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百年老介福终湮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百年老介福终湮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上海,老介福绸缎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1860年开创的老介福绸缎店,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和辉煌之后,至今已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但它在上海的商业发展史上还是应该写上一笔。

老介福店名由来

老介福的店名由来有一段趣闻。它原址设在九江路河南路口,由福建籍祝氏两兄弟合资开办,专门经营高档绸缎。开办之初起名“介福”其意是:“介”字系指兄弟两个,“福”字乃福建人也。祝氏兄弟本系文人,志在诗书,无心经商,便委托徽州人姚某任经理,管理店务。但祝氏兄弟屡考屡不及第,便心灰意冷,欲回归原籍,就将介福这店以6000两银子盘给苏州人程芦舟等,姚某仍任经理。若干年后,此店由程芦舟之子程用六(此人个小矮胖)、李讪石(此人年事已高,胡须齐胸)及姚应生(此人身高脚长)三人合伙经营。当时,一些社会名流见此三人长相有趣,便给他们各取绰号,唤李氏为“老寿星”、姚氏为“长脚”、程氏为“大阿福”。一日,这股东三人聚议,欲改店名。曾在苏州开过福禄寿绸厂的李讪石提议道,既然三人绰号名声在外,为何不来个顺水推舟,从各人绰号中取出一个字来组成店名,“老寿星”取出个“老”字,“长脚”取出个“脚”字(谐音为“介”),“大阿福”取出个“福”字,三字合拢为“老介福”,在原店名“介福”前面加了个“老”字即可,姚、程二人听了不由抚掌大笑,一起大声称好,并请近代名家书写了招牌。

开新店名声大振

经过多年的经营,老介福在上海滩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做越大,原有的店堂面积远远不够使用,因此扩展店堂已迫在眉睫。1935年,地产大亨哈同在南京路河南路口建造的哈同大楼落成。老介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个地段,即以巨金租下大楼底层部分,开设铺面。其时钱庄老板汪柳门(后去美国)预见到老介福此举必获成功大,就趁老介福扩店亟需资金之机,果断收掉钱庄摊子,投资入股老介福。这样一来,老介福成为上海规模最大、资本最雄厚的绸缎店。在新店开幕之前,老介福大做广告,以扩大在市民中的知名度。当时,设在哈同大楼之顶上的“福”字霓虹灯在晚上亮灯时,远在闸北的火车站就可望及。新店开幕那天,适逢上海天气闷热,老介福在商场内遍洒花露香水,对来到店内的参观者免费供应茶点,对购货者赠予香水、口红。如此,整整热闹了三天,老介福一下子名声大振。

新店开业不久,老介福又做成一个大买卖。沙逊大厦和锦江饭店建成后,一日沙逊大厦的老板娘来到老介福,要老介福将这两家大饭店的窗帘、沙发套、床单与装饰品的业务全部包下,并一律采用高档丝绸织品。老介福接下订单,全力以赴,日夜开工,在很短的时间里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各色绣花图案,令沙逊大厦的老板娘十分满意。老介福又马不停蹄将样品发往苏州精心制作,足足忙了半年时间,才把货色交齐。每当沙逊大厦和锦江饭店的住店客人见了这引人注目的窗帘、沙发套、床单与装饰品等,便向饭店服务员询问:“你们何处买来?”,答曰:“老介福”。从此,老介福的名气不胫而走。

擅应变经营有道

老介福有一套经营之道,要求店员对顾客要恭而敬之,服务不嫌其烦,要使进来的顾客不买东西不好意思出去。凡顾客进门,门口有人站立欢迎,顾客走进店堂,就有店员迎上前来招呼就座,招待员倒茶敬烟。顾客需要什么衣料,则由店员送到顾客面前,顾客只管坐着静心挑选,第一块不满意,再取第二块,第二块不满意,再取第三块、第四块……店员都能做到不烦不躁,热忱服务。有时顾客虽有犹豫,但瞧见柜台上一大堆衣料和店员的热情,觉得不买不好意思,便下决心买了去。老介福店员对顾客心理也颇有些研究,有些顾客要买红色绸缎,第一块看了摇头,店员就取淡一些的桃红色,又摇头,再取玫瑰红,还是摇头。这时店员就取深绿色给他看,店员明知顾客不要买绿色,因顾客看得眼花,借以调整一下视觉。店员让顾客的眼睛休息一下,然后仍取第一块红绸来,这时顾客就觉得满意了。

老介福做生意还能随机应变。比如,不少腰缠万贯的富户,视携带现钞购货为“坍台”。老介福就特设赊账簿,专门请了一批账房先生,每人固定联系十余大户。平时这些富户购买衣料,只要与联系的账房先生记笔账,老介福即会派人送货上门,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前,店里就派人上门收账。这祥一来,老介福又招揽了一大批生意。老介福还制作了礼券发售给顾客,顾客可凭礼券到店里选购或定制衣服。当时许多豪门富户除了逢年过节送礼外,还有生日、喜庆、圣诞节等也都要送礼,商店发行礼券不仅予人方便,而且还讨了个巧,由于收到礼券的人并不都立即来店购货,有的甚至把礼券长期收存,因此老介福无形中得到了一大笔不付利息的社会资金。

卓别林慕名定购

老介福靠近外滩,在这一带有许多外国人开设银行和洋行,外滩也经常有外轮泊岸,是外国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老介福把注意力转向外国人,开始做洋人的生意。每当有外轮到岸, 老介福就派人带着国产绸缎样本,以及现成的夜礼服、睡衣等到船上向外籍人士推销。老介福除经销国产高档丝绸外,还从英、美、日等国进口呢绒、丝绸,花色品种达四五百种,质量都选上乘的。老介福在店内还设有成衣部,当场选料定制中西式服装。老介福还高薪聘用技艺精湛的设计师,收集世界各国精美花型图案,根据市场销售的变化情况再自行设计丝绸新品种,直接委托厂家定织定染。老介福还自集资金,在上海开设光华丝绸印染厂,专印各类新颖丝绸,在杭州开设了安华丝织厂专织缎面和真丝类织物,首创真丝格子碧绉,一度风靡上海市场。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大师卓别林来到中国,也曾慕名向老介福定制了60打真丝格子碧绉衬衫。衬衫制成后,由当时的经营者金端甫和他的堂叔父金兰生一起送到卓别林下榻的锦江饭店。因卓别林从未穿过中国的真丝衬衫,颇觉新奇,金兰生当场点燃真丝,以示真丝质量不同一般。卓别林见之叹服,翘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当即倒了两杯酒递给叔侄俩,并举杯向中国朋友表示谢意。

百年老店终湮灭

解放初期,由于消费对象发生了变化,老介福的经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1955年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老介福进入公私合营,商店的所有制发生了突变,老介福成为上海市纺织品公司所属的最大的全民所有制企业。1964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更好地发扬老介福的经营特色,经有关领导方面的安排,老介福在原址上扩充,使铺面增加了五分之二,接近600平方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老介福成为上海市的商业窗口之一。“推陈出新,以快取胜;掌握需求,以新取胜;配套备货,以全取胜;买料成衣,以便取胜”,这四句话是老介福经营特色的精髓,老介福不仅已同上海所有毛纺厂、丝织厂、绸缎厂建立了厂店挂钩,直接定货的关系,而且还将进货的渠道通向全国。实行市场经济后,老介福也经历了转型、改制的阵痛,最后消失。百年老店老介福的归宿说明,任何企业都无法逃脱“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