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现“要素成本”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现“要素成本”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入“十二五”时期的中国纺织工业,种种变局之下,凸显出与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对抗与博弈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针对这种不确定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日前举办的中国纺织创新年会就中国纺织工业的“格局”、“变局”与“布局”之变做出深入分析,并提出与之匹配的路径新设计。

孙瑞哲表示,正是基于客观压力与内生驱动力的叠加效应,新一轮的产业进化与价值塑造,才来得更迫切,也更自然。惟有有效识别“格局”,积极领悟“变局”,从容实现“布局”,才能秉承“改变习惯、把握机遇、平衡心态、超越自己”的发展价值观,令中国纺织工业正视增长趋缓与两极分化的发展现实,摆正对政策资源倾斜的心理预期,把握内需市场的机遇,加强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塑造,实现理性化、高附加值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完成从“规模效应”到“价值增长”的突破。

原料格局: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占据半壁江山

“从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绝对数值与结构占比来看,中国纺织工业依然是名副其实的生产大国,是满足世界纺织纤维消费的最重要力量。”孙瑞哲指出,从原料格局来看,在2010年世界纺织纤维加工量的8008.3万吨中,天然纤维达到2626.3万吨,中国为1249万吨,占比达到47.56%;化学纤维达到5382万吨,中国为2881万吨,占比达到53.53%。中国纺织工业依然是名副其实的生产大国,是满足世界纺织纤维消费的最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目前中国化学纤维原料进口量中化纤单体的进口量上升较快。据介绍,2005年,中国纺织纤维原料进口中,化纤单体进口量达到1308.77万吨,2010年达到1814.74万吨。其中,对苯二甲酸(PTA)达到了664.16万吨,乙二醇(1.2-EG)达到了663.99万吨。

“一方面,化学纤维的产量在提升,自身的生产能力在扩大,另一方面,化纤原料的进口量也在提升。”基于以上分析,孙瑞哲认为,既要关注纤维结构变化所透露出的产能需求信号,又要关注纤维原料的结构变化所凸显出来的资源依存度问题。这将为纺织工业探索未来的纤维原料创新方向,合理规划产能,保证平稳增长提供基本参考。

贸易格局:“要素成本”应加速转换为机会成本比较优势

可以看到,主要发达地区进口及我国的占有率已经成为纺织服装出口态势的基本“晴雨表”。“趋缓”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占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比重为38.88%。比2010年下降了2.36个百分比,比2005年提高了13.76个百分点。

欧洲统计局数据则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占欧盟27国纺织品服装进口比重为41.2%,比2010年下降了1 81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了8.82个百分点。

“下降”的迷雾同时在日本市场浮现。201 1年前三季度,中国占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比重为74.71%,比2010年下降了2.45个百分点,比2005年下降了0.44个百分点。

针对我国纺织工业周边的低成本国家在一些主要市场的份额在增长,我国纺织品服装的高速增长渐行渐远的现象。孙瑞哲分析认为,凭借相对廉价劳动力成本和低廉土地要素成本,主要竞争国在这个阶段的比较优势与我国纺织工业在高速增长时期的要素成本比较优势表现出“趋同”的特性。

“正是比较优势的同质化,使得出口高增长的局面出现了阶段性停滞,要延续新一轮的高增长,重塑不可替代性,应积极从要素成本向机会成本转换、比较优势转换。”孙瑞哲表示。

不过,孙瑞哲同时认为不应对份额下降做过分解读和担忧。

“从出口基数,份额、历史增长来看,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全球纺织服装市场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孙瑞哲表示;

孙瑞哲引用WTO数据认为,2010年中国纺织品在全球出口总额中占比达到30.7%,比2000年提高了20.3个百分点。虽然从2010年度增长百分比来看,印度、越南以41%和32%超过了中国的29%,但中国纺织品出口占比与其他国家如印度,泰国、越南所占份额相比仍有较大差异,后三者发展基数较低,总份额加起来不超过10%。

分析201 1年1-10月我国主要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孙瑞哲表示,目前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墨西哥,东盟、土耳其,韩国,非洲出口的同比增长速度位于前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纺织工业出口结构呈现多元化,均衡发展的态势,选择战略市场进行有意识布局的“机会成本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

