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凝结学术晶体的美丽双行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凝结学术晶体的美丽双行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一些中青年教师交流,大家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不少还有自己独创之处,但要总结写下来却往往无处着手。如果教学经验日渐丰富,教师应该注重提炼可让自己珍视的成果,从而丰富更多教学。即使教师教学经验尚贫乏,也总有意外闪光可以捕捉,可激励自己不断探索。晶体美丽不因它本身的色彩,而是因为能够把普通的阳光反射、折射、衍射送入众人眼中。教学经验需要凝结方能闪光,凝结方式有很多,以下的讨论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其中贯穿着的两条不同学术结晶形成的双行线,察看它们既平行又相交的延长路径。

凝结的过程,自然朴素与设计完美之辩证

万事开头难,这不是一句安慰心情的客气话,对谁都一样,作为技术见长的教师尤其明显。为此,我们先讨论两个直达目标的方法。学习一种技术,或者要做一个软件,甚至仅仅是与朋友交流一个话题,总之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自然”与“设计”两个起点,随之而来的就是“自然的流露”和“精心的设计”两种过程。

自然,源于个人日常经验、经历的积累,当与一种切合的场景有共鸣的时候就会有灵光一闪,产生体会,这是先做后想或做中思考的过程。这种思维的形成是平时不苛求结果的涵养累积,自然而然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比如,我对“拍客”有了兴趣,常常拍摄自然、动物的照片,有一天突然想在课上讲讲摄影。当我告诉学生,学生反应也很单纯地热烈响应,但是希望不要讲理论,盼望去实践。于是,我带领学生去校园人文风景旧迹――松林书院去上摄影课,共有两届学生上过这个课程。因为是教学,而不是游玩,所以制定教学主题,进行活动分组,开展成果交流,一个班一个班地边实践边改进,慢慢成熟起来。回头稍加总结,一篇改变教学现场的信息采集教学文章自然流露、鲜活生动。

设计,可以让学术的思维逻辑更清晰,让教学的经验砂粒积成美丽的高塔,逐级攀登一览远近风景,给人前行的视野和动力。设计要遵循的是规范而系统,当然更要突出核心内容。例如,我们要设计“信息安全”有关的教学研究课题,除去教学环节全面、论文论据完备这些要素之外,对教学内容的规划更要全面而科学: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计算机安全以及相关的人身安全等要有正确区分,对它们的关系要有清晰的梳理,而不能混为一谈,这正是设计与自然的最大区分之处――严谨。

自然去雕饰,让平凡课堂更亲和、更灵活;设计需要修饰,对打造课堂更系统、更完美,两者常常各行其道,但总有交点可以融合,让课堂与学术一起靠近更高境界:朴素与美丽辩证统一。

凝结的方式,自然感性与设计理性之平衡

我们在清楚了“自然”和“设计”两种学术成果生成过程能体现“朴素”与“完美”特征之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如何来展开写作思路,即知道了怎么形成,如何去总结这种形成。对应的两种描述方式是:一是把自己的所做、所思直白地写出来,这是一种“感性”的实践体验;二是根据平时的所做、所思与一定理论相结合进行有理有据的结合,并加以论述,这是一种“理性”的研究总结。

自然过程对应感性的描述。简单说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就像聊天交谈一样,只要把你说的记下来,不论什么逻辑,不讲什么方式,只要别跑题太远就可以。可以把多节课遇到的问题、涉及的技术、收获的心得、发生的趣事,都围绕话题写在一起。就如上课一样,既然教无定法,何必一上来就拿一个教法的模式或者理论的框框把自己限制死呢?例如,我有一个“开心课堂第一课”是关于信息特征及信息交流的课堂实录,课后在网上发过很多版本,每一节课都有不太一样的内容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有的班热衷交流,有的班安静无语,适时调整交流的方式,更换交流的内容,这就是自然而感性的教学呈现。在总结时有选择地写下来,挑选更多精彩的细节,让大家感受到现场氛围,如此再进行更多实践改进,课而复课,积累更多生动案例与写作素材。感性地记述,就像口述历史,没有观点倾向,没有理论支持,是教学现场的如实还原。

设计的过程对应理性的研究。设计立意、题材、体裁等一系列的论文要素,需要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经验等实践成果进行梳理,寻找创新点和效益点,考虑要写成理论研究、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育叙事或者教育评论等哪种体裁;根据体裁不同对题材进行一定的加工,如故事突出现场感、理论突出逻辑性;接下来根据整体布局分专项问题论述。侧重理论的文章,基本的布局线索常分三大步:第一,现象(或问题),即课堂的现象、教育的问题或者对事物的疑问,如一种非常流行的教育模式为什么在课堂实践中遇到某些问题、发现了异常现象?第二,针对现象(或问题)进行反思、辨析,提出优化方法或者改进措施,可以是对现有的方式进行改进,也可以总结出自己的方式方法形成一定的解决策略。第三,实践的效果,即最终的问题解决情况如何。理性的写作其实就是明确怎么了、怎么办、怎么样的经典思维逻辑,当然这并非是唯一的思维方式。

感性写作能够多考虑个人体验,是一种个性化、过程性的体验总结,不受理论局限。理性写作需要考虑现有的理论,虽然也可提出自己的理论,在辨析中不必刻意同意一种方式而去打击另一种方式,能够取长补短、客观应用,让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平衡起来。

凝结的形体,自然独特与大众设计之融合

经过努力,文章就像小河把一个个灵感的泉眼缀作一串,流淌出思想和智慧;思想与智慧经过反复实践,学术晶体再不断升华与凝结,养育更多的课程发展,这应是学术写作的美丽使命。在这样的使命中,学术晶体的形体也可以有两种样式,一种是自然而独特的个性化,另一种是为大众设计的广普型。

自然感性的写作,形成独特的学术多棱晶体,它把教育之光散射出七彩绚丽,照耀多种多样、富有自信的教师以自由身形躬耕课堂的陇亩。例如,有的教师把一节课变成“片场”,让学生亲身参与微电影的拍摄,在体验中学习视频编辑技术;有的教师把最新的“地平线报告”分享给学生,让大家对新技术的发展油然而生惊叹,心向往之……自然独特的学术形体可以让你我抛开理论与模式的局限,提高研究的自主和成效。

大众设计的论述,以规范的通用特征凝结学术的平面晶体,把教育的光芒反射到课堂,又反射到课外,也许在不同的介质环境中有一定的折射让实际与效果有所偏差,但不妨碍更大范围地传播光明与温暖。例如,有些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却坚持把技术难点做成了资源式的自学小课件,其做法有微课的要素,也有翻转课堂的特征,但是他们并没有去刻意标榜这些理论,而是用实际行动把理论课堂实践载体化,最终形成了一套可用可见的成果。因此,对这些创作的想法、过程、使用和效果进行总结,就是遵循规划设计的路线让实践得到一个系统的总结。这样比较完整的学术平面晶体的设计形态,大家更容易借鉴,并把教育智慧反射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自然独特让成果更生动、更亲民,而大众化的设计让研究更系统、更严谨,两者加强融合会让学术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

总之,我们在形成自己学术成果的过程、方式和形体时,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自然”与“设计”两条线索不论平行或是相交,都是用实践与理论凝结学术晶体的美丽双行线,把我们的学术成果引向更朴实且完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