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思想转化入手,使学困生不再学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思想转化入手,使学困生不再学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学困生的思想转化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抓好学困生的素质,从他们的思想根源入手,及时教育与转化,让他们也能看见如此灿烂的春天,从而达到实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依据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多年的实践,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转化;学困生;摆脱学困

引言:“学困生”,一般是指在品行上不规范,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困生”即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称的“后进生”, 在每一个班集体中都存在。怎样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神圣而又光荣的任务。如同英国作家阿狄生所言:“教育之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思想工作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还要常抓不懈,讲究方法,灵活多样,要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做到及时且耐心,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困生的成绩和思想品质能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

家庭因素:有些家长整天忙于自家的生意赚钱,有些家长外出打工,无暇问及孩子; 有些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对孩子不管不问;有些家长缺少对人生的正确认识,直接影响着孩子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些残缺的家庭,对孩子缺乏关爱,导致孩子冷漠、孤僻、忧郁的性格,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厌学,而成为学困生。

学校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及学业进步。目前我们的教育并未彻底地从应试教育的误区走出来,分数仍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尺度。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缺乏爱心,不能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从而把站在学困生边缘的学生“逼”进了后进生的群体。

2、主观因素。

由于学困生自身的原因而影响学习的质量是不言而喻的,在以往的观念中,后进生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训斥,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学习没有信心,消极,自甘落后。

二、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措施

1、关爱尊重 架起和谐的纽带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和别人尊重的情感,它是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老师应该理解学生感情,尊重学生人格,用平等的心态同他们谈话、交往,在交往当中寻找教育时机,只要我们平时细心的观察,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教育工作就会更加主动、有效。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更为重要。

“学困生”较“学优生”而言,常表现出在很多方面不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学困生有缺点或犯错误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平等的态度,才能被学困生接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切忌对学困生进行挖苦、讽刺、嘲笑,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要大声训斥。而应该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这样便有可能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待学困生,最可怕的是"把人看扁"。即常说的"一好应百好,一错应百错"。教师应从学困生的一些极端的表现中看到学困生期待的信任和尊重、期待的关怀和温暖。不要戴有色眼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缺点,对学困生人格上要尊重,不能侮辱,这样平等对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台湾教育家高振东说过:“一个人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我们教师做的就是神的事业。”教师要经常找学困生谈心,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而是对他们寄予厚望,作为学困生,他们是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爱护,但由于自卑心理沉重,却怯于接近老师,更羞于讨教问题,这时候更要关心他们,俗话说: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功。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重要的是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共同去把学道上的障碍物搬掉,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尽量避免语言或态度的不慎,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脆弱的自尊心。时间一长,学生就越来越喜欢老师,同时,也会慢慢喜欢学习,改掉不良习惯。

2、 寻找亮点 铸就自信的力量

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对学困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具有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激励。老师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后进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寻找或创设条件,启发学困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一瞬间,也往往是学困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学习吃力的学生同样具有进取心,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差。作为教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突破,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较内向,自卑,性格孤僻,要主动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怀。多注意了解每位差生的情况。决不把他们当作包袱,不鄙视他们,不放度他们,了解他们特长,爱好,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学困生原称“差生”,之所以把这个名称改过来,是因为“差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差生”也有不差的地方,他们也有自己的特长,有自己的优点。因此,我们转化学困生时,一方面是做好思想工作,一方面还要抓住学生的特长,要戴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对于品行不规范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有意的,而是管不住自己,不能很好约束自己,以致于我行我素。这部分学生往往生性聪明,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教师应该利用他这种善于组织、号召的才能,发挥其作用,为班集体服务,也为他人服务。这时,就需要我们对这些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了解纪律上人人平等,明确纪律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扬自身优点,也还可利用学生喜出风头、好表现的特点,安排他担当劳动委员、生活委员等班干部,在学生中树立他们的威严。同时,对于学习困难的同学,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适合他们的兴趣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意识,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让学生摆脱消极、畏难情绪的困扰,教师要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倍加珍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促使他们凝聚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力量。

3、营造氛围 孕育良好的土壤

马克思说过:“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小环境,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的结果。

良好的校风是“学困生”转化的良好的土壤。学校教育不当,管理不善是形成学困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转化“学困生”要营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体,使“学困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可亲,老师的爱护,并号召全班同学和全体任课教师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让学困生感受到爱的温暖,逐渐改变孤僻、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养成热爱学习、关心他人的好习惯。同时,通过专题教育,“我能行”联合所有学生相信“学困生”会转变好,而且一定能转变好,用辨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这些学生,让集体的活动、集体的力量、集体的舆论成为他们转化的力量源泉,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给以他们获得成功的土壤。

4、家校携手 形成教育的合力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沟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才是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使家长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培养孩子的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转变家长的教子观念,提高家长的教子水平,促进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构建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

我校学生大都来自郊区农村,更多的家长务农、经商,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进而学生出现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或者少问。几年来,学校秉承“服务学生、服务家长”的办学理念,以“提升家长素质,提高家教水平”为目标,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来抓,面向家庭,开展了一系列家教活动。一是每学期组织召开一次家长会,班级建立家长会制,建立学生转化档,设立家校联系卡。二是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来校听老师怎样上课?看子女课堂上如何表现?让家长领悟到子女在校学习的真实一面,进而从家长的角度教育子女该怎样上好课?养成哪些学习习惯?三是每学期开展一次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争做合格家长,“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等,四是在每年的庆“六・一”学校体育艺术盛会等学校的大型活动中,我们都邀请部分家长共同参与,让家长亲身感与子女同乐的氛围,效果良好。即加强了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转变家长教子观念,也提高家长的教子水平。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教育合力的形成。

三、小结

有教育存在,就有“优秀生”和“学困生”,他们只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学困生”及“学困生”的转化是我们教师要永远面对的问题。不要放弃后三分之一学困生,拿出我们教师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优势,为学困生早日转化为优秀生,本着“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的观点,用心对待每一个“学困生”, 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方法,用爱心去感化、转化“学困生”,相信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加入到优秀生的队伍中来,他们的花季会同样绚丽。

参考文献:

[1]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组织教育活动》1999年5月第1版。

[2]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1999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