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中国山水画意象空间中的诗画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中国山水画意象空间中的诗画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诗与画是艺术的两大门类,中国画突破真实物象的束缚,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形式,创造出独特的意象空间表现手法,使中国画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间结构。

【关键词】中国画;意象空间;诗画特征

两千年来,儒道两家哲学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制约着中国人的行为规范、道德文章。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更加深刻,中国画“意象”中的“意”,充满着中国哲学的智慧,其空间意识也离不开儒道思想的启发。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① 有无与自然界中长短、高低、美丑一样,都是相对的,相因的。有“有”才显出“无”,有“无”才衬出“有”,此乃“有无相生”。

孔子认为自然物的美为人所欣赏,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形象具有与人的美德类似的特征。他在《论语》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② 朱熹注解为“知者达羽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于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于山。”③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不外乎一动一静两大现象。山之厚重不移,最能代表静。水之流动不息,最能代表动。以山水画象征整个自然,体现了汉民族宇宙观之二元思想。中国画的创作正是这样一种从无―有――万物的过程。

受中国传统二元思想之影响,中国古代将诗、书、画看成是心志的表现,中国诗歌并不像西方诗歌那样描述事件的过程,而是讲求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中国诗基本都是写景抒情,精炼简短,但在表现空间和时间上却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这与中国画在意境空间表达上都遵循着相同的规律。那么,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则是二者共同的审美理想。

李戏鱼在《中国诗论》中说:“中国山水画之所以与西洋风景画不同,即在于山水画有诗的意趣。”④ 诗与画都是以主观之情感受客观之自然形象,重在情感。在表达艺术情感时,诗较自由而画多有局限。

坡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⑤ 反映了我国古代评价诗和画的标准中,诗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当时社会上被称为画家者往往能吟诗,而王维乃是其中佼佼者。王维常自称为“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可见他对自己的绘画水平充满自信。可惜现在只能品味他脱俗之诗,无缘观赏他高雅之画了。因为至今未发现他有画作传世,只好另择诗画来印证中国传统诗画意趣、空间意识的内在联系了。

李白不是画家,然而他作诗的水平与王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⑥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境内。李白一生长期漂泊,饱受人间疾苦。曾七游宣城。此诗是他怀着对现实不满的心情到自然中来寻找慰藉的写照。众鸟高飞远去,直至无踪影。长天一片白云也不停留,越飘越远。前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心境,又营造了可视的动态空间。这时诗人无奈之中看到了敬亭山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自己。在李白眼中,敬亭山此时似乎有了生命,诗人与山相互欣赏,相看两不厌!“这世间只有敬亭山理解我、安慰我,排解我心头的寂寞。不像那鸟、那云。”云和鸟的动,敬亭山的静,无情和有情,勾画出诗人心灵深处的空间意识。寄情于山,情景交融,内景外象的结合,浪漫而富于想象力,正是诗的意趣所在。

真实空间里渗透了情感因素,饱含诗意的空间联想更加耐人寻味。诗人李白可以自由的抒感,移情于山水之间,诗的意境皆是自然流露,我们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感受使人浮想联翩地意象空间。那么山水画的空间意识能否从此得到感悟呢。

元代山水画从实践中体现和发展了当时文人中普遍出现的重意轻法的美学思想,提倡作画以意为上,形次之,重视意趣强调借绘画抒发个人情怀。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从一个富家子弟沦为江湖浪迹之人,身世的起伏造成了他冷眼观世的心态。他只能以书画诗文“聊以写胸中逸气”。他的画被后人奉为超逸清高的典范。所作的《六君子图》是他常画的“一水两岸”式的独特布局样式。两岸之间广阔水面不着一墨,是他以虚来营造空间的重要手法,是画家尽量发挥出主体意趣之所在。近景坡岸上画的是六株小树,树种不同,非常普通,非松、非柏、非梧、非柳,却经营得顾盼呼应、虚实穿插、疏密有致。树的竖向长势与近远两岸横的走向对比,突出了树卓立不群的空间感。画家常画此类构图,也许是要用似嫩而苍、似枯实腴、有意无意、若淡若疏的笔墨表现山水的冷逸和心中孤傲清高的意象。当后人从黄公望在画上所题诗句“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自然就联想到倪瓒漂泊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高逸孤立的人格修养,在超然脱俗水润墨清的意象空间里看到的似乎就是六位仙风道骨般的文人雅士,也就认可了“六君子图”这一画题。画的诗意境界和意象空间在画作、题诗、联想中得以体现。

