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肠炎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肠炎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本研究主要就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肠炎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作用机制展开分析讨论。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所收治的12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肠炎清治疗,并利用动物实验来验证其作用机理。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肠炎清;氮磺胺吡啶;作用机理;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5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08-01

溃疡性结肠并作为胃肠道疾病中的疑难杂症,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1]。目前,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会选用西药治疗,不过期疗效与副作用基本一致,长期使用西药进行治疗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为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肠炎清进行治疗时的疗效以及作用机理进行深入了解,本研究将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所收治的12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所收治的12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2例女性,76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20-80岁,平均年龄为56.3岁。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不存在肠梗阻、结肠狭窄合并造血系统、肾、肝等严重疾病,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肠炎清口服,每次给药的剂量为50ml,每日给药2次。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每次2片,每日两次。建立相应的小鼠模型,按照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小鼠进行解剖观察,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以此来明确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过程中肠炎清的应用价值。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0.05说明差异具体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9.07%;其显效率为76.57%;痊愈率为29.69%。对照组的患者给予70.30%,其显效率为26.55%;痊愈率为7.80%。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3 讨 论

在对溃疡性肠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肠炎清的作用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清热燥湿等功效[2]。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原因上部明确的慢性结肠炎,其病变部位主要在结肠粘膜处,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肠溃疡或炎症,患者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其远端结肠以及直肠均有可能受到累及,情况严重时还会累及整个结肠。

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学中属于“大瘕泄”、“脏毒”、“肠风”、“腹痛”、“泄泻”、“痢疾”等范畴[3]。导致患者出现此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规律、受热、受湿,中医辨证血认为。脾肾亏虚、气血壅滞以及湿邪内蕴是导致患者出现此类疾病的主要原因。动物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对溃疡性肠炎进行治疗时,肠炎清可以降低结肠组织中IL-6m、IL-1Β、TNF-αRNA的表达,以此来达到抗菌、止泻、镇痛、止血作用,此外,动物实验的结果还提示肠炎清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肠炎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9.07%;其显效率为76.57%;痊愈率为29.69%。对照组的患者给予70.30%,其显效率为26.55%;痊愈率为7.80%。由此可见,在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肠炎清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在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肠炎清的治疗效果较好,其在治疗过程中无毒,同时它还具有提高免疫力、止血、止泻、镇痛以及抗菌的作用,在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其主要的作用机理为降低结肠组织中IL-6m、IL-1Β、TNF-αRNA的表达,并使MOP的活性降低。

参考文献

[1] 康宜兵,刘丰,罗云坚等.肠炎清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5例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8,37(17):1987-1989.

[2] 王柯,王一,刘桂君等.VEGF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3,20(2):159-165.

[3] 吕彩云,陈如大,潘竞锵等.肠炎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4):33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