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的发展之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的发展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巴塞尔协议Ⅲ”和美国“多德-佛兰克法案”的出台推动全球银行业发生划时代变革。中国银监会出台的新监管标准更是提高了对资本监管的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外延式粗放、高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强化资本管理,推动战略转型,走向理性经营时代已成为未来银行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进入强资本约束时代

监管标准更严格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业风险管理的脆弱性以及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失效。欧美政府和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积极推动全面金融监管改革,为全球金融监管树立新的标尺。

国际监管标准显著提高

2010年以来,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巴塞尔协议Ⅲ”相继推出,对全球银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监管要求。按照微观监管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兼顾、资本质量和数量同等重要的监管理念,做出了以下三方面的重大改革:

一是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巴塞尔协议Ⅲ”构建了多层次资本架构:第一层是提高最低资本监管要求,普通股权益下限从现行的2%提高到4.5%,包括普通股权益和其他更高标准的合格金融工具的核心资本要求下限从4%提高到6%,总资本最低要求为8%。第二层是资本留存缓冲,留存超额资本要求为2.5%。第三层是逆周期缓冲资本,反周期超额资本要求区间为0~2.5%。第四层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资本要求,标准正在探讨中。从达标时间来看,监管要求2019年商业银行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应分别达到7%、8.5%和10.5%,加上逆周期缓冲则应达到13%,系统重要性银行还有附加资本要求。

二是引入了动态拨备和杠杆率监管。动态拨备即逆周期监管要求,在经济繁荣时监管当局有权制定更高的拨备比例。“巴塞尔协议III”还增加了杠杆率指标。过去大量表外资产不通过杠杆率来限制,现在表内表外合在一起限制,这样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就更受约束了。

三是建立了流动性监管的国际标准。针对流动性监管,主要有两个指标限制:一是流动性覆盖比率(LCR),以提高银行短期流动性来应对突发的流动性中断情况;二是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该比率用于衡量流动性错配的长期结构化比率,鼓励银行使用稳定资本来源支持其业务。

上述金融监管措施和基本规则将成为未来十年全球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严格的资本监管也将迫使银行业探索新的资本补充机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内资本监管更趋强化

2011年4月,银监会正式公布了《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近期,银监会又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目前已公布信息来看,国内监管架构在实施时间、实施力度上较国际监管标准将更为严格。

一是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总资本三个最低资本要求比例分别为5%、6%、8%,同时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额资本和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增加了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商业银行还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

二是杠杆率。新监管标准引入杠杆率监管,要求一级资本占表内外总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4%,高于巴塞尔协议Ⅲ所要求的杠杆率3%的国际标准。杠杆率是在资本充足率之外又增加了一道基于核心资本的“紧箍咒”,粗放式外延扩张模式难以为继。

三是流动性比例。新监管标准构建了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包括三个流动性监管标准,即: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和存贷比;四个流动性监测指标,即: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客户存款集中度和同业负债集中度。

四是贷款损失准备。新监管标准提出了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按两者孰高原则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此外,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差异和盈利状况不同,实施动态贷款损失准备。受动态拨备影响,中型商业银行利润消耗将较大。

这些新的监管标准在有效约束银行放贷,防范风险的同时,也压缩了资本补充渠道、增加了市场融资成本,使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受到限制,资本补充难度进一步加大,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和战略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股东和市场约束更强

当前,不仅监管环境对资本要求日益严格,股东的资本回报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对银行融资也越来越敏感,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接受资本约束的挑战。

股东要求更高的资本回报。追求高资本回报率是任何一个股东最根本的要求。作为股东,其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对银行的投资是不是比放在别的地方具有更高的资本回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如果在银行的投资利用效率不理想,他们就会撤出银行业,转投其他领域。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银行股东逐渐开始成熟,资本市场公众投资者以及代表投资人取向的评级机构的迅速成长,对银行的风险收益和资本状况的约束大大增强。几年前,由于市场形势很好,股市和楼市都有很高的收益,这就冲淡了股东对资本回报的固有标准。但随着股市和楼市的降温,央行连续收紧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日益紧张,股东开始更加关注银行的资本回报,希望银行能够快速提高净资产收益率ROE水平,尽快获得回报。如果通过公开市场融资,则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银行也会面临来自主要股东,尤其是一些境外股东的压力。

