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宁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宁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分析宁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69-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体到企业而言,科学技术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是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的。什么是创新?笔者认为凡是引入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等都是创新。依此界定,企业的成本、质量、产品差异、品牌形象、组织形式的先进性都是以创新为前提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企业在承担应有社会责任的同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获取尽可能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中流砥柱般的重要作用。创新一方面提高了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有了科技创新,企业就从容获取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入场券;有了科技创新,企业就拥有了出奇制胜的法宝;有了科技创新,企业就获得了实现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宁波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新经济时代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与企业角色的错位。政府与企业角色的错位是指仍沿袭着过去以国家为主的投资体制,政府投入的技术创新经费占总投入额的70%强,企业投入只占16%弱,而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的研发投资要占全部研发投资的70%左右。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几家设有规范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开发中心,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远远低于国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要求,造成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储备不足,缺乏发展后劲。

2.技术创新主体错位。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高度认识,对创新主体的角色意识淡化,观念陈旧,在技术创新上对政府或科研单位过分依赖。目前宁波技术创新的主体仍然是政府主导的科研所和高等院校,这种主体的错位,使科技成果供需产出的结构性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更使成果转让成本大大增加。同时,由于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所,它们不直接面向市场,不甚关心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市场开拓能力将技术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因而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3.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起步早,但发展缓慢,企业规模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企业的经营者缺乏现代企业家所具有的创造欲、不畏风险、成就感和事业心等特点的企业家精神,只满足于“小富即安”、“个人享受”的低标准目标上,即使企业有些积累,也不愿投到科技创新方面,而且一些企业完全依附“外援”,满足于为其他企业来料加工、配套,没有自己研发的产品。

4.企业创新人才匮乏。据对宁波市中小企业调查,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各类技术人员仅占企业从业人员的10%,在行业内顶尖技术人才更是空白。有些技术人员杂事缠身,对技术研发难以专心致志。同时,企业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更是缺乏,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缺乏,难以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和市场营销。

5.管理制度不完善。宁波中小企业许多是从原来的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改制、衍生而来,虽然产权已经明晰,但多数采用家族式管理,对外人“不放心”,不仅引进不了人才,而且原有的人才也留不住,失去了最宝贵的人力资本,使技术创新缺乏动力源。员工素质低,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工业企业技工人数、专业技术人才及中专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只在26%左右,且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企业,并且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目前,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奖、新技术新产品奖获得者集中在少数高新技术企业中,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信息交流、资源利用和专业化市场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企业无心无力于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不是企业与生俱来的,它是企业在长期探索实践过程中的历史积淀、经验积累、智慧凝结,是企业核心竞争实力的直观体现。科技创新,输出的是产品,创造的是效益,赢得的是市场,收获的是自信。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要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及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宁波市科技发展规划,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一方面要把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特别是国家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及时向企业宣传,用足用好这些政策,另一方面要宣传科技创新中的典型和经验以及现代企业家精神,在全市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其创新主体地位。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按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真正担负起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有条件的企业还要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从而成为研究决策、开发投入、承担风险和利益分配的技术创新主体。

3.立足科学发展,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要建立起一套与本企业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它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技术创新人才管理、技术创新决策管理和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等方面,要以企业产品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为载体,努力提升研发水平和能力;把人才视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与管理,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优化公司的人才结构。为保证公司员工的知识更新,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机制,使他们有机会提高创新能力,有条件提高创新水平;强化对技术创新决策的管理工作,由企业技术骨干为顾问,负责企业重大科技决策咨询、重大科技项目评估、新产品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咨询与指导等,从而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

在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要舍得投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尽快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强企、人才兴企。实现科技创新主要靠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创新者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尊重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并且建立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是中小企业当前的一个迫切任务。首先,传统的绩效考核办法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其主要问题是:鼓励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大,鼓励技术创新的氛围不浓,必须建立对科技创新的评价、考核的激励机制。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完善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断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拓宽选人、用人、引人渠道,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出更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流人才。利用多种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努力培养和造就科技创新团队。中小企业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包括从外部引进,从内部培养,从政策上激励、留住人才,都需要尽快考虑并认真落实。最后,着力构建技术难题、项目、人才的一体化培养机制,要求科技人员不仅要学会外延式思维,不断拓展工作的范围和空间;更还要学会内涵式思维,积极探索本部门、本岗位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要学会超越思维,用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去观察问题,确立起“敢想他人所不敢想,敢为他人所不敢为”的信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定具体的创新目标,力争使工作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性的成绩。

5.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入手,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研究好政府科技投入的相关政策,认真做好科技项目立项和申请资金工作,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机制。健全科研资金提取、使用和监督机制,切实增加科技投入总量,保证科技开发资金需求。同时,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科研成果真正形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增长点。

6.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获得高技术原始创新困难较大,引进创新是捷径。要引进、消化、创新,通过合作,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可否认,与著名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无论在产品上还是制造技术上差距都是相当大的,所以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可能是中小企业今后一段时期所采用的主要创新模式。这种模式可称之为模仿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一种强烈的实践性学习,有许多功能优点:攻关方向明确,在原始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容易实现局部技术改进,从而避免了原始创新的许多弯路,易获得技术上的跳跃式发展等等。实践证明,模仿创新是部分中小企业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赶超战略。

模仿创新模式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技术模式,要想赶上或越过领先者,就必须首先努力钻研模仿对方的一切长处,然后对其原始技术进行改进和进一步创新,其中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洞悉市场,跟踪竞争对手,以发现顾客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这就是需要再创新的课题。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市场研究开发队伍,主要进行实用工艺和工艺的改进。必须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因为在技术创新竞争中,时间就是制胜的决定因素。要舍得把财力投资于研究和营销,以尽快地实现技术创新的成果。把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综合起来,着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努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

参考文献:

1.刘伟玲,李海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13)

2.陈彪林.浅析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及其策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4)

(作者单位:宁波东升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103)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