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岩壁初体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岩壁初体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河

本名何川,中国民间攀登者代表人物。2003年开始户外运动攀岩,2004年开始尝试器械攀登和开发攀岩线路,开始接触高海拔攀冰和传统攀岩。2005年开始负责管理“白河攀岩基金”(团队获2007年中国户外年度金犀牛奖最佳户外团队提名),至今在北京、郭亮等地共开发一百多条攀岩线路。2012年与裂缝和五香共同完成婆缪西壁转西南山脊路线,获得金犀牛奖最佳攀登成就奖提名。大岩壁一直是何川追求的目标,今年,他们来到了布达拉北壁。

布达拉峰位于四川阿坝州小金县四姑娘山区双桥沟,顶峰海拔5428米,在游览的观光车上能见到布达拉峰高大的西壁和陡峭的北壁。每次去双桥沟,都会在布达拉停留,每次注视北壁,不免一番感概,心中波澜起伏。在双桥沟里多次进行Alpine rock线路的尝试后,Big wall尝试布达拉北壁的想法渐渐浮出水面,2012年计划过一次,因为在婆缪攀登受伤而临时取消。2013年巴基斯坦Trango Tower的攀登计划取消后,布达拉北壁计划终于得以实施。

这次我们本想初尝Big wall的攀登方式,但种种原因最后是以Alpine rock的方式进行的传统攀登。布达拉北壁的攀登时间为五天,考虑到物资运输与天气影响,时间周期为10天。前期的适应攀登目标为女王峰5404米,时间周期七天,北京出发进山及初步适应所需时间三天。

女王峰 落石摧毁意志

海拔5404米的女王蜂,整体为花岗岩角峰,其峰顶是双桥沟、长坪沟、毕棚沟的交汇点,未见登顶记录。双桥沟一侧为西壁,高差约700米,底部400米岩壁的角度小一点,中部有200米的岩壁角度很大,是攀登的难点,这种角度的岩壁在整个双桥沟也不多见,到顶的100米角度不大。接近的路在毛周湾,和野人峰相同。营地在4100米,乱石堆中平整出来的几小块地,水源就在边上,晚上流水的声音会有点吵。营地旁边有一块巨石约100立方米,其碾过的痕迹显示发生在一年之内,住了两晚,夜里总是担心落石,常常误把流水声听作落石声,不过,确有一次听到落石在营地不远处,惊醒起来后睡不踏实,独自把帐篷搬到了离水源和传统营地稍远一点儿的巨石后面,算是求个心理安稳吧。

攀登线路与攀登方式

基于以前的侦查,我们选定了西壁中央直上线路,底部200米在一凸出的脊上,接下来200米在壁上,上部逐渐变缓过渡到200米直壁根部,直壁后一条山脊到顶。难点出现在直壁的部分,经侦查判断大部分有缝,局部可能无保护,连接有难度,考虑到可以采用Aid通过难点,确定走此线路。西壁的宽度约800米,观察发现,左侧直壁高度约100米,似乎存在攀登可能,同样的难题是局部无保护,作为备选线路,在直壁根部可以横移过去。整个西壁有三个落石带,可以看到连续的白色落石印迹,所选线路左边有两条落石带,往右穿过第三落石带到达直壁根部。暴露在落石带的部分比较简单,估计可以快速通过。所以,我们计划第一天早起,当天完成前面的600米,找到平台露营一晚上,第二天沿山脊登顶后下撤回到营地。符合Alpine rock轻装快速的攀登原则。

取暖靠抖

一大早4点起床,前一天装备基本收拾好了,剩下的零碎也收拾了好一阵。出发前还各自拍摄记录了一段,效率偏低,出发时都快6点了,比预计晚了一小时,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多出来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好处就是天亮好走,饭后的消化很充分。

走了两小时到达起步点,在山脊凸起的正面,右侧在背面形成岩壁,位于第三落石带,左侧逐渐过渡到岩壁,与第二落石带交汇,正面的坡度最缓,落石相对少,安全,线路上常常见到落石砸过的痕迹。第一个200米爬得并不轻松,角度不大,但裂缝发育并不好,保护困难,需要大段的Run out,线路有点湿,更是挑战心理极限,保护站的强度令人担忧。这让我心理受到了极大考验,爬得不够快,平均每段花一个小时。第二个200米,爬得很愉快,在面上,较多的裂缝分布,一开始就选了40米的平面宽缝,爬得很过瘾,有5.10的难度;爬完这200米,是比较平坦的地形,从岩壁中部往左一直延伸两百多米,在不到50米高差的范围内,可以放心走动,它把整个西壁分成两个部分,正下方的部分都比较缓,其他的都很陡直。这时下午4点多,一共爬了九段,看着右上方陡直的线路,心中没底。在这里掏了半天才找到保护站,绳长也欠一点,弄得好累。