频繁的市场融资难以持续。近年来,国内所有银行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国际银行。国际银行业的平均增长幅度一般只有10%左右,而国内大型银行平均增速在15%以上,中型商业银行平均增速则在20%左右。在国内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下,依靠内生增长只能解决一半左右的融资需求,剩余的资本就需要市场再融资,资本市场上则表现为银行融资共振几年一次。不仅如此,银行股再融资个个都是“大手笔”。现在百亿元以下的单笔再融资已经很少见了,基本上都是200亿元、300亿元以上的再融资。去年整个A股市场融资突破万亿元大关,银行股融资占42%以上。今年以来,随着银监会资本监管的日趋严格,银行股融资风潮再起。在沪深两市已经非常低迷的环境下,银行股的巨额融资使资本市场不堪重负,投资者自然采取了用“脚”投票的方式,从而抑制了银行股的市场表现。上半年,上市银行中报业绩依然靓丽,净利润较去年增长幅度平均在三成以上,而银行股估值却依旧垫底。

据有关部门研究,如果银行贷款增速维持过去5年14%~15%的水平,银行只通过减少分红来补充资本,那么“十二五”期间国内13家上市银行(不含城商行)核心资本缺口合计将达到7900亿元,总资本缺口合计接近1.4万亿元。国内几家系统性重要银行在近5年内会有5000亿元左右资本金缺口。

国外大银行在IPO融资以后,一般5到10年内不会再融资,而是通过自身积累支持业务发展。一般只有当遇到重大收购、重组的时候,才进行较大规模融资。像国内银行这样大规模、连续融资的现象在国际银行业是不多见的,因为大规模再融资后的去杠杆化作用无疑将降低银行ROE水平。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容量有限,出于维护市场稳定的考虑,证监部门非常关注市场冲击和时间窗口问题,市场约束在明显增强。

粗放型扩张更难

银行粗放型增长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银行内部日常的经营决策正承受着由于资本不足而更加突出的矛盾冲突。

信贷高速增长不可持续。2009年以来,在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带动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今年6月末的两年半时间内新增信贷已创21万亿元的天量,比2001~2008年的累计贷款量还高出2万亿元。各家商业银行均通过超常规的信贷投放,追求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加剧了资本的过快消耗。经过两年半以上的高速信贷投放,目前几乎所有银行都面临着资本饥渴,普遍通过配股、定向增发、可转债、次级债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历史经验数据显示,未来几年国民经济要想实现7%~8%的增长,至少需要银行业资本保持在16%的增长,国内银行业仍将面临较大的资本压力。

业务结构调整压力明显增大。众所周知,资产规模和资本净额的配比关系与资本结构密切相关。由于各类资产业务的风险权重不同,其消耗资本比例也有差异。目前中型商业银行仍然处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低资本消耗的业务模式还在探索。这种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累积的业务结构一方面会导致更大的风险资产总额,加大了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通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扩大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在监管要求大幅提高、股东和市场约束明显增强、扩张模式面临瓶颈的大背景下,此前主要依靠规模快速扩张获取利润的粗放式经营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

科学的资本管理成为银行发展的重要前提

2010年以及今后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压力,集中反映为资本压力。实践证明,银行经营仅看到贷款、营销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的资本管理,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实现资本约束下的理性增长。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将资本管理作为整体经营发展的重要前提。

树立科学的资本管理理念

经营理念上的误区是形成银行资本约束“瓶颈”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对商业银行的长期经营目标,不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宣传上,以及对银行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上都很不充分。而这种认识不充分,又往往表现为只注重没有扣除未来风险的盈利,没有充分考虑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在社会各界的评论中,似乎哪家银行规模扩张得快,贷款条件低,哪家银行就进取,哪家银行的经营者就被认为有能力、有魄力。这种评价反过来又加大了银行自身的认识误区。比如说,有的分行在内部考核中,片面强调规模,导致一些营销人员在业务工作中自觉和不自觉地轻视风险和盈利。

在强资本约束时代,商业银行必须在经营理念上处理好当前利益与市值稳定增长的关系。如果过度强调短期利益,有可能造成盲目的规模扩张和风险的快速累积,对长期市值增长形成损害。资本监管的强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对资本的科学管理,自主地用有限的资本制约银行规模的过度扩张。通过科学的资本管理,实现更高的风险资本回报水平。

科学设定风险容忍度和资本覆盖

风险在银行经营中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银行而言,重要的是尽最大努力去通过吸收风险、经营风险、提供有关风险的咨询意见来获得更高的风险回报。这里的核心有两条:一是风险损失识别;二是资本覆盖。这些简单而朴素的基本原理指导着银行的风险和资本管理实践,在今后仍将是资本管理的重要基础。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损失,银行的损失概括起来分成三类:即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对损失的科学分类决定银行风险的理论和资本运作。从风险管理来看,预期损失可以拨备,银行按成本先做拨备。如果银行风险偏好是审慎的,拨备可以更多一些。非预期损失是概率虽然小,但它一定会发生,所提取的资本叫做风险资本或经济资本,不同的概率对应了不同的损失,它反映了在没有监管情况下,银行风险偏好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异常损失概率很低,不需做资本准备,一般要根据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制定应急方案。