“未来全球经济周期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压缩中国产业经济增长的入世红利。”孙瑞哲表示,中国纺织工业凭借“要素红利”与“人口红利”赢得高速增长的路径依赖模式,将受到周边其他低成本国家的挑战。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对实体经济的回归,也为中国纺织工业塑造新的竞争力源泉提出了现实压力。

但他同时认为,机遇也在不断向转型提升中的中国纺织工业频频招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总书记提出了“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的发展要求。这实际上也为纺织工业的下一阶段发展奠定了科学方向。中国纺织工业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优势,领先的发展基数令中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与此同时,产业自身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潜在需求,中国纺织工业的要素成本比较优势,将逐步让位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的升级,将最终提升产业整体的溢价空间,带动纺织工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延。

三大变局改写中国纺织工业生存环境

在分析现有格局的基础之上,孙瑞哲深入分析了目前纺织工业存在的三个突出变局,主要为:

第一,从“规模效应”升级为“价值增长”。

孙瑞哲表示,“放缓”成为了年度产业经济发展不容回避的关键词之一。该现象在201 1年前三季度纺织工业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重点行业产值同比增速。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数,出口数量增长四个维度中都有所折射。

他认为,纺织工业的“规模效应”在逐步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价值增长”的基调。中国纺织工业出口结构在不断调整,在出口数量起伏的表面之后,质量效益所形成的价值提升对出口总增长的贡献率从“十五”期间的12.5%提升到了“十一五”期间的56.84%,显示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强化。

第二,原料波动风险成为“新常态”。

孙瑞哲表示,近几年来,棉花价格起起落落的扑朔迷离,已经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常态”。这正印证了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的研究――棉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追踪的53种大宗商品中价格波动最剧烈的品种。国内棉价与涤纶短纤、粘胶短纤价格指数波动也印证了这样的动荡轨迹。

“要警惕原料波动风险所招致的”寒蝉效

应“(CHILUNG EFFECT)。”孙瑞暂强调,在原料价格领域,也存在这种风险。这种看似无规律可循的棉花价格,势必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结构的稳定性。正如美国学者安德鲁・温斯顿所说――“这种反复无常的价格波动简直就是财务总监的噩梦。在这种情况下,你怎能估算自己的成本结构呢?请记住,即使你并不直接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价格,你的供应商却可能与此直接相关,如何能确信你已经在商品的价格中留出了足够的利润空间呢?”

“需要注意的是,从近年来中长期趋势看,单纯用上涨或波动都不能准确概括现阶段我国棉花价格变化的特点。近年来,我国棉花价格的变化总体上呈现上涨和波动加剧两种趋势并存的趋势。”孙瑞哲认为,一旦价格暴跌,可能会使得种植量急剧缩水,从而引发供求关系失衡,导致下一轮价格反扑的连锁效应,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新常态”。

第三,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匹配度亟待平衡。

在孙瑞哲看来,现阶段纺织工业发展的又一个突出变局则是: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匹配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是由不断释放的生产需求与消费需求决定的,也是由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瓶颈所决定的。如欧瑞康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纤维市场如果按年中人口69亿计算,人均纤维消费量为11.8千克。

孙瑞哲认为,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来促进未来纤维原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是化解原料资源压力的重要手段。

如何有效化解?他指出了一系列创新手段:提升化纤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化纤,高仿真、超仿真化学纤维,特别是超仿棉化纤利用可再生天然资源。发展生物质纤维,如再生纤维素纤维(竹浆纤维麻浆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甲壳素纤维,蛋白质纤维等发展再生化学纤维,提高纤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稳定棉花生产与供给,优化棉种调整种植结构,完善棉花供销与市场管理体系,提高单位纤维资源的利用效益,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纺织产品。

与此同时,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匹配度亟待平衡的另一方面在于:纺织工业减排的压力相对于节能的压力更加凸显,已经成为纺织工业在“十二五”期间需要进行重点科技攻关的当务之急。

在具体操作路径上,孙瑞哲建议重点关注印染高效节水新技术推广,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重点行业的节能推广工程,化学品回收利用推广工程与资源循环再利用工程。

