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打造知识型创新企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打造知识型创新企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0年,欧盟里斯本协议明确,欧洲的目标就是“把欧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实体”。10多年过去了,在竞争力与活力方面,欧盟与美国的差距却是拉大了。究其原因:就像《经济学人》杂志所评论的:美国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国家,欧洲则在衰老、保守。欧洲、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创新差距,都在逐渐拉大。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更是明显落后于美国。

经济创新有差距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曾获得109次诺贝尔科学奖,美国只有13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01年,美国先后获得了243次诺贝尔科学奖,整个欧洲只有100次,美国是欧洲的两倍多。

欧洲用来研发的资金,占到国民收入的1.9%,美国为2.6%。美国花在研发上的资金,比英、德、加拿大、日本的总和还要多。美国百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欧盟的两倍,还有科技人才不断从欧洲流入到美国。欧洲人把里根总统描绘成牛仔,并说美国人都是牛仔。殊不知,牛仔正是美国无拘无束自由的象征。

今天,欧盟的经济危机和困境,与里斯本的目标比较,可以看到:无论是谁缺少了自由创造,都会落在历史进程的后面。正像约翰・纳斯比特所说:“欧洲不改革,不创新,不形成自由的创造氛围,不大可能成为世界知识经济的领导者。”

日本,从1985年9月22日广场协议起,开始了四年的经济过速成长年代,股市和楼市制造泡沫,一切都是over-extensian,到极盛时间是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高达38957点,东京银座地价每平方公尺高达100万美元。日本成功达到“先富后老”的目标。

1989年,日本的人均GDP是23887美元,比美国的22047美元还要高。日本人踌躇满志理所当然,他们弃亚入欧的百年美梦达到了,然而西方的生活方式却是噩梦的开始。人均GDP虽大,人均消费石油、金属和天然资源的需求也大。人类科学家指出,一个族群在不断消费大量资源之后,一旦到了顶点,就有崩溃的可能。

在1989年达到顶点后,日本进入了被称之为迷失的20年。2006年,日本GDP是34000美元,17年间增加了42%。美国是44167美元,增加了100%。香港在1989-2006年,成长了114%,为27071美元。日本人均GDP由第四位,落后到第十八位,日本仍然是富国,消费者揽住荷包不放,因为老了20年,要为将来担心。4年的兴奋,换来20年的忧愁,颇为不值。一个国家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领先,重要的是在产业层次当中,谋求更高的地位;在产业链环节当中,谋求更高的地位。

创新本质是知识

中国和美国创新差距,从经济创新的六个方面来看,正在不断拉大。那就是在产业地位、技术发明、产品生产、原料形成、模式提出、制度安排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本质,则是知识与创新的差距。

提高产业层次的地位,提高产业环节的地位,说到底都是知识的提高。一切产品和服务,说到底都是信息和知识的物化,都是知识与信息的凝结。产业层次的背后,产业环节的背后,包括产品和服务,都由知识为主导。所以,创新的问题,无论从知识层面、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国家层面,提高创新能力,本质上就是知识形成,知识转移,知识运用问题,即信息和知识3C问题。也就是说,通常的信息与知识的形成,加上知识的商业化和使用。

创新的本质问题,正像世界经济调查所说,在新经济条件下,最缺乏的是一个国家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薄弱,成为中国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瓶颈”,缺乏产业地位和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

一个国家的创新,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不同的创新主体实现。在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分为个人的、企业的、组织的、区域的、国家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生成和发展规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创新研究和相关政策,不能成为泛泛的号召,应该从创新主体细分入手,开展深入的思考,踏实的行动。

个人创新主体,可以细化为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等各类主体。创新企业分为大企业、小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等。以往缺乏对不同主体的深入研究,势必导致政策偏失。主要表现:重视大企业,忽视小企业;重视组织,忽视个人;重视大区域,忽视小区域。殊不知,哈耶克说过:“对待个体的自由政策,是唯一真正的进步政策。”

一个国家真正要实现创新,特别要在各个领域倡导知识引领创新,把各类创新结合起来,改变创新机制,强化创新管理,培育创新主体。方式决定水平,首先必须改变创新机制。真正鼓励与扶助个人创新主体、中小企业创新主体,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尽情地发挥创新功能。

创新结构三角形

强调关注个人创新主体与中小企业创新主体,并非是说,这样就会创新成功了。任何完善的创新机制,仅是有利的外因,而外因务必通过内因起作用,创新主体内因的动能决定创新的成败。美国学者阿玛巴尔说:任何领域,个人创新的实现,得益于创新三角形结构。无论是企业家,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真正能够创造杰出成就的,都有完整的创新三角结构,具有内在的创新动机,不仅仅依靠外在的经济刺激;都有专业知识和超出专业知识广博经验积累;都有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方式。大家要从动机、知识、思维的结构三角形,来看创新方式。

中国缺少创造,首先是缺少不带功利性的创造激情,因为太多的短期功利性目的恰恰是扼制创新思维的桎梏。乔布斯说的好:我从来没有想把苹果做成最大的计算机公司,只想做成改变世界的计算机公司。哈默博士关于内在的激情、冲动,对企业价值贡献的研究,就能够更深刻体会到内在动机、人性效率的意义。所谓“人性效率”,即人们自身的创意功能所爆发的成功效应。人们从青海的原子城看到,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时期一穷二白,在最困难的时候,大家奋不顾身积极投入,把中国的事情做得很好,发挥了最大的人性奉献的巨能效益。如果那时各自都怀有功利目的,能创造如此伟业吗?

到了今天,中国有了很多优越的条件,大量的资金投入,却让人们看到创造高铁出了多少问题,令人多么心寒。光靠外在的财富刺激,会容易引偏创新的方向。应该看到,在如今一个浮躁、功利的社会,再一遍遍地宣传一年教你赚1亿,太多的讲座、太多的牛皮,让人趋向唯利是图,丧失道德、泯灭良心。

在一个将投机取巧视为聪明的社会,很少有人沉下心来,学习专业知识,积累广博经验。创新,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碰撞,学生从中学开始就面对高考,为高考文理分科,哪来的综合知识,哪来的交叉视角,哪来的创新能力。阿玛巴尔说的非常好,创新的重要视角,一定是凌驾于专业基础知识之上的博学多闻。

个体创新,一定要看到:思维方式对个体创新的巨大影响。总结世界上众多科学家、艺术家创新主体和创新成功的经验,发现他们都具有七种思维方式:开放的思维、前瞻的思维、批判的思维、辩证的思维、系统的思维、形象的思维、实践的思维。中国的思维,恰恰与这七种思维方式背道而驰。现实生活中,中国的思维是封闭、内敛,典型的隧道思维,从中学开始就注重文理分科,即为隧道思维,就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把一个问题看僵了,看死了。如今是一个产业交融的时代,一个交叉替代的时代,一个异志竞争的时代,只有单一的知识,仅靠固定的思维,怎么创新?更毋庸奢谈建成“创新型社会”了。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民族思想解放,全社会奋发图强,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但,面对与现实西方发达国家的明显差距,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继续急起直追。关键在于全社会务实地创新驱动。为此首先要倡导充分发挥“人性效率”,鼓励国人勇于创新,思想解放,抛弃大一的固定思维习惯,学会开放、前瞻、辩证、系统等多元性发散思维,把中华民族潜藏的强劲创新功能全面彻底地释放出来,唯有如此,打造知识型创新企业的雄狮美梦,才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