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社会资源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就其实践影响而言,它是基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益、通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从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对效益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教学投入和产出比,即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

【关键词】有效性 教学 学习情感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140-02

如何在课堂45分钟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下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 体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教学具有预设性和生成性两种特性,生成与预设和谐统一的表征,是预设与生成实现同构、共建并融为一体,即实现有效性教学。由此,教学的艺术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生成的艺术――如何在课堂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互动。

1.数学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教学预设的必要性

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未来教学所做的整体设计和构想。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用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往往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式化,特别是细节化的准备,是一个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的教案,无法适应交互动态的真实的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在预设时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用学生的思维去备课,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在教学预设时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从而使整个预设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有利于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调控,实现课堂过程的最优化。

2.事物发展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的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数学课堂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和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素发展过程。教学动态生成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思考周密,力争将教学过程运筹于帷幄之中。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将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受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二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率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程序,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强化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良好课堂环境和气氛,利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心理契机,给予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时间,这是彰显个性、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

1.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思维状态与其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在起作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满腔热情地全身心投入教学,以自己的兴奋情绪去激励学生,以自己的主动性唤醒学生,以自己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去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将教学带入乐思乐学、愉快和谐的境地。如果教师上课冷漠,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上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如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靠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对成功的渴望和需求。激励的语言、轻松愉悦的氛围、民主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产生愉悦的情绪,增强自信心、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而且能促进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突出其数学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采用评价标准个别化,尽量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成功或可取的一面。例如,当学生获得成功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并让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遇到困难或信心不足时,应及时进行勉励,并继续帮助学生从失败中走向成功,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引入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然地参与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内驱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德国一位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须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数学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具体实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发现等活动感悟并获得数学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