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西汾阳太符观昊天殿建筑特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西汾阳太符观昊天殿建筑特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汾阳太符观大殿――昊天玉皇上帝殿为例,通过运用查阅历史文献和实地勘察测绘的方法,对昊天殿的平面柱网布列、梁架结构特点和铺作特点等进行分析,探讨金代道教建筑在山西地区的建造特点,以求进一步了解该类型建筑的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金代;道教建筑;平面柱网布列;梁架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1-0081-02

1、太符观概况

太符观,第五批全国重点史物保护单位,位于汾阳市东北17km杏花镇上庙村。整体建筑群坐北朝南,原为三进院落,沿中轴线由南到北依次为照壁、牌楼、山门、乐台、昊天玉皇上帝殿;中轴线东西分别配置关帝庙、二郎庙、后土圣母殿、五岳殿;乐台东西筑窑洞各10孔,窑顶有钟楼和鼓楼:观西南另建有道士院,一层为窑洞三间,二层为紫微阁,阁中有刘秀和二十八宿塑像。由于历史等原因,现存建筑为中轴线山门,昊天玉皇上帝殿,东西两侧分别为后土圣母殿和五岳殿。昊天玉皇上帝殿为金代遗构,东西配殿为明代建筑。观内现存彩塑127尊;壁塑200m2:壁画188.63m2;碑碣15通;经幢1幢;铁狮2尊;石狮2尊;肩舆5架。

2、昊天玉皇上帝殿(昊天殿)

2.1 概况

昊天玉皇上帝殿,又名昊天殿,位于太符观内最北端,始建年代不详,根据昊天玉皇上帝殿前檐墙所镶金承安五年(1200年)《太符观创建醮坛记》之碣,证明该殿创建于承安五年之前,属于金代早期遗构。大殿建于1.2m高的砖砌台基之上,前置月台。殿面宽三间(12.48m),进深六架椽(11.22m),单檐歇山顶-建筑属于厅堂式木构架,不属于《营造法式》所记载19种标准厅堂式木构架中的任何一种,但仍然是《营造法式》所列基本类型中的“六架椽屋乳袱对四橡袱用三柱”。

2.2 平面柱网布列形式

昊天殿前设月台,东西1324cm,南北400cm,高90cm。台明东西1612cm,南北1506cm,高113cm。整体使平面呈“凸字形”,不仅突出了大殿的在整个建筑群中的位置,也增加了大殿的气势。此种做法与宋元时期的建筑平面布局形式相仿,如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平面也是此种形式。

建筑规模不大,殿面宽三间(12.48m),明间449cm、次间408cm;进深六架橡(11.22m),明间400cm、次间350cm,呈近方矩形的平面,平面柱网布列灵活,前檐、后檐檐柱各四根,东西山面各两根,室内采用减柱造,减去后向两根金柱,形成不对称的平面柱网布列,既增加了殿内平面使用面积又扩大了室内空间的使用功能。现存宋金遗构中减柱造实例非常多,如晋祠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九脊顶,为了增加廊部的使用功能,利用减柱法扩大前廊空间,前向四根老檐柱不直接落地,制成蜀柱立于剖牵之上,平面柱网形成了减柱造。减柱的法在山西的民间建筑中出现的较多,从五代至清代均有遗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

2.3 梁架结构特点

宋代时,将用于殿堂式的歇山顶称为“九脊顶”,而昊天殿为厅堂式构架,则屋顶称为单檐厦两头造。晋祠圣母殿结构为典型殿堂形构架,是现存的,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形式的实例。由于昊天殿属于山西民间道观,规模相对偏小,采用减柱式平面,梁架属四椽袱前压乳袱用三柱,简称对乳袱做法。四椽袱压乳袱的做法在宋代中期后成为主流,几乎所有金代木构架建筑都采用此种压接做法。大殿的角梁为平直式结构,造成翼角生起明显,使建筑更显得独特、飘逸。柱头所设普拍枋用材较薄(33.5cm×9cm),阑额与角柱相交不出头,属于宋代遗风。