对攀登的悲观看法在上升。等同伴裂缝上来后,商量后面怎么办,前面的九段已经逼近我们的极限,有40米的Run out,有5.10的宽缝,不好的保护站,爬到这里可谓身心皆累。再看后面200米陡直的线路,不知道比前面完成的部分要难多少,已经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完成它。我们纠结后决定放弃直上的计划,打算到左侧去看一看,如果左侧太难不能爬,那么就放弃,如果能爬就有可能要三天的时间,比原计划多出一天。当计划定下来,心态就稳定了,找到流水的沟槽,对着嘴喝个够,轮流喝水的间隙欣赏着流动变换的气流和云彩,雾气喷射着流过面前的平台冲上高空,旁边的野人峰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喝出一天的水量,差不多用了半个小时,趁机把美景看了个够。

斜向左上的乱石坡采用Running belay,保证有一个保护点在两人之间,绳子被收短到30米,最好过的是大石头,稳定结实,最讨厌砂石坡,一踩三滑。前行了大概200米,保护着上攀了两段,左侧线路的难点就在眼前,已经过了8点,只好在这里歇下。

我选了略带仰角的石头底下,旁边还有凸起的大石头,地方小有点局促,裂缝选了大石头旁边的乱石台,地方宽敞,我俩之间隔着大石头,传递着各种吃喝以及露营的物品。物品其实很简单,裂缝保暖的装备是羽绒脚套、垃圾袋加塑料雨衣,我是羽绒脚套、垃圾袋加急救毯,我们各有一根绳子垫在身下。歇下来就有点不适了,头疼像是高反的症状,很不爽。用碎石压住急救毯的边缘,防止它被风吹得哗哗响,有急救毯包裹躺着过了一阵好日子,可好景不长,晚上大风降温,最终吹烂了急救毯。当晚的状态用“取暖靠抖”来描述再恰当不过了,整夜都在颤抖,一阵又一阵,一波赶着一波,迷糊中却无法入睡,心中简单重复期待着赶快过去这一夜。头疼精神也不太好,偶尔和裂缝说几句,无外乎是说“冷、好冷、太冷……”之类很冷的话。

落石惊魂

凌晨2点左右,巨大的落石声彻底让我们惊醒,第一印象是野人峰又落石了,紧接着判断出落石发生在女王峰,就在我们的身边,声音是那么的近。心里的预警系统马上起效,瞬间缩到石头下面,同时大喊“落石,落石,裂缝,赶快躲起来!”,裂缝也在大叫着什么。面前石头上能看到火星点点,同时石头碎屑溅在身上,担心暴露在外的裂缝以及自己的双腿,精神上准备着面见死神,巨大的落石声音渐渐消失了,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味。赶紧问裂缝还好吗,我俩一切都好,没有大的石块光临。裂缝搬过来和我一起坐在石头底下,继续颤抖着熬过这一夜。

待到天亮,稍作吃喝,观察了上方线路,结合我头疼的状态,以及半夜落石的惊魂未定,我们决定下撤。下撤的大方向确定,具体选择时主要考虑避开落石区,用了10段,顺利的降回到地面,心终于放下了。下山拔营撤回到王幺妹家。攀登的两天里,天气挺好,没有下雨,夜里降温风略有点大。

布达拉 初尝北壁

海拔5428米的布达拉峰,整体为花岗岩角峰,其西壁、北壁和南壁都位于双桥沟一侧。2003年Andrej and TanjaGrmovsek首登布达拉,西壁Dalai lama路线;2005年8月日本登山家山野井泰史solo完成北壁“加油”路线;2005年10月瑞士队三人南侧完成鹰嘴岩I hate camping路线;2012年Dave和古古重复了Dalai lama路线。北壁和南侧攀登都是Big wall采用Capsule方式,西壁两次攀登都是Alpine rock。北壁的营地在4100米,4400米和4700米,当地人叫这里“三股水”,最陡直的部分起步大约在4750米,从4700米营地出发要跨过冰川,冰川宽高均约150米,通常覆盖着一层雪,接近冰川的末端有冰裂缝。北壁的顶部约5350米,岩壁高差约600米。山野井泰史2004年爬过一次,因为落石的原因放弃,2005年solo完成,营地建在公路边3700米,所有的装备运输都由他及三位助手完成,没请当地背工,花一周时间在线路上固定了300米的绳索。完攀时花了七天上攀,两天下降。当时他的双手已经少了五个手指,没有了右脚所有的脚趾,那是2002年在格仲康峰攀登遭遇雪崩事故后失去的。

攀登线路与攀登方式

基于以前的侦查,我们选定了北壁中央直上线路,整个路线都很陡直,打算采用适合于Big wall的方式,住吊帐,吊拉包,可以缓慢的稳步推进,预计着每天能上升200米。四人队伍两个吊帐,准备四天的补给,吊包的重量超过70公斤。

在8月8日到达4700米位置,实际情况超出了预期,要复杂得多。因为冰川的复杂地形以及准备不够充分,把大量装备物质运到岩壁根部难度太大,放弃了Big wall的方式,准备采用Alpine rock方式爬一条夹角裂缝,夹角裂缝一直连续到顶,中部两百多米略带仰角,看起来难度很大,对采用这种方式爬这样难的线路完全没信心,刚经过女王峰的失败尝试,对自己信心不足。经过孙斌和裂缝的正能量影响,我也渐渐接受尝试这条路线的想法。

