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同课异教 殊途同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同课异教 殊途同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蔡澄清和余映潮都是全国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蔡老师创立了“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并建立了“积累·思考·表达”语文训练“三部曲”体系,在全国中学语文界有广泛影响。而余老师则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是中学语文“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造者。

蔡澄清老师和余映潮老师都曾执教过《故乡》。该课例既反映了他们的共性追求,也可见他们鲜明的教学个性和高超的教学能力,此外对于鲁迅作品难教问题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一、相同之处

纵观两位老师的课堂实录,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教学上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两位老师在教学《故乡》时都打破了介绍背景,再分段、分析,然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转而根据小说三要素设计分析思路。并重点分析人物和景物描写。在教学过程中时刻铭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学为主老师教为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

《故乡》这篇课文是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写于1921年。通过对故乡人、景、情的前后变化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正是这样的主题使得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注意到了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对闰土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与“我”之间的“隔膜”的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旧社会中广大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蔡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时,通过闰土从“小英雄”到“木偶人”的前后变化的对比中让学生概括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这样的前后对比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很容易引导学生理解本篇课文所揭示的深意。而余老师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人物的重要性,他通过“回忆中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的比较来加深学生对闰土这个人物的理解,并通过重点研读“现实中的闰土”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深意。可见文章中的典型人物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而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通过对人物前后变化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和进取精神,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1]我们传统的教学就是老师拿到一篇课文就来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等,学生在课堂只是坐在座位上呆头呆脑地听课、做笔记,动脑思考和师生互动的机会几乎没有,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无聊,对语文失了兴趣,而且也使老师产生教学的疲惫感。而蔡老师和余老师都关注到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关注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课文中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并在必要时刻,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从而学会学习的正确方法,真正地变“学会”为“会学”。

二、不同点

不同的老师教同一篇课文多少会有些共同之处,这不足为奇,而他们对于同一篇课文能够教出自己的特色这才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深掘课例,我们发现蔡老师和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一)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余老师重点讨论了“现实目睹的闰土”,而蔡老师讨论了闰土的人物形象并且对景物进行了分析。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很好地完成了最初的教学设定,且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设目标。他们的课堂教学都十分精彩完美,展现了他们教学的独特魅力。在教学方法上,蔡老师采用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辅答,以点拨讨论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注重通过写作练习的过程来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在蔡老师的启发中获得领悟从而转化为自己的心得,并且练习题的训练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余老师则非常重视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并通过多角度分析、自己找出妙点揣摩、老师补充。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融入文章所设情境,亲自体味作者所传达的感情。通过一字一句的品析使之前所获情感得到升华,这样的情感获得对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这种不同的课文处理方式,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两位老师创新教学内容的魅力所在。在欣赏他们各自独特魅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不足之处。比如,蔡老师的问答方式虽然对学生围绕文章中心思考问题有很大帮助,但不可避免地也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个体性。余老师的课是重点研读,试图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能掌握学习阅读的方法,初衷非常好,但在具体课堂实践中还是有些不足。比如十分强调朗读,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朗读的技巧上而忽视了学生融入文章情感的状态,同时余老师设计的学习阅读的方法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文章的范式,但这种固定模式必然会圈起学生思考的大门,因而更应该鼓励和培养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主性。[2]

(二)教学手段

蔡澄清善用点拨法。何谓“点拨式”教学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蔡澄清老师一直强调:“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会学生自己去吸取和运用知识的本领,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疑难,掌握自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而不是把书上的全部内容一字不漏地灌给学生,让他死记硬背,不加思索的全盘接收。”所以蔡老师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他积极倡导正确运用点拨教学法,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从《故乡》的课堂实录中我们不难发现蔡老师运用点拨教学法,他选取比较分析的角度,突出重点,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先引导学生从情节发展入手,纵向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再抓住人物刻画与景物描写两个重点,运用形象对照的分析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其生活内涵与社会意义;再紧扣结尾的重点句段,点拨学生深挖作品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把听说读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3]

余老师是“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造者,他大力倡导“板块式教学思路”。《故乡》这篇课堂实录在结构上便是“板块推进”式的。全课的教学由三个板块构成。第一板块是“了解内容,总分式概括”,这一板块主要让学生朗读课文,并强调朗读时要注意重音、抑扬、语速,学生通过读进入小说的情境之后,再让学生通过闰土的外貌、心理、语言来分析和概括闰土的“苦”。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对课文有个初步的认识,那么在了解课文之后便进入第二板块“妙点揣摩,多角度评析”,这一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哪些地方用的好,好在哪里,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含义。这一板块主要注重学生自主赏析课文,多层次品味课文中的美点妙要。品析完文章中的妙点之后便进入第三板块“评说人物,分层次表述”,这一板块主要是让学生从闰土的外貌、神态、习惯、变化、经历、命运等方面来分析这个人物,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塑造的这个人物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理解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这三个板块层层推进,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细看来,这三个板块实际上就是小说的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通过这三个板块的学习学生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学会了阅读小说的方法。由此可见板块式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那么何为“板块式思路”?余老师总结为:“板块式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优化,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从而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

三、有益启示

从两位老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确立方面,我们感受到的是两位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及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从他们的教学中我们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当今语文课程实施出现种种问题的情况下。

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确立教学内容。从两位老师的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位老师都是根据当时相应的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来组织教学。他们的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注意体现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做到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和谐统一。

其次,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主体性是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它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教师后天培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的事情是“引导”,“引导”就是采用各种办法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发展自己。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点拨讨论法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点拨。而余老师将课文上成一堂学读课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小说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说两位老师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另外,教师要有一定的学科素养。现如今很多人都提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不可否认,鲁迅的作品的确有一定的深度,这与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有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学科素养,能够分清作品属性,对作品背景进行真实还原,并且具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如蔡老师在第一课时先通过回忆《一件小事》中的第一人称导入新课,随后便介绍了小说的写作背景。这样的介绍对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分析人物的时候蔡老师把人物概括为“小英雄”与“木偶人”,这样的概括不仅调动了学生分析人物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余老师在分析人物的时候也将人物概括为“回忆中的闰土”和“现实目睹的闰土”,这样的概括简洁明了而又容易理解,通过重点分析“现实目睹的闰土”将学生自觉地引进课堂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能主动地分析理解而非被动接受。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恰当确立还与执教者自身的素质有关。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这句话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不管怎么改,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改革语文教师智力结构,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修养。蔡老师和余老师教学内容的选择之所以引人入胜,与两位自身的文化功底和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与读解文本的能力分不开。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地起到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乔文娟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