认数教学,指导会“说”完整话

从认数1开始,逐步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说出一个词组,发展到说一句完整的话。尔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会用1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词。

2.结合分与合教学,初步渗透孕伏

“分”与“合”不仅是一种操作和知识,也是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策略。在解决问题之前,结合“分与合”的教学,进行准备性、孕伏性的启蒙训练。

3.结合10以内加减计算教学,训练善“说”图意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是解答加减法实际问题的前提,具体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不出现数学问题,只呈现事物的变化过程的情境图,指导学生用两三句话叙述,并用加、减算式描述事物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如“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这件事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就是3+2=5,表示3个人与2个人合在一起是5个人。

第二步,用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两个已知信息后,教师可通过提问及时指导看图的过程,给学生的思维起到相应的拐杖作用,逐步引导学生用三句话(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来表达图意,说想法,感觉到加、减计算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经过如此的口头练习,学生在认数、计算的同时,又学会了看图说话,更重要的是初步体验到简单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

第三步,用括线和问号表示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的一部分已知条件和问题,训练学生用规范化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实际问题,初步孕伏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

4.结合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启发“乐”说解题思路

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用图画、对话或表格,呈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完整表述题意,侧重引导学生根据所求问题并联系加减运算的意义自主列式计算。

二、因势利导,“动”中明理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限制学生“动”。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1.手势引导,体会含义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教师可运用态势语言中的手势语言来表达信息。如“原来有4只小兔,又来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小兔?”有些学生不明白问题中“现在”的意思。为了让学生理解其含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边读题,一边打手势:伸出左手(表示“原来有4只小兔”),再伸出右手(表示“又来了2只”),用两只手夸张的手势动作分别比划出两部分,再做合起来的动作,即把两手从两端同时向中间靠拢,学生通过打手势,理解了求和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通过简单手势的配合,学生能够自主地准确地理解问题的含义,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比起教师单纯的说教更加形象、生动,而且学生在打手势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数形结合,应用提高

排队类型的实际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相对较大,学生总会出现多数或漏数的错误。如“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练习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所以学生想当然地列出算式“9+5=14”。教学时,我问学生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这个“我”有没有包括到到9和5中去,然后让他们讨论如何解决,最后汇报交流。这样的一个过程下来,只有十几个孩子理解原来把“自己”漏数了,后来我又讲了两遍,理解的孩子虽然多了,可是换了一道类似的题“从前数起我排在第9个,从后数起我排在第5个。这列队伍一共有几个?”大部分学生又习惯地用9+5+1=15。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呢?我想到了“简笔画”,就提出“你能用两种不同的图形表示‘我’和其他人,把这列队伍画出来吗?”学生们很快地就画出类似这样的图:

汇报时,让学生借助这副图,在辨析中进一步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明白了什么时候“我”是没有数的,什么时候“我”是重复数的。最后我还告诉学生“画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当我们看不懂题目时可以用画画的方法把题意画出来。后来学生再碰到例如排队等难理解的题时,都能主动地用画画的方法来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尽快地将一年级学生领入数学的殿堂。

实践证明: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材整体结构功能,在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只是我个人在实践中的一点尝试。在新一学期开学之际,愿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为良.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修订说明,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