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汇率制度弹性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汇率制度弹性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003-6636(2012)02-0025-07;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

我国汇率制度弹性货币政策独立性

――基于1994年1月―2011年9月数据的实证研究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简介:苏华山(1981-),男,江苏徐州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劳动经济学。

苏华山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摘要:使用月度数据实证分析1994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探讨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可发现:以短期存款利率代表官方利率,以同业拆借利率代表市场利率,分析两种国内利率对于世界利率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官方利率独立性较强,而市场利率独立性很弱。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两种利率独立性大幅提高;鉴于两种国内利率都有缺陷,对货币供给量对国外利率的敏感性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具有中等的独立性,汇率制度改革后货币独立性显著提高;通过分析货币与外汇储备的关系,可发现冲销操作仍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汇率制度;改革;货币政策独立性;利率

Flexibility of China’s Exchange Rate Regime and Independence of Monetary Policy

-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1994―2011 Monthly Data

SU Huashan

(Peking Univeristy, Be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China’s monetary independence with monthly data since 1994, and discusses the impacts of the 2005 exchange rate regime reform on the 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 China’s official and market interest rates are represented respectively by shortterm deposit interest rate and interbank offered rate. According to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wo domestic interest rates to the world’s interest rate, official interest rate is independent while market interest rate is not. After the exchange rate regime reform, both interest rates are more independent than ever. Since both are imperfe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sensitivity of monetary supply to foreign interest rate. The result shows that monetary policy is moderately independent, while much more independent after the 2005 exchange rate regime reform.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currency and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it is found that the sterilization operation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Exchange rate regime; reform; 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 interest rate

一、引言

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官方宣布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规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每日波幅为±03%,允许汇率浮动的区间很窄。如图1所示,事实上,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实际波幅远小于±03%,尤其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完全钉住单一美元,波动接近于0。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与改革之前相比,官方公布的每日汇率波幅仍为03%,然而,根据每日汇率波动数据,波幅明显增大,时常能够达到03%的区间上下限。2007年5月央行将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为±05%,汇率波动也时常达到05%的上下限,自2005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3%。因此,尽管改革前后,官方宣布的汇率制度并无太大变化,然而,如果根据事实的(de facto)判断标准,可以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有所提高,但仍与美元保持非常紧密的联系。

来源:根据IMF的国际金融统计数据绘制

图11994年1月―2011年10月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根据“不可能三角”理论,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能共存,最多只能实现其中两者的组合。近年来,我国对资本管制逐渐放松,跨国资本流动增加,根据“不可能三角理论”,在我国的汇率制度下,理论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很大限制。此外,汇率制度改革之后,汇率浮动区间增大,理论上货币政策独立性应有所改善。然而,这只是一种大体的判断,由“不可能三角”理论并不能精确地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强弱,理由如下:1“不可能三角”理论阐述三种极端状态不能共存,但对于各种中间状态,无法准确判断。我国资本处于部分管制状态,既非完全流动,也非完全管制;汇率制度既不是货币局式的硬固定,也不是完全浮动,汇率制度改革前后,尽管弹性有所变动,但都属于中间汇率制度。根据Frankel(1999)提出的“半独立、半稳定”的可能性,我国货币政策应该处于部分独立的状态,但独立性如何,无法精确判断。2“不可能三角”理论源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该模型的结论最适用于小国。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总产出、国际贸易、外汇储备规模都很庞大。虽然我国货币不是可兑换货币,但是,并不能将我国当做典型的小国来分析。因此,“不可能三角”可能对我国并不完全适用。汇率改革之后,我国汇率弹性增加,但弹性仍然有限,对货币政策独立性有无改善,或者有多大改善,也无法直观判断。

需要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才能更准确地得出上述问题的结论。本文使用1994年―2011年的月度数据,从利率的独立性和货币供给量的独立性两个方面,考察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程度,并进一步分析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是否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二、文献综述

根据传统的观点,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采取固定汇率制,则本国利率必须追随世界利率,以保持汇率稳定,所以本国利率对世界利率是高度敏感的。在浮动汇率制下,则可以通过调节国内利率,调控国内的需求和就业。所以,汇率制度弹性越小,则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越差。然而,也有一些研究提出,对于新兴市场而言,由于政府缺乏公信力、通货膨胀的高度传递、货币替代、外币债务等问题,因此,这些国家普遍存在“浮动恐惧症”(Hausmann et al 2001; Calvo 和Reinhart, 2002)。无论这些国家的政府宣称采取怎样的汇率制度,都无法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Shambaugh (2004)进一步提出了资本开放与货币独立的两难困境,对于新兴市场而言,只有在封闭的情况下,才能独立实行货币政策。然而,因为这些国家已经实现了资本自由化,所以,很难实现独立的货币政策。即使它们采取浮动汇率制度,也无法有效抵抗国外的冲击。在浮动汇率下,由于存在风险溢价,且风险溢价受到国际利率的影响,与固定汇率制相比,国内利率对国际利率更加敏感(Frankel et al 2002)。

