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红楼梦》伊藤漱平译本的译注形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红楼梦》伊藤漱平译本的译注形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译注是文学翻译中细微而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既可以保持原作的格调雅趣,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欣赏作品。本文以伊藤漱平译《红楼梦》中的译注为例,通过译文例子对译者的注释策略进行讨论,以《红楼梦》日译实例为依据,考察王忠亮提出的译注的释源、深化和追加三种功能在译文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译作注释;释源;深化;追加

1、引言

译作,特别是文学翻译,常有译注。译注或是对罕僻地名、人名、文化背景略作解说,或是对译文处理加以交代,以方便译文读者阅读理解。我国资深翻译家王忠亮指出,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每当涉及原作的文化风俗、历史背景以及语言表达特点等问题时,译者常在“引用”“替换”的同时做某些说明,这就是所谓的“译注”。译注是由译文读者与原著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的必然现象,同时又是丰富本国语言、固定外来新词的有效手段。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各国之间语言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译注作为对原作信息内容的补充,愈发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译注不仅能对作品的表达起补偿作用,使读者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原著,获得同原著读者一样的艺术感受,更能让读者直观地了解被译介国家独特的文化和观念。译注的重要性早就引起中国译介研究者的关注。1991年,王忠亮就提注释的作用可分为:释源、深化、追加三种形式。强调注释不仅能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更是文艺美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伊藤漱平译中译注实例的分析,对这三种形式进行具体讨论。

2、释源

王忠亮所说的释源,是指对原著所述的文化风俗、历史背景、特有事物等的解释,对原文同译文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所做的处理说明,对原著所引外文的解释等。众所周知,《红楼梦》这部作品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瑰宝,其中蕴含极为丰富的的文化内容。作品场面浩大,涉及历史典故无数。可见,要向外国读者介绍这样一部复杂的作品,不加适量的译注是不可能做到“尽责于原作,尽责于读者”,使译文读者感受到同样的艺术效果的。例如:

例1.《红楼梦》第九回:好,你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

译文:なによりのこと。こんど塾へいらっしゃったら、それこそいまに月の居で桂を手折りなさるわけですものね。ではわたくし、もうこのまま失礼してお送りしませんから。

这句话是林黛玉对贾宝玉说的。“蟾宫折桂”这一成语,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科举考试时代用以比喻“应考得中”的。对于例1,伊藤漱平在进行直译的同时,在章回文末对“蟾宫折桂”注解如下:「折桂とは科の人合格をいう。桂は木榍・肉桂の。晋のが良にげられ策第一に及第したとき、わが身を桂林の一枝に比してった故事(『晋)に基づく。如果少了这个注解,译文读者不仅难理解这句成语的真正含意,更不可能从中把握说话者的心理感受。

例2.《红楼梦》第六十一回:凤姐儿道:“……又道是‘苍蝇不抱无缝的蛋’。虽然这柳家的没偷,到底有些影儿,人才说他。

译文:熙のいいますには「……それにまた『割れ目なしの卵にはも寄らぬ(火のないところには立たぬ)のもある。あの柳の内さんも盗みこそかなかったにせよ、やはりどこか後ろ暗いところがあって、そんな判が立ったものにいないわ。

例2伊藤也采取了对原文语句进行直译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为了让读者对原文有更深刻的理解,译者在译文旁边又加上了意义相近的日语谚语“火のないところには立たぬ”。这一添加让读者真正理解了话语的含意,同时也让读者领会到原文的语言文化特色,可以起到丰富译文语言的作用。

3、深化

对原著中采用以语音,词汇特征为修辞手段的地方,须以创造性替换手段予以复制并加注阐明(有时也可以直接括注于该现象之后)原文的“言外之意”、“潜台词”须加译注以点破与指明。这就是王忠亮所指的“深化”作用。

