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民间团队里享受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民间团队里享受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的专业成长,按同行的说法,有三个要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回望自己的教育之路,尤其是在知行社这个教师民间队里,这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让我始终充满向上的动力,始终充满思考的激情。

师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子弟学校任教,虽也是教师,虽也从事教育,可与自己的期望比,却有天上人间的不同――工作自己做,教研自己搞,与厂门外的世界,几乎完全隔绝。偶尔听分配到地方学校的同学,讲起他们那些教学教研、学习成长的火热情形,我就艳羡不已。很长一段时间,自己都感觉失落。

2007年3月17日,在涪城区的A61研修网上,我看到了那则改变我生命状态的《知行社成员征召令》。发帖人江湖一刀老师写道――知与行,既是哲学文化命题,也是社会人生命题,更是教师教育命题。所谓“知”,既指知的获取,也包括获取怎样的知,怎样获取知;所谓“行”,则是指运用“知”对外界作用的过程,这就要解决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样做的问题。知与行,也是我们教师难以忽视和无可回避的命题。我们认为,对教师而言,知与行本是一体。正如我们所理解的教师,既应当是行动者,也应当是思想者一样。

那一刻的感触和激动,难以尽述。我只觉得,那些话,击中了我的心坎。仿佛被一种激情的声音唤醒,我开始审视自己:“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要怎样去?”一时间并不清楚,但我想,知行社一定能帮我解决。过去我所期待的正是现在,现在我所渴望的正在前方。我郑重其事地,在征召令后跟贴报名。

2007年3月30日,我终于有幸成了“知行社”的一员。这里有着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有着初出茅庐的新生力量,有着激情和梦想的动力,有着交流和展现的机会,有着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有着提高和发展的平台。因着“知行社”这面旗帜的召唤和激励,我曾经懵懂的步伐有了方向,曾经迷茫的心有了归属――我跟随大家在“知行合一”(知行社社训)的路上,快乐行走。我的职业生涯,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开始在那里记录自己的教学随笔系列。我把它命名为《奔跑》。“这些文字将见证我的努力,我的奔跑,我相信再小的帆也能远航。”我说。

教育是艰辛而漫长的旅程。上路时虽然意气风发,但当许多杂乱的事情和心情涌来时,我感觉自己似乎没有招架之力。悲观,沮丧,不坚定,不自信,我甚至想要逃跑。但知行社里的朋友们对我的关爱与帮助,让我知道自己应该化压力为动力。我和大家一起看教育电影,读教育书籍,品教育文章,思考、写作、交流、探讨,在交流中焕发生命的激情,在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那些声音,思想,观点,不断地唤醒我的激情,砥砺我的意志,提振我的精神,净化我的灵魂。我渐渐明白:一味地简单记录并不能有效提高,认真倾听内心的声音,才会有更大的进步,而只有对未来满怀自信,才能跑得更久,更远。

我开始更进一步地去体会教育。我对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越来越关注,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学变得越发鲜活灵动起来。

后来,我承担了知行社组织的一堂送教下乡的课,上课的时间、内容、年级,由要求送教的学校定,这和平时的教研课不一样。我作为一个刚从子弟校划归地方管理的老师,这样的场面经见得少,担心完成不好,曾经想过逃避。但前思后想,又不愿放弃这样的锻炼和学习机会,就壮着胆子应承下来。

忐忑不安中,我知道了内容:S版教材,五年级的27课,《我是猫》。从没有上过。在同事那里借来课本,一读,傻眼了――不太好对付的一篇课文,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节选。作者构思奇巧,描写夸张,完全是成人的口吻。虽然在选入课本时作了一定处理,但仍然觉得“隔”,不像国内作家的文字那样好把握。该怎么办?茫然无措之际,我得到了知行社这个“亲友团成员”的无私指导和帮助,根据大家的指点,结合自己的思考,我一次次调整思路,一次次修改设计,不为追求课堂的完美,而是着眼课堂的成长。

按教参要求,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暖的不满与愤恨”。但我觉得,从课文节选部分看,这一主题并不明显,非要这样讲,非要让学生去理解、接受,太牵强附会。同时我认为,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教学,虽然应该学习理解,学习做人,但更重要的前提,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于是我从写法入手,剖析具体的情节,以此作为引导孩子学习、理解、运用语文的突破口。作为一堂教研课,我以为总应该让听课者能有所感触、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才好,哪怕他不赞成我的设计思路。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只是一个例子,那我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孩子的发展,而不是我们要教的教材。课上完了,效果虽说并未达到我的期许,但它至少包含了我的思考和理解。听课的老师,也对我的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次经历,让我再次体会到:教学中我们的确应该更多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关注那种思考给自己、教学和孩子们的成长带来的改变。

每个人的生命大多相同,只是我们赋予它的意义不尽相同,只是我们的追求和信仰各有所异。记得在“知行社”成立仪式上,我们观看的那部影片《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带他的学生去校史陈列室上课,他让学生面对那一张张懵懂过、憧憬过、青春过的脸,面对那一幅幅年代久远的泛黄照片,面对那一个个经历过时间之流、又永远定格于影像里的曾经鲜活的生命。看到那个镜头,我和影片里的学生一样,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前所未有的恐慌――在短暂的生命里,我能做些什么?我能留下些什么?

因为国情,因为体制,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们也许没有足够的能力与智慧去思考,去改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注视当下,多关注自己的课堂,多关注身边的孩子,仔细地、长久地、深刻地体察和记录周遭的一切,让自己从日常的教育习惯中超越出来,提升自己作为教师存在的生活意义与生命质量。所以我一直坚持用稚拙的笔,写下我和孩子们的故事。我用文字诉说着热情和梦想,表现自己对教育的探索和思考――思考改变状态,行动改变命运。不断见诸报端杂志上的那些文字,见证和激励了我的不断努力和持续成长,我在生命深处努力积累空气、温度、水分、养料。我告诉自己,阳光是永远的方向,让心情恣意飞扬,让岁月始终青葱;纵然老去,记忆亦是落英缤纷。

“知行社”的宣言说:“我们不能先行,但能做到先醒;我们不是哲人,但有自己的思考;我们不能扭转季节,但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也许还不优秀,但正走在通往优秀的路上。”我也始终坚信,真的教师,愿意在平淡中获取那一刹的亮光,愿意在琐碎中捕捉那一瞬的甜蜜。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市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