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小学校选址首要原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我国财力增加,国力增强,以及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近期,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号召,不断向教育领域投入资金,使得学校教育环境、教育教学设备得到了空前改善,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进程,应该说这是一项长期利好政策,是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但据笔者观察,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在这条光明大道上走偏了方向,多表现为政府教育投入偏向名校、重点校、城镇学校,且真正目的并没有完全围绕改善办学条件,培养人才,而是紧紧围绕能否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能否为自己政绩增添浓墨重彩这一原则,进行新校区建设。笔者所在地已有几所县重点中小学实现了异地搬迁,每所新校区建设耗资多达1至2个亿,有的甚至接近3个亿。目前,官、群双方对于学校是否有必要实行异地新建,看法也多不一致。如若调查者在政府无干预的情况下,深入教师、学生(包括本校师生)及周边百姓中进行暗访,他们会给出一个相同且十分明确的回答——瞎折腾,老百姓倒霉。如若调查者问及决策层,他们的回答则可能又不一样,因为他们是政府官员,要的是政绩。有了出色的政绩,他们就可能被提拔。如今政绩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城市变化,城市变化大不大,上级多是从街道、房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考量。那么,什么才能真正带动房屋及基础设施建设呢?在笔者看来,唯有学校和工厂。目前,由于家长对子女教育多比较重视,多数学生家庭“愿意”在学校周围买房或租房,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故此,学校建设无疑成为了拉动房地产开发、房屋租赁的最好项目。如今,凡是靠近重点校、名校的地方,房子就会好卖、租金就会多,服务行业的生意就会好做。为此,地方政府就盯上了学校这块“大蛋糕”,不惜重金投入,新建重点校、名校新校区,进行异地搬迁,以达到拉动地方房地产开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效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笔者以为,单从经济建设角度考虑新建校区,进行异地搬迁很不妥。这就好比近几年兴起的“村小撤并”一样,学生与家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相反,老百姓却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承受了十分痛苦的亲情分割。因为这些新建的校区多“四处不靠”,多数学生得住校,学生一天得花费30多元,但仍吃不好。还有,临近学校周边的学生乘坐校车上下学也得每人每学期花费600~700元(按学期收费)。仅从这些方面粗略计算,每户住宿生家庭每学期要多支出4000~5000元(保守数字)。如若从学生营养健康方面来计算,那就更可怕了,因为这些学校的食堂全都是私人承包,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学生在这里就餐,营养、健康状况很令人担忧。笔者以为,当下政府以学校为介质来撬动地区经济建设杠杆,毫不顾及“便民”、“减负”的这一做法,实为不妥。
近期,某省某县于某年在偏僻空旷的所谓“经济开发区”为某重点校建了新校区,现已搬迁至该新校区。致使新校区周围的房价及地皮迅速暴涨,政府投资价值、经济建设拉动力迅速显现。至此,该县的经济建设预期目标已完全达到,政府形象也得以有效提升,相关官员也因政绩优异得以顺利提拔或重用。但,对于学生来讲苦恼却多了,周围没有方便学生购买日用品的店铺,学生只能被迫在校园商店购买这些价格比外面贵得多的日用品,这无疑给学生家庭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对此,笔者以为,学校建设必须以“便生”为第一原则。
“便生”,即方便学生上下学,便于学生就近入学。当前,随着我国家庭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家长都希望学校能离家近点,以给予孩子提供最佳的学习与生活条件。从某种角度上说,家长的这种心理需求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为此,笔者以为,当前政府如若需要新建学校,学校选址则应以“便生”为第一原则,应选择在居民多的区域中心位置新建学校,以便于周围学生就近入学。如若实在无法满足全部学生就近入学条件的,可实行部分学生住宿制。总之,学校不能建在偏远地区,更不能建在偏离居民区的位置,否则,就是变相“强制”学生住校。如若这样,既增加学校安全管理难度系数,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更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且难以真正实现家庭与学校同步管理学生的目标。
在笔者看来,当前,无论政府是想通过新建校区拉动本地经济发展,还是想通过到偏远地区新建校区达到创建更完善的育人环境,这些做法都不太妥当。笔者以为,政府投资教育应该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最高和最终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着眼点应放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设备投入上,唯有如此,育人环境才能得以真正改善。当下,某些地方政府举债新建豪华、星级校区的做法,在笔者看来更为不妥。笔者以为,地方政府应该将这些钱用于急于改善的教育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发展,也唯有这样,教育教学质量、育人质量才能得以有效提升。那种披着美丽、豪华“外衣”的学校,如若缺少素质过硬的教师或教育教学必须的设备,又怎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呢?!
实践曾证明,学校只要教师素质过硬,教育教学设备完善,无论在什么样子的校园里授课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据此,笔者认为,各地政府重视教育应首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素质过硬且工作开心,而后,再依据地方政府财力情况,逐步改善校园设施。即便校舍暂时不能满足招生需求,也不可到偏远地区新建校区,可采取在原校区新建校舍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也可采取在居民较多的地方另建分校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但,切不可不重视教师素质提升,而单一搞新校区建设。如若那样,只能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到校园之美,并不能从学校内涵上扬学校的名。大量事实证明,能真正支撑“学校美名”的并不在于学校有无漂亮的建筑物,而在于学校有无“内涵”。唯有学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丰富内涵,学校才能出名。
如若某校十分需要新建校区,学校选址也应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便生。即,便于学生就近入学。如若生源充足时,可在区域东、西、南、北、中各新建一所配套学校,如若生源不足时,可在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新建所需的学校。
第二,环境宜人。学校周围300至500米的区域内应保证无“三室一厅”等娱乐场所,且不靠近化工厂等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另外,选择的地段必须保证土质层坚固且地势较高,以减少次生灾害。
第三,忌商业化。学校选址,切不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而忽视上述第一、第二条原则。
为有效保证学校选址合理、科学,笔者以为,地方政府在为学校选址前应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或方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可采用书信、专线电话、网调等方式进行,也可采用召开听证会的方式进行。总之,政府要能真正让群众知晓并参与学校选址活动,并能积极采纳群众合理、科学的建议或意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证建好后的校区符合多数群众和学生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