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合理课堂引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理课堂引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好一节课,要注意课堂的各个环节,引入环节尤为重要。对教师来说,尤其是对新教师而言,如何开好头最令他们头疼。一节课,如果引入的好,引入的合理,可以让教学变得简单、生动,可以有效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引入 预设与生成 教学有效性

一节好课,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其中引入环节尤为重要。对教师来说,尤其是对新教师而言,如何引入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合理的课堂引入可以让教学变得简单、生动,有效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常用的教学引入有复习引入、情景引入、谈话引入、游戏引入等,本文笔者从另外一种角度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有关教学引入的几点思考。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知识的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奥苏泊尔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获取,都是建立在他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结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要想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取知识,就要在教学时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且帮助学生找到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帮助他们从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

我在进行五年级第一学期《平行四边形》教学时,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相关知识,因此我从长方形的性质引入,通过教具演示(做一个长方形框架),从长方形变化为平行四边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不仅直观,而且把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对比把长方形的性质成功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新授知识)。

二、着眼最近发展区,设置“有难度”的问题引入

什么样的知识学生掌握的最牢固,那就是他们曾经遇到困难并让他们思考过的知识。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既带有难度,又不能过于困难的内容,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这样他们才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的水平。

在进行四年级第二学期《几倍多几,几倍少几》求一倍数的应用题教学中,在教学引入时,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困难。

教学片断:(出示)

1.红花有300多,黄花是红花的5倍,黄花有多少朵?

红花有300朵,是黄花的5倍,黄花有多少朵?(独立完成)

小结:求几倍数用乘法计算,求一倍数用除法计算。

2.红花油300多,黄花是红花的5倍多56朵,黄花有多少朵?

小结:像这种题目可以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来计算。

把题2改为:红花有256朵,红花是黄花的5倍少44朵,黄花有多少朵?

(独立完成,一个学生上黑板)

学生列式:256÷5-4.

生:……(学生发出了质疑声)

生1:除不尽 师:除不尽?你说说看

生2:是不是算错了?(再算一遍,对的)

生3:题目错了,老师出的错题

生4:求一倍数用除法,这道题用除减,有什么错呢?

师:你们的想法是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道题哪里不一样?(求的不一样,第一道是求几倍数,第二道是求一倍数)

师:对于这种类型(几倍多几,几倍少几)的题,求几倍数时我们可以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做,当求一倍数时就不能这样思考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解这种类型题目的方法。(引入新课)

反思:题2中求一倍数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仅难以掌握而且容易混淆。所以笔者在引入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当学生知道了题1中求几倍数和一倍数的方法时,按照他们的思维定势,再做题2时,他们会用同样的方法思考。老师设置这样一个“有点难度”题目,通过“为什么除不尽”引发思考,让学生质疑并讨论,再一步步引导,他们就能跳跃这个高度而达到更高的水平,也就明确当求一倍数时,不能直接写成除加或除减的算式了。

三、让课堂生成成为有效教学的起点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在动态中生成,可以说教学生成是课堂生命力的体现。而教师如何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不仅凸显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更是教师对课程执行力的有力体现。我对“动态生成”是这样理解的,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努力去这样做的。如五年级第一学期《积与因数》的教学中,学生的一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切入点,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提高了教学效率。

反思: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就拿本节课而言,上课之前我还在思考怎样讲解才能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学生的一个问题“这道题有点不太对”,是教学中意外发生的,但是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抓住问题并在讨论、对话生成中,找到本节课的切入点。不但顺利引入新课,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四、总结

有位教育家讲过:“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脑海中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掌握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找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他的每一个想法,都是已有经验与新知识在相互碰撞,如果教师能从这点引入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自己的教学也会事半功倍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一个聆听者、引导者及课堂的组织者。老师要善于重组教材与课堂,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学生,要鼓励他们亲身参与,主动思考、交流、讨论,在讨论中不断产生疑问,不断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他们的主动思考,亲自探究,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掌握的知识也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上海版小学数学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