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乐育人 润物无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乐育人 润物无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早在几千年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着重强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思想教育渗透;《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性原则被列为音乐教材选编的基本原则,足见“德育渗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渗透

如何进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魏书生老师说:“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互相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会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我尽量在我的每句话和每个动作中传达我对学生的爱。由于没有压力,学生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他们和我一起被音乐感动,被音乐牵动,被音乐震撼;他们的情感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阳光。为了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熏陶,得到人生的启迪,我总是选择让人感动的音乐和设计让人感动的音乐活动,以此来教导学生,他们会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发现世界的美好,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以此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在歌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歌曲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教育性,我在教学时抓住音乐本身的特性,让学生在放声歌唱的时候将德育刻入灵魂。如,在四年级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这首歌曲学生都会唱,可由于唱得太多反而唱得很油,没有情感。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经验中会遇到哪些奏国歌的场景(周一升旗、奥

运颁奖等),并辅之以课间,学生回答积极;接着从歌曲的前奏和结尾处的三个主音“do mi sol”分析号角因素对歌曲的作用(给歌曲带来奋进感和动力感);紧接着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国歌的力度是怎样的?”学生演唱后说是很强的。我问:“为什么需要这么强呢?”学生看抗日战争时的图片,了解时代背景,我语气沉痛地告诉学生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仅一个南京大屠杀就残害了30万中国人。学生震惊了。这时学生全体起立,唱响国歌,他们的表情沉重肃穆,他们的歌声震撼心灵!我想,他们的心里将永远唱响国歌。

二、在音乐欣赏中的德育渗透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板块,或美妙、或激荡、或哀伤的乐曲歌曲总能打动学生的心,在聆听的过程中,我适当地引导,播下德育的种子。如,五年级革命歌曲《红梅赞》的教学中,为了让远离那个时代的学生为歌曲所吸引、被歌中英雄人物的情感深深感染,我精心设计如下教学环节:首先一段录像与音乐结合、配上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诵一下将学生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紧接着我激情地演唱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红梅赞》明朗、刚健又不失婉转的旋律之美。听了江姐的故事,学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之后师生共同朗读歌词、讲江姐与梅花的共性,让学生动情地说出他们最有感悟的乐句。在聆听中,我提的每个问题和要求都力求贴近情景主体且不脱离音乐要素,达到有“情”体验音乐,使学生真正走入歌中英雄人物的世界。

三、在律动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律动是学生活动的重要方式。我认为,适当的律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肢体协调能力,还能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完善。如,二年级《愉快的劳动》教学中,我设计了“我能干”的环节,请学生跟着节奏做自己会的劳动的样子(拖地、洗衣、扫地、擦桌子、洗碗等),如果他做得有劲又有节奏感,其他同学就和着节奏拍手表扬他。在他人的鼓励下,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及受到肯定后的喜悦。聆听《劳动歌》时我请学生跟着音乐模拟音乐角色做动作(挖宝石、鉴定宝石、运宝石),让他们知道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在模拟表演时提示学生和同伴相互配合,让他们感受团结协作的重要。学生喜爱律动这种活泼有趣的活动,在动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洗礼。

四、在其他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音乐活动,教学过程中的其他活动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师生问好时,我们轻轻起立互相鞠躬,告诉学生从小做有礼貌、文明的人;如《不再麻烦好妈妈》歌词编创时,我问:“除了帮助妈妈,我们还能帮谁做什么事情呢?”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我们可以帮奶奶捶背、倒茶。”有的说:“我们可以帮爷爷种花。”还有的说:“我们可以帮老师擦黑板,收作业,关电扇。”我请他们回家将自编的歌词唱给家人听。后来,他们告诉我,家里人夸他们知道心疼人了。看着学生的笑脸,我由衷地高兴:他们懂得孝敬老人、尊敬师长了。

我想,德育渗透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慢慢渗透,不能灌输和说教,因为人的情感不可能通过服从命令而产生,它必须经过亲身经历,自己感受直至深刻地体验才能发展。所以音乐教育中理想的德育渗透须坚持“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以音乐育人”,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灌溉学生的心灵,使之幸福地成长,并成为“真正的人”!

(作者单位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