四大布局展望转型路径

最后,孙瑞哲从产业中观层面与企业品牌层面的布局角度,提出了纺织工业未来的转型与提升路径。

第一、产业内在结构的高度化。

“对于纺织工业内部的结构性分布来说,技术密集度较高、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应当成为未来纺织工业重点布局与进行资源合理倾斜的领域。”孙瑞哲认为,在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终端产品领域,除服装和家用纺织品要实现技术进步的逐步提升以外,下一步发展中,应该把更多关注放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

现实消费需求也释放出了这一信号。2000年,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比重为68:19:13、2010年则转变为51:29:20。其中,用于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使用量,十年分别增长了128%、363%和360%。

“产业用纺织品的确由于应用领域的广泛性,给纺织工业带来很多机会,并且产业用领域内部也在逐渐按照细分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加工过程,加工工艺来区分,而是按照现在各个最终用途领域逐渐进行对接。可以期待未来发展中会有更大突破。”孙瑞哲补充道。

第二、产业区域结构的合理化。

孙瑞哲表示,虽然从目前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长速度看,中西部发展比较快,但是由于基数比较低,产业重心仍然在东部。从目前政策鼓励方向以及企业成本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东部企业的产业转型意向也比较强烈。

具体分析来看,目前,纺织工业发展呈现明显的东重西轻格局,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近90%的化纤、印染、80%以上的服装、家纺和60%以上的棉纺生产能力。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五省规模纺织工业总产值约占全行业的73%,已形成上百个规模效益显著,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但由于受到环境、资源约束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另外,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的主要产区,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但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在孙瑞哲看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是过剩产能的地区间转移,而应该视为创新要素的良性流通;产业转移也不仅仅是产业制造环节的转移,还应当是技术研发与品牌孵化的区域辐射与扩散。

总体思路为:优化生产力布局,实现跨地区产业链比较优势的延伸;提升跨地区产业链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区域产业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生产力布局,实现跨地区产业链比较优势的延伸;构建集环境,人才,资金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和谐。

第三、品牌流通结构的优化。

孙瑞哲认为,现阶段进行产业战略布局的过程中,针对品牌流通结构的优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品牌消费理念不断升级,品牌消费如何通过多元化、集约化的流通渠道,迅速抵达消费终端,是纺织服装品牌建设自身通路,完成从。产品”到“商品”,再到“消费品”价值转换亟待思考的问题。

他重点指出,应关注流通渠道本身资本与创意价值的融合,并引用了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曾认为亚洲跨国企业和全球跨国企业的不同之处的观察――

“亚洲跨国企业比较关心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全球跨国企业比较关心产品从哪里来,产品给谁用。”

“应当明确,市场渗透与资本扩张只是占位的初级阶段;不要过分聚焦于自己的手里有什么。更多应该去关注别人的眼里有什么。”孙瑞哲说道,“品牌销售已经出现买方市场,消费的个性化趋势注定了品牌应在自身陈列形象,销售手法与品牌传播层面发挥创意精神。怎样围绕细分的消费者群体规划品牌建设,摆脱对百货渠道过去的单纯依赖,是行业品牌建设,得渠道得天下的必要途径。

第四,资本市场的理性依托。

“随着纺织工业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布局,向资本市场的延伸与有效布局,已经成为其获取融资效益,完善治理结构,做大做强的手段。”

孙瑞哲认为,国际跨国公司通过控制种业、农资,农产品期货市场等农业产业链的战略环节和关键领域,形成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全身控制。而现有的期货市场在健全相关行业的价格形成机制,推动产业资源整合,理顺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少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完善了整体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国内企业应学会运用卖出套期保值与买入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预期进行战略锁定,预先反映未来市场供求情况,规避价格剧烈波动,对未来各个时期的潜在供求进行超前性调节。”孙瑞哲最后说道,

后记

在2011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孙瑞哲副会长提出了“进不丧己,退不危身;达不失忠,颓不失行”的寄语。在他看来,针对产业发展增缓现象,不应妄自菲薄;在做大做强品牌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达”而不失对主业根基的忠诚与理性,“颓”而不失对核心竞争能力的探寻与塑造,是未来纺织工业需要重点思考的实践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