由于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为了确保存款人利益,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就必须有资本的覆盖和缓冲。多大的风险概率才需要配置资本呢?无论分析结果如何,银行都必须决定是否对风险进行资本覆盖,以及分配多少资本。

资本充足率标准就好比修筑抵御风险的水坝,巴塞尔协议规定了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银监会又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进一步强化,这是集体偏好,是银行监管的底线,不管什么样的银行,必须保持最低8%的资本充足率。但资本水坝高低,材料的坚硬和昂贵是银行自身的选择,既取决于银行应对资本充足率的态度,更取决于银行资本管理的能力。银行既要保证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要保证资本的使用是经济的、有效的。

依托经济资本原理科学地配置资本

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银行必须保持一种良好的“资本武装”。一方面要保持高于监管要求的资本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业务增长的需要,为业务的扩张提供相应的资本空间。此外,银行还必须保持一个高于主要竞争对手的资本水平。为实现上述目标,国际先进银行普遍通过对经济资本的主动分配,并运用风险调整资本收益(RAROC)或经济增加值(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方法来衡量利润中心的业绩,建立经济资本约束机制,以此制约风险资产的过快扩张,促进银行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而在国内,时至今日仍有少数基层银行存在强烈的“速度情结”,盲目热衷于规模竞赛和无序竞争,这与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是背道而驰的。

衡量银行收益的好坏,单讲收益和成本比是不全面和不科学的,无法同时把收益和风险进行考虑,选择最优方案。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信孚银行的一个风险管理团队提出了RAROC的原理,使风险与收益平衡管理这个长久以来的金科玉律真正成为银行经营中的手中利器。

RAROC的精髓在于,银行追求的目标是过滤掉风险的利润。要在成本中把已看到的损失减掉,在资本中拿出相当数量对那些没有看到但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准备。

依靠科学的FTP原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FTP原理通俗叫内部资金转移价,实际上是追求过滤掉风险利润的表现。如果银行有很多分行,每一个分行都割裂,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存款,然后发放贷款。就像公共汽车一样,有上有下,但是上面总有人,总要找到最低的存款,用其来保证才可以,如果每个分行都这样设想,那对于银行经营无疑是一种浪费。每一个分行面临两类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错配)、单一对手的财务风险(信用风险),能不能有一种办法,解决资金错配引起的市场风险,这也就是FTP的作用所在。

FTP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分离市场风险;计算单一产品的成本。由于分行地点不同,人员配备不同,所以融资的高低也存在不同,FTP给出的是统一的价格,给每一种产品是否盈利提供了一个统一计算的平台;计算组合条线产品的成本;对单位和个人的奖惩有了更科学的基础。

比如,某项业务要根据市场统一的利率曲线来拟合,银行管理水平低一点,加价就高一些,管理水平高一点,加价水平就低一点。用市场公认的利率曲线,来确定全行的资金成本,无疑是最公正、最科学的。它仍然尊崇一个资本制约的原理。作为一家银行整体上只能有一个标准,在标准之上,银行可能更多地消耗资本。在标准之下,银行相对来讲就没有消耗那么多资本。对于消耗资本的分行和没有消耗资本的分行,作为总行来讲,必须一个标准。

构建资本节约、产出高效的发展模式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应从战略导向入手,构建资本节约、产出高效的发展模式,实现低成本的资本补充、高效率的资本利用、股东满意的资本回报。

从资本战略规划高度加强资本管理

从资本筹措角度看,资本补充可以通过市场再融资和内生利润留存两种途径解决。一般而言,市场再融资主要适用于应急性的资本补充,比如支持重大并购等战略事项。在强资本约束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应重点强化内生资本补充机制建设。通过打造银行专业化、综合化、国际化和集约化优势,科学经营风险,提高资本回报率,以银行利润实现自我注资。唯有基于可持续的内生资本补充机制,才是银行可持续发展之本。

从资本运用角度看,主要是强化银行经营风险的核心能力建设。在宏观层面上,重点解决好资本在业务线和分行之间的优化配置,以及在中微观层面上通过资本配置,解决组合(产品、行业、客户群等)、客户和交易层面的风险决策等问题。其核心原则是银行发展战略既要服务银行长期发展目标又应服从中短期现实需要,尤要处理好银行市值的稳定增长和提升当前盈利水平之间的平衡问题。在中微观层面的资本运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组合、客户和债项层面的风险计量,科学确定风险和收益,计算风险收益综合评价的核心指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RAROC);二是基于组合层面风险计量,强化对风险政策的支持,优化组合层面的资本配置,在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同时,将战略和宏观上的资本管理要求落实到组合层面。