《红楼梦》原作中从人名到地名,从诗歌曲赋到对联谜语,无一不通过语音或词汇特征为修辞手段的,因此译作中相关的译注就随处可见。如第五回中的“金陵判词”,即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副册以及又副册上的十四首带画的诗词。这些诗词巧妙地运用了隐喻、典故、双关、字谜等修辞格来暗示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结局。伊藤漱平在处理这些文字时,多采用直译加译注的方法。日语中汉字的使用,为《红楼梦》的日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像藏字和拆字诗这样的双关诗词,译者在译文中只要保留原字就可以起到传达言外之意的效果。然而,日语中的汉字字形虽与中文的差异不大,然而发音却相去甚远,为了让译文读者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内容和原文作者的良苦用心,伊藤还是在译文后面加上了详细的注解。

正册第一首“玉带林中挂,金簪雪中埋(玉は林にかかりて,金钗は雪にうずもる)”句中的“玉带林”反过来正是“林黛玉”三字的谐音。“金簪雪”中的“雪”谐音“薛”,“金簪”则是“宝钗”之意,用以暗指“薛宝钗”。正册判词十中“桃李春风结子完(桃李、春にをむすばせつ)”句“李”、“完”正谐音“李纨”。伊藤译中所有的双关语都采用了直译的做法,即译出双关在句子中的一层意思,而舍弃双关语暗示人物的另一层意义,其直接损失就是人物的难以辨别。从判词的作用来看,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为了挽回这一损失,译者只能采用加注的办法,即前一句加注“薛宝钗と林黛玉とを合わせみんだもの……の前のと中の林にかかった玉、雪(薛と同音)に埋もれた金钗は、それぞれ黛玉と宝钗とをあらわす”。

以上例子在译出原著特有人物及其命运际遇的同时,加注做了某些解释说明,对于表现原著人物的特征,塑造其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日本的出版物对文字要求严格,处理周全,对日文汉字的发音尤为重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方便,译作中对难度的汉字以及固有名词、专有名词等都尽量标注读音。然而,这些注音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日语汉字的音读音,如果没有加注的说明,译文读者无法实现对故事情节的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深化”理解。

4、追加

王忠亮所指的追加,是指对原著的创作特征补加必要的说明,对原著的内容矛盾之处予以订正等,这是文学翻译不可推卸的责任。严格说来这种注释已不属于表达的范围,而是译者对原文的认识。在《红楼梦》的译注中,体现这一形式的注释,我们比较多见的是译者对《红楼梦》版本差异的解释。

据统计,《红楼梦》的版本多达十几种,伊藤漱平先生选哪本为翻译的底本,并没有在译本中明确表明。但从他的译注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翻译这部作品的时候,参考了很多版本,包括甲戍本、庚辰本、戚本等。《红楼梦》伊藤漱平译,第一回译注二“なにをあくせく……常ならじ:このはいわゆる「甲戍本にのみられる。……”第一回注二三“やがて玉……命名され:この所原文「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甲戍本より入した。……”第七十二回注三“半月、校本原文「半年は庚辰本によったもの。いま戚本の「半月にった。”译者根据其他资料补充上去的译注,对于译文读者研读该作品时了解作品的版本特征和创作背景相当有益。

译作注释的首要功能是信息功能,通过在译作中添加注释,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表达,更是传播异国文化的有效手段。对于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来说,译注的丰富,不仅让读者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情节的展开,更能从译注中了解到很多源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译注作为一种对原著的理解表现手段,势必反映出译者的语言和文化修养水平。因此,为了做好译注,译者应该深入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内涵,在深入研究原著的同时,对不太熟悉的事物应作出必要的考证。并权衡主次轻重,选择出应该进行注释的部分,以恰如其分的词语进行表达,是原著的真是面貌得到清晰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刘士聪,《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宿久高,论日本文学译作中的译注问题(J),外语学刊,2012(1)

[3]伊藤漱平,红楼梦,(M)东京:平凡社 1994

[4]王忠亮,关于文学翻译中的注释问题(J)外语学刊,1991(2)

[5]康东元,日本近现代文学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张宝坤,名家解读红楼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张翔娜 (1980-),女,广东南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