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特征的研究与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特征的研究与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应用性、整体性、融通性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特征的研究与实践,将有助于确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完善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依据行业区域优势、体现高新技术应用趋势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特征;研究创新

一、课程目标:体现职业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技术教育,是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职业性。“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源动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性的定向教育,是从职业岗位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第一,在当前我国面临改造传统工业、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等任务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将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人才结构的发展变化而作相应调整。第二,高职学生在校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职业岗位所应知应会的知识能力,都是与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然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与培训中,培养培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无一不是以掌握岗位技能为目的,无不把目标与劳动市场的需求,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职业教育课程这种定向性的特征,要求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二、课程内容:体现应用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目的在于从事职业的准备教育,一种以学习为将来的职业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教育,要求学以致用,学以谋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体现应用性:第一,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强调具备从业能力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知识的传授,强调规范、价值和事实的主导作用。职业实践所需要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课程内容的重点。而针对这些技能所进行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态度或行为方式的培养,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紧密围绕典型的职业活动,有目的地将专业知识按心理认知规律展开,同时兼顾学科理论的逻辑顺序,这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实用,也更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加扎实。

第二,强调职业教育课程的应用性,并不意味着否定课程的理论性。作为系统的学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职业培训,理论基础知识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常常是相近职业或某职业群的共同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学习专业理论技术和实践技术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在智能结构上要具有较强的现场性与综合性,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要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保证教育对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三、课程组织:体现整体性特点

传统学校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实施是一种对课程内容进行的报告式、描述式的诠释,往往只有观察和思考但缺乏实践行动。传统企业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实施则是一种对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进行的演示式、模仿式的学习,往往只有行动但缺乏对行动的修正即反馈。因此,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是一个开环教学系统。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求构建一个闭环教学系统,即把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整合起来。这表明课程实施、评价以及学生相应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包括观察、思考、行动和反馈的整体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整体性的特征,实质上是职业活动系统整体性的反映。职业活动的整体性要求劳动者对职业活动具有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课程组织以实践为中心。这种以实践为中心的综合,不是强调简单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是强调课程要紧紧围绕切合实际需要的技术运用与开发活动,综合安排多种课程成分。具体地说,在课程成分方面,它强调高职课程同时有情境设置、学生活动安排、技术信息呈现三种要素;另外它强调课程单元要同时具备明晰具体的学习目标、结构完善的学习内容,以及与目标一致的简便而又不失效度的评价方案。这种以实践为中心的综合不是片面强调固定化简单操作,而是注重开放性的高水平的技术学习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功能,并不意味着忽略课程的阶段性,即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局部功能。

四、职业能力:体现融通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就业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学历学识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个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体现融通性特点:第一,体现变通性特点。即学生能“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既能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此基础上,在相近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能力迁移,实现上岗不需要过渡期,转岗亦不需要过多的再培训。第二,体现融通性特点。即学生既具备职业领域的方法和能力,又具有社会活动能力,且能将这两种能力运用自如。这些能力包括科学的价值判断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社会交往与互动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第三,体现潜通性特点。即学生应具备今后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质,包括创新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学习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人的职业角色的变换,得益于每个人的潜在资质。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都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仅导致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而且导致新的产业、新的行业、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不同职业岗位的内涵处于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越来越频繁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劳动者对不同劳动岗位有更强的应用能力和就业弹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8.

[2] 黄慧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M].南

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3] 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8.

[5] 穆晓霞,陆霞.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

研究导刊,2009,(3).

[6] 应金萍,潘瑶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及

解决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