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推动银行经营模式转型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国内银行应加速构建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业务发展模式,由规模主导的经营结构向以资本管理为核心、效率为主导的经营结构转变,加强对权重风险资产的分析和研究,合理调整风险资产组合。

利用经济资本回报率衡量各项业务,有进有退,优化存量风险资产结构。对银行来说,转变原有“求规模、要速度、低效扩张”的模式,必须要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走一条资本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以适应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努力实现资本规划的制度化、流程化。同时对已制定的资本规划进行动态监测,科学测算资本需求和供给,以满足业务发展所需。第二,实施风险资产和资本预算,引入风险资产或资本分配机制。通过“资本预算优先”和“效率指标优先”,形成有多少资本,做多大业务,且资本向贡献大的机构或条线倾斜的机制。

优化经济资本增量配置,重点支持低资本消耗的对公、零售和中间业务发展。通过完善内部风险权重体系,以限额控制和回报评价,实现预算管理、资源配置和绩效考评的结合,强化对增量资产的资本约束和存量资产的结构调整。

一要优化业务结构。从长期发展来看,国内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必将因外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内在提高资产效率与资本效率两重因素的制约而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将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扩大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以提高风险溢价的方法提高资产收益率(ROA)水平;其次,增加个人贷款占比,包括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综合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信用卡业务等,既提高ROA又分散信用风险;第三,大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依法合规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表外业务占比,在零售银行业务、国际业务、资金资本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与表外业务相关的业务领域取得长足发展。此外,以低资本消耗为主要特征的住房按揭贷款等因其能有效提高ROE水平而将在银行业务图谱中处于格外重要的地位。

二要优化收益结构。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为核心,整合优化服务产品和营销渠道,做大做强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等业务,积极抢占高成长性的新兴业务,实现利差收入和非利差收入的均衡发展。

三要优化客户结构。要根据客户综合贡献度大小,以不同的成本服务于不同的目标客户,建立差异化的服务模式。从客户结构调整来看,应着重增加高价值客户,特别要扩大对公战略客户、中小企业客户、对私贵宾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的数量和交易规模。

四是通过经济资本管理改善风险定价。通过分析客户信用等级及其在还款期限内的转移概率,计算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计算还款期限内的收益,将RAROC值与银行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进行比较,衡量这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据此调整贷款价格,并确定有关贷款条件。

以风险资本回报率为标准强化精细化管理

为确保资本管理的成功实施,必须建立起依托先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多维度盈利分析、情景模拟、客户的经营、产品的创新与定价、内部管理与决策支持。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管理:

第一,强化精细化管理平台的开发应用。通过整合资金转移定价(FTP)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管理会计系统、风险资产计量等系统,大力推动精细化平台在银行系统的实施应用。完善定价管理机制,明确产品定价的决策和考核制度,优化FTP价格体系,建立以“客户风险资本回报率”为核心评判标准的风险定价模型。

第二,再造业务管理流程。对原有的业务流程重新审视,再造以细节为重点的业务管理流程。首先是业务管理精细化。把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的管理职能按照最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建立能以最快速度满足客户需求的运营机制。其次是客户管理精细化。区分不同的客户群体,设计不同侧重的业务管理流程,强化公司、机构和个人客户的组合营销,实行差别化管理,稳妥退出低效和无效市场。再次是成本收益管理精细化。将成本收益控制管理渗透到经营行为中,使得资产业务有收益,负债业务讲究成本,中间业务能取得回报。

第三,全面实施管理会计。充分依托管理会计精细化管理平台,进行多维度价值衡量,切实提升管理成效:一是通过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贡献分析,支持客户分层管理与优质客户识别,提高营销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二是通过加强产品经济利润分析,制订产品定价策略,提升风险定价水平,变“被动定价”为“主动定价”;三是通过科学精准的责任单元盈利能力分析报告,强化价值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四是通过加强按照条线核算的成本与盈利分析,完善业务部门“效益、质量、规模”的目标责任。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强化量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国内银行要积极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内部评级法计量资本需求和风险资产,通过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来节约资本。在计量技术较为成熟的前提下,完善资产组合管理、风险限额管理、风险定价管理、基于RAROC的绩效考核体系等,将主要应用于机构的偏宏观的资本管理思路向产品、客户等微观领域拓展,提高资本管理参与程度。

同时,要根据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体系,实现风险管理技术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转变。以内部评级系统为核心,准确度量各种风险,使风险限额、经济资本、产品定价、绩效考核等各种管理手段与银行风险更加匹配,相互衔接更加紧密。

(作者系中信银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