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程式”谈山水画的笔墨形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程式”谈山水画的笔墨形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山水在艺术上的自觉,使山水画呈现出的物态精神更超脱世俗之上。山水画“程式”语言日臻完善丰富并拓展了山水画语言体系,这个“程式”也影射出山水画笔墨形式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精神;程式化;笔墨形式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36-01

山水画产生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中,起初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随着魏晋玄学之风盛行,“人”的个性独立精神进一步的觉醒和发扬,而山水本身的自省精神使人要求超越人间世俗而归向自然,赋予山水画以人格精神。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推进就是山水画描摹物态的“程式化”和抽象美笔墨形式的形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山水画也由“成教化,助人伦”的“宣教”功能逐渐向“神飞扬”“思浩荡”的“赏悦”和“精神愉悦”的功能转变。

山水画产生之初,技法和认识水平都不成熟,对自然山川的表现还只是古拙的单线勾勒。隋朝展子虔《游春图》中笔法已开始出现各种不同形态丰富多彩的形式,发展到唐代,笔法形式则更为写实、严谨,水墨山水也开始出现,“水晕墨章”的渲染是画家追溯自然本质的产物。上述这些发展都可谓是山水画笔墨语言的萌芽,从中可见技法形式逐步进化的历史阶梯关系。盛唐至晚唐独立的山水画题材确立,当山水画独立成科之后,就承担起了直接表述某种情感和思想的责任(精神性和人文性),比如借景抒情。笔墨形式也从原始抽象图示逐步走向完整成熟。

五代至宋初“三家山水”(李成、范宽、郭熙)笔下创造出了一种有笔有墨的“皴法”。“皴法”的出现是将前人笔法形态规范化的结果,也是一种技法形式的创新,这种把单线勾勒的画法变为一种复线条皴擦景物的画法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范宽的雨点皴峻拔有力,多表现关陕一带的高山大川;董源的披麻皴圆浑秀润,多写江南的低山矮丘。虽然所产生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有的“雄健”有的“平淡”,但都是画家为了更写实的描绘自然原貌而采用的表现方法,本质是画家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来观察生活,并且融入了自己的喜好和个性,在自然风景中“人”的独立性便愈发清晰了。自“皴法”出现,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程式化”便开始了它数百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贯穿着笔墨形式由具像到抽象的演变。

五代山水画的写实特性(具象)刚刚萌芽,再发展到宋代,山水画写实技巧和笔墨形式登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台阶。“皴法”的使用中,原来表现物体外轮廓的线条淡化了,而重点转移到表现景物质感和固有面貌上。再现自然景物的“程式化”笔墨也逐渐形成但还未成熟。物极必反,当这种单纯描摹自然的“写实”技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画家必会有推陈出新者,即“写意”形式出现,如:两宋间萌芽的的文人画便为一种清谈风气。苏轼曾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理论,米芾父子更是对自然景物大胆的进行艺术提炼和审美创造,创作出“墨戏 ”山水,这些都预示着山水画的美学性质和笔墨形式将在下一世纪发生质变。

元代山水画发展承袭了前代人的“皴法”并有所创新,如倪云林所创的“折带皴”就是由董巨的“披麻”演变而来,这种历史继承关系也推动了笔墨语言的程式化,当然这时候的程式亦保留着较多自然物态的原貌,更多的是一种程式化的形态结构。此时山水画的写实性质中虽可见写意成分,但也是不完全的,仍处于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的过渡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笔墨的“抽象美”因素已开始凌越于所描摹的自然山水之上,所描摹的自然山水已渐成画家“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工具,山水画本身包涵的意境、画家“人品”等因素日渐增多,当然由于写实性因素的存在,山水画所含的抽象意境美还是不完整的。

从对自然地单纯描摹到重塑自然,即山水画的笔墨形式由写实发展到写意最终完成在明清之际,这是山水画美学性质演变中一次质的飞跃,是绘画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明董其昌曾说:“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有无笔墨者。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显然这时笔墨已成独立于所描摹自然物态之外的一种抽象美的艺术形式,变为一种脱离物象描摹物态的“程式”,这种“程式”语言经过百年发展虽如出一辙、陈陈相因,但画者却利用它作为一个框架,赋予其笔墨的抽象美,或深厚沉郁或荒寒萧散或恬静安然,画本身的意境美也已成熟。

描摹自然物态“程式化”进程是伴随着山水画的笔墨形式由单纯表现(描摹)―写实―意境美(写意)这三个阶段变迁完成的。抽象美的笔墨形式赋予山水画高逸的品格,“程式”则为一种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融合情景交融、虚实统一制作出艺术化境。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林德.境外象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