宗白华先生在中西绘画艺术的“空间意识”对比中发现“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一境层。”⑦ “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托,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确切的说是一种‘书法的空间创造’。”⑧

我们的祖先从天地自然间获得感悟、启示进行造字作书,人所总结出来的字理、书理就是天地自然存在的运动、成形、取势之理。不依天地自然之理,没有人间的一切创造,也就没有文字和书法。

文字书法得之于自然的取象意识、造型方法、结构意识,因而具备了自然形与势的特征。书法形势的创造用笔方法就应符合自然的形势。

最能体现书法用笔形势的应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永字八法》。传说王羲之专攻“永”字,以备八法之势。“永”字有八笔:侧、勒、努、、策、掠、啄、磔。“‘侧’为点,如鸟翻然侧下;‘勒’为横,逆锋落笔,缓去急回,如缰绳勒马;‘努’为直,状如挽弓之用力,不宜太直;‘’为挑,驻锋提笔起,象人踢脚;‘策’为仰横,用力发笔,得力在策末,如鞭子抽马;‘掠’为长撇,用力送笔,如掠长发;‘啄’为短撇,下笔驻锋即出,锐且速,如鸟啄食;‘磔’为捺,勒笔右行,平铺笔锋,至末驻笔蹲锋,尽力开散而出,要有含蓄。”⑨

这八笔八法,非常形象:如鸟翻然侧下,如缰绳勒马,如挽弓用力,如人踢脚,如鞭子抽马,如梳掠长发,如鸟啄食……,用笔之法均来自自然界的联想,回归了自然的运动状态。传统中国绘画借此书法用笔反过来表现自然中的千姿百态,此乃书法用笔之精神所在。

中国历来有“书画同体”之说。我们应理解为:1.书画创造之初都离不开自然的启示,都是心灵的表现,理法相通。2.书画创作均使用同一种工具,都是笔墨运行,用线条的节奏表现自然的形与意。中国画学上最高原则是“气韵生动”,而“气韵”由笔墨而生。画家要把握“气韵”必须要有中国文化较深的修炼。作画时,须意居笔先,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形神兼备。要做到如此顺其自然,笔到意到,借助书法用笔是最好的选择。

书法用笔源于自然万物的启示,总结用笔之法历来众说纷纭。总的归纳起来应是一个“写”字。“写”乃落笔、运笔、收笔,一笔而过,迹不可改不可重。在写的过程中,或疾或徐、或提或按、或轻或重、或刚或柔、顿挫转折,逆来顺往……随着不同力度的笔锋运动,在画面上留下线的空灵飞动,点的疏密聚散,交织出笔墨运动的意象空间。这是诗、书、画一体深邃的境界体现,是书法所创造的中国画动态的时空艺术。

中国山水画以诗入画,以书入画,将诗书与画巧妙地融为一体,使观者在欣赏画时感受诗、书、画所带来的美好意境,及其所带来的意象灵动空间,这也正是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注释:

①《老子》 张玲 主编珠海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一版p113

②《孔子语录》 查洪德 选译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年3月第一版p243

③《中国画论》 李戏鱼 著郑州大学科研处印p128

④《中国诗论》 李戏鱼 著郑州大学科研处印p77

⑤ 同上p76

⑥《唐诗鉴赏辞典》 萧涤非 程千帆 马茂元 等 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 第一版 p350

⑦《美学与意境》宗白华 著人民出版社p152

⑧ 同上p165

⑨《古代艺术辞典》 温廷宽 王鲁豫 主编中国际广播出版社p865

作者简介:

陈斌(1980.10-),女,河南商丘人 ,现为中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油画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