整个冰川路线和岩壁下部约100米暴露在落石区,因为仰角的存在,后面大部分都没有落石的风险。5000米高处线路左侧疑似有大的平台,但暴露在落石风险中。计划当天早起爬到平台或更高处,晚上露营在平台,第二天冲顶,到关门时间下撤。

冰雪水的考验

8月11日,早上4点起床,裂缝准备拍摄,我和孙斌做饭、撤营;出发时大雾,走错路到了野人峰脚下,赶紧折回到4700米处,差不多7点,收拾装备8点再次出发。顺利跨过冰川,换上攀岩鞋,第一段看似简单,保护很好,实际上技术难度5.10,爬起来一点都不轻松。接下来Aid翻过一小段就是接近夹角缝的缓坡,轻松到达夹角缝的起点。保护站有很舒服的平台,孙斌甚至可以解了保护在保护站活动。前两段的顺利让我不禁飘飘然,甚至觉得可以连夜爬到顶。第三段就是夹角缝,有些局部不够连续,也有被落石打击过的痕迹。爬了约30米,天气持续变差,开始下冰雹,被迫停在线路上等待冰雹停下来,开始的半个小时还信心满满,觉得这是考验服装防水性的好机会,后来冰雹越下越大,温度升高后融化,冰雹、雪和水混在一起顺着岩壁哗哗流,把BD的C4-4号机械塞淹没,有点担心它是否足够坚固。冰雹和雨雪交替着持续了两个小时,也未见天气好转的迹象,装备、绳子都湿了,关键是岩壁很湿,缝里全是水,无奈选择了下撤,等天气好了再战。

当天撤到了王幺妹家,第二天天气大好,上到4700米营地,8月13日再次出发,前面依旧很顺利,第三段顺利完成,见到前人留下的绳子和Bolt,猜测这就是“加油”路线。第四段要翻出一个屋檐,屋檐下的岩壁结了冰,给人相当大的震撼;见到路线上前人留下的两颗Bolt和不远处的保护站Anchor,心中略感安慰,从第三段起,攀爬就以Aid为主,Free为辅,除了线路技术难度大,线路上的冰雪也是很大的障碍。出屋檐这段采用先爬到高处,再摆荡横移通过,跟攀的裂缝爬到高处,退回爬到低处再横移。第五段,第六段差不多每段都要花两个小时,Aid爬到保护站(都有Bolt Anchor),孙斌和裂缝再爬上升器。除了攀爬本身消耗体力,恐惧压力带来额外的消耗。

难点 难点

第七段开始,天色已不早,计划爬完这段就找地方露营,一开始就是难点,一块松动的大石头悬在保护站的正上方,保护不太好放置,站到最高,用Nuts key掏出一个放保护的地方,这时悬着的石头在右手胳膊肘到腰部位置,身体不太稳定,害怕碰掉石头,那会带给给保护站灭顶之灾。紧张中屏气坚持到放好保护,继续紧张着,害怕保护失效,小心翼翼再站高放了可靠的BD 3#机械塞,才算是通过了这个难点,松了一口气。很快又面临新的难点,宽缝,不能放保护就没法Aid,缝里都是冰,Free通过没信心,好纠结。观察好半天,决定到左侧Face上试一下,看起来有一条很细的裂缝可以保护,小心横移过去,真的是很小心,如果冲坠,就可能会撞到刚才那块大石头,别提有多紧张。横移过去,细缝又细又浅,对放好的小机械塞没有足够的信心,凸轮都在缝的边缘,放了三个以后心里好受一点,在更高处放了两个.5号大小的机械塞,均衡受力,用它保护我摆荡回刚才的裂缝。高处不够高,低处不够低,摆荡的角度很大,摆荡了三次,放上了机械塞,回到了夹角缝,爬到高处回来把左边的保护都收了。

第七段比较折腾,爬完用了三个小时,差不多9点,天已黑尽,我也累得个七七八八。斜下方八米处有些斜台,上面有些积雪,看起来刨掉积雪可以凑活一晚上,孙斌第一个到此处,挖积雪。我和裂缝随后跟上,气温低,积雪很硬,用Nuts key挖起来很吃力,很慢。坚持挖出屁股宽的雪台,收拾安置好转移到保护点上的装备,吃完饭就快1点了。坐在雪台上看星星,过七夕,浪漫的让人睡不着。有羽绒睡袋,不觉着冷,但是狭窄空间,坐姿不适,也无法入睡。没挨冻,算是岩壁上露营过得不错的一夜,但并没休息好。

第二天起来吃了点东西,孙斌领攀,约15米遇到难点无法通过。想到昨天最后一段花了三小时,远比A3+简单,A3+的线路标称难度是一个天花板。我们简单商议后决定下撤,到达平台处的基本目标实现。整个岩壁线路爬了五分之二。当天下撤,整个夏天的攀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