六架椽屋,四椽袱北端交后檐柱头铺作,南端交三椽袱之蜀柱,下压乳袱通檐用三柱。三椽袱南向由内柱之上之蜀柱及栌斗承托,交三椽袱上之蜀柱,前对且扣压搭牵之结构,搭牵南端由下平椽蜀柱及栌斗承托,且交攀间拱出梁头,其上设托脚斜承平梁。三椽袱北端由合踏栌斗承托,平梁由蜀柱及栌斗承托,且两端设托脚斜戗;平粱之上设蜀柱及攀间斗拱承脊槔,且施叉手捧戗。纵架于次间上平樽攀间处设托脚,与繁峙岩山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相近。两山北向设斜直式丁袱,制作规整、用材比例协调,宋代遗风;南向设平直式丁袱与内柱铺作结构。梁架结构完美简洁,用材比例和谐,地方特色强烈。梁架举折和缓,前后檐樽中心距1274cm,总举高398cm,前后檐樽中心距:总举高=3:0.94,梁架结构保存完好。

2.4 铺作特点

殿檐下设置斗拱为五铺作,前檐及两山南次间设补间铺作。铺作制作较为特殊,为五铺作双抄计心造,一跳华拱出跳之上承交互斗、瓜子拱,不设瓜子慢拱,二跳华拱承交互斗、耍头交令拱承衬头枋。里转不设出跳拱也不设纵向拱,一跳华拱延伸殿内交内柱栌斗制成乳袱,二跳华拱延伸殿内制成半驼峰承蜀柱,耍头向殿内延伸交蜀柱出耍头,衬头枋向殿内延伸与蜀柱结构,制作独特,实例少见。铺作用材为22cm×15cm,而厅堂三间在《营造法式》中的做法一般用五等材6.6寸×4.4寸,本处采用的接近于宋《营造法式》中规定的四等材,与晋祠圣母殿的殿身用材四等材22cm×16cm相差不多,在小体量的殿中使用高出自身形制的铺作尺寸,增加了建筑的厚重感和气势。

在主要的斗拱、梁柱方面,建筑斗拱相对唐来说,虽然已经有明显变化,变小,轻巧,但是与清代相比仍然略显粗壮、笨拙,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建筑的檐柱有明显的侧脚,檐柱、金柱不设柱础石,使建筑更加稳固。结构朴实、用材粗硕,这些都是宋金建筑的特色。

2.5 其他

屋顶为筒板瓦扣瓦,绿琉璃剪边,正脊上有浮雕腾龙,侧脊上有浮雕花卉、吻兽饰件为明代“万历二年十月吉日,汾州米家庄”遗物,制作精道、雕工考究、色泽艳丽是明代遗存至今之佳品,保存完好。檐口呈曲线,出檐深远,建筑外观雄浑、飘逸,极富美感,为古代建筑艺术之范例。

正殿内设有竹木神龛,制作玲珑,造型别致,檐部小木作遍施彩绘。平面分布总体呈“凹”宇型,空间主次分明,排列有序。神龛据记载为金代遗物,神龛檐下铺作排列密集,按构造种类分为正出、45°斜出、平面“米”字形三种形式,具有装饰与结构双重功能,是金代建筑小木作的杰出范例,具有极高的科学性与艺术价值。

塑像共7尊,分布置于神龛内的神坛上,正中为玉帝坐像,左右四尊侍臣和两尊侍女立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各壁均绘有三百六十五日值日神君“朝元图”壁画,共100.42m2,壁画旁列有榜题。

殿身南向明间设劈板门,为金代形制,每扇各钉五排金瓜形乳钉,共100个。次间设直棂窗。

3、结语

从太符观现存碑碣中捐资人的地理分布来看,太符观是为周围村民提供服务的一个宗教场所,是地域性俗神文化信仰的实物载体。

昊天殿的平面使用减柱造手法,梁架属四橡袱前压乳袱用三柱做法,铺作用材规整,结构简练,手法古朴,遗有宋代风格。而阑额不出头,铺作用材为22×15(cm),约合宋《营造法式》中规定的四等材,里转不施拱枋,而在乳袱之上设类似于佛光寺东大殿铺作里转所施的半驼峰的做法,为金代遗构中非常少见,或属孤例。是研究宋、金地方建筑的稀有实物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此类特征与山西地区同期同类的木构建筑相比,反映了金代建筑所具有的典型风格。圆塑、壁塑、壁画、建筑彩画,琉璃等艺术品,造型美观。尤其是彩塑和壁画,线条流利,体态和谐,比例适中,内容丰富,以写实为主,反映了民间和宫廷生活,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五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2]彭海,晋祠文物透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山西省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M],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

[4]王振复,《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

[5]王其钧,中国建筑图解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6]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7]李会智,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中)[J],文物世界2004{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