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们身上的“僵尸行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们身上的“僵尸行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大波僵尸正在接近中!”

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坚果墙、双头豌豆、玉米加农炮……相信你一定是很有爱的《植物大战僵尸》的忠实粉丝。一说到僵尸(Zombie),估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一群破衣烂衫、行走生硬、目光呆滞的行尸走肉。尽管我们谁也没亲眼见过真的僵尸,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僵尸描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并且在各种游戏娱乐题材中加以发扬光大。通常,僵尸被定义为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人“死而复生”,这种“活死人”丧失了意识和思维能力,但能够自由行动并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那么僵尸到底从何而来,这种传说中的生物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僵尸的起源

关于僵尸的传说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提及,在古今中外不少传说和记载中也屡见不鲜。中国古代关于僵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和蚩尤时期,据说黄帝的女儿旱魃受到蚩尤诅咒成为僵尸的鼻祖。而有文字记载的资料最早出自清朝的《子不语》和《阅微草堂笔记》,两部书的作者分别是大名鼎鼎的袁枚和纪晓岚。在这两部书中对僵尸的成因、症状以及分类都做了十分详尽和系统的描述。此外,还提供了不少各地出现僵尸的案例,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内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僵尸都是一副朝服顶戴的清朝扮相的原因。

与东方的僵尸不同,西方的僵尸往往与吸血鬼(Vampwe)特点结合在一起,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创世纪》(the Book of Genesls)里面Adam和Eva的儿子Cain,Cain由于嫉妒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Abel,后被上帝惩罚变为吸血僵尸。尽管中外传说中对僵尸的起源和设定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僵尸都被定义为由人转化而成,是丧失了自我意识和作为人的存在感的“活死人”。这种“活死人”没有情感和思维,也没有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和创造能力,只有残存的动物本能支配他们行走和猎食。

生活中的僵尸行为

(Zombie behavior)

不管是传说还是影视作品都试图把僵尸塑造成和人类截然相反的生物,以此来凸显人的独特和光辉。但实际上僵尸行为对你我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密不可分。如果说每个人身体内都有个类似的僵尸在运转,一定有人会说:你疯啦,这不可能!好吧,的确很难接受作为充满人性光辉和丰富感情的我们会和这些丑陋的低级生命体联系在一起。动物和人的一切感知行为都是由大脑进行加工并控制的,要解开僵尸行为的秘密,自然要理解大脑是如何对周围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

很多科学现象的发现和解释都是从非正常人群开始的,这次也不例外,我们先看一个大脑损伤病人的经典案例。一位名叫D.F的病人,由于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脑部损伤使她丧失了物体识别的能力。研究者们把一个狭长的长槽放在她面前时,她完全不能分辨长槽是竖直还是水平放置,但是却能够准确地调整手的姿势穿过长槽。当在漆黑的房间里重复测试时,她却不得不通过摸索完成相同的任务。另一个实验中,她可以正常捡起铅笔和玻璃杯,但是却报告说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以上两个实验说明她虽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看见了面前的物体,但这些信息其实已经被大脑潜在地加工了。听起来是不是很奇妙?尽管我们“看不到”面前的东西,却能够准确地调整我们的行为来对外界物体做出反应,似乎大脑中还有除意识外的另一个“隐藏系统”在悄悄地控制我们的

梦游(Sleepwalking)是另一个证明“隐藏系统”存在的证据。在医学上梦游被定义为一种睡眠障碍,梦游的人可以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说话,下床行走,自动避开障碍物,甚至开车,而清醒后却完全记不起自己做过的这些事情。大部分的梦游行为局限于居所内部,也有些案例报道有离开居住场所的行为并伴随一些危险活动。如果大家想短暂体验一下类似梦游的感觉,不妨酒醉一场,第二天再问问朋友自己的糗事(友情提醒:酒品不好的朋友慎用此法)。

僵尸行为和意识

(Consciousness)

看了上面的例子,也许有人会说僵尸行为难道和我们的意识有关?确实如此,抛开文学作品对僵尸的大肆渲染不谈,“僵尸行为”本身就是那些规律性的无意识行为或运动过程。近代对无意识研究最著名的心理学家非弗洛依德莫属,他的《梦的解析》一书就是试图通过解梦来探求我们的无意识行为。当然随着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早已不满足只在理论上解释无意识行为。目前很流行的一种研究方式就是通过给实验对象呈现意识下的含有危险信息的图片(例如:通过电脑屏幕快速呈现如蛇或者蜘蛛的图片)。尽管实验对象根本不能分辨呈现的图片是什么,但是由图片唤起的危险信息已经在意识下被加工,并且影响大脑的兴奋性和决策。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心理物理或者脑成像的手段来研究特定的无意识行为,其实这种行为大量地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举个“栗子”吧,呼吸是维持我们生命最基本的节律行为,但谁都不需要有意识地去控制胸肺运动。再比如游泳、弹琴、开车等等,一旦被学会就自动转入意识下的加工,成为无意识操作的“僵尸行为”。和大脑有意识的加工过程相比,“僵尸行为”的特点是处理速度快,不需要意识指导,但只能处理一些刻板和有限的“感觉一运动”行为。就像我们面临危险时本能的躲避,往往是在一瞬间就完成。不得不承认这些“僵尸行为”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高效,能让我们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做更加“人性”的工作。

当电影不再是虚构

既然大脑中除了有意识的“人性系统”外,还有另外一个控制僵尸行为的“隐藏系统”,那么电影中“人性系统”的崩溃和“隐藏系统”的释放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构。事实上某些病毒确实可以导致类似的行为,比如感染埃博拉病毒(EBOV)的人在临床上会表现出类似死亡的昏迷状态,但几小时或几天后病人会苏醒并表现出攻击行为。除了病毒外,未来的基因技术也完全有可能通过基因敲除把正常动物变成僵尸动物。不管是通过病毒感染还是基因工程,在探索意识之谜的诱惑下,我们也许可以人为制造出一些“僵尸”动物用来实验。但同时我们也要小心科技这把双刃剑,一不小心电影中的场景也许真的会发生在现实世界,而主角就变成了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