在实证研究方面,一部分文献的结果与三元悖论不一致。例如,Frankel (1999)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的汇率制度和货币独立性,结果是,采取钉住汇率制的国家,与中间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国家相比,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没有表现得更差。Hausmann(1999)的研究结果显示,在1997―1999年间,采取钉住汇率制的阿根廷,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反而高于采取浮动汇率制的墨西哥。然而,另外一部分文献却又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三元悖论。例如,Frankel(2002)使用PSS方法研究了90年代20个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探讨对国外利率冲击的反应的调整速度是否一致,结果表明在长期内,无论采取怎样的汇率制度,对国外利率的反应都是完全的。但是,在短期内,采取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对国外利率的反应较慢,表明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强。Shambaugh (2004)在考虑资本管制和其他控制变量的基础上,采取协整的方法,证实采取钉住汇率的国家,货币政策独立性更差。Borensztein et al (2001) 表明在实行固定汇率制的香港,其利率对美国利率的敏感性远大于实行浮动汇率制的新加坡。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并无稳健一致的结论。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却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具有一些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征,对于这些国家而言,照搬“三元悖论”等传统观点,结论可能存在严重偏差。就中国而言,是不是也存在上述新兴市场的两难困境?在缺乏弹性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如何?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后,是否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目前,国外对于我国这些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接下来对国内有关研究的情况进行概括。

龚刚和高坚(2007)构造了一个针对中国的特别的模型,试图从理论上阐明,未来资本完全开放之后,通过人为的限制措施,使金融资产之间不可相互替代,这样既可以维持固定汇率制、又能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然而,即使这个结论能够成立,这些人为的限制措施是否可行也值得怀疑,因为这将降低金融市场交易的效率,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可能是巨大的。邓永亮和李薇(2010)使用1996年―2008年季度数据,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渠道起作用,增大汇率波动弹性,能够减少货币供应量,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然而,此文使用的是实际有效汇率而非名义汇率,因此,所论述的汇率弹性不是标准意义上汇率制度的弹性,也没有探讨汇率制度的变化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孙华妤(2007)研究了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我国采取钉住汇率制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他文献则主要使用“三元悖论”进行一些定性分析和统计分析。

三、理论分析

(一)利率独立性理论模型

目前,国外分析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多都是根据利率平价条件,分析国内利率对国外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以判断货币独立性的强弱。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更多地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所以较少采用货币供给量指标,是因为货币供给量具有多个层次,难以确定哪个层次能够更好地代表货币政策。而且,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统计难度提升,准确度下降。所以,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利率的升降更能准确的代表其货币政策的走势。利率平价条件如(1)式所示,其中it表示国内利率,i*t表示国际利率,Et(et+1-et)表示预期名义汇率变动,δt表示国家风险升水。在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下,预期汇率变化为0。如果风险升水恒定不变,则国内利率与国际利率的变化完全一致。

it=i*t+Et(et+1-et)+δt(1)

根据上述原理,为了检验国内利率对国际利率的敏感性,可以构造如下计量方程式:

it=α+βi*t+εt(2)

根据(2)估计出的参数β越大,则说明国内利率对国际利率的变化越敏感,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越差。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如果国内外资产的风险状况相同,那么资本的跨国套利行为将使国内外利率变化完全相等,即β=1。在浮动汇率制下,国外利率变化时,由于名义汇率可以立即变动,吸收了部分或全部的冲击,所以理论上β较小,甚至接近于0。

然而,(2)式仅考虑了国内利率对于国外利率冲击的反应,没有考虑利率对于国内经济的反应。对于资本管制的情形,由于货币政策未完全失去独立性,因此,央行仍然会根据国内的产出、失业和通货膨胀等情况的变化,调整货币政策。鉴于此,在(2)式的基础上,用产出缺口代表国内的经济状况,将其也列为解释变量,可得(3)式。其中,yt表示实际产出,y*表示潜在产出,yt-y*表示产出缺口。

it=α+β i*t+φ (yt-y*)+εt(3)

根据奥肯定律,产出缺口和失业率同向变动,因此,也可以用失业率代替产出缺口。此外,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反向变动,所以,又可以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产出缺口,模型变为(4)式,πt表示通货膨胀率。由于我国产出的月度数据难以获取,失业率的数据质量不高。而通货膨胀率的月度数据完整,质量较高,因此,用(4)式作实证研究可行性更强。当然,由于所用利率为名义利率,所以,通胀率还通过费雪效应影响利率。总之,通胀率能够较好的起到控制变量的作用。

it=α+β i*t+φ πt+εt (4)

(二)我国利率对货币政策的偏离

尽管在国外的研究中,利率变动能够很好地代表货币政策的走势,可以用利率的独立性代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是,由于我国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变动能否代表货币政策,还需仔细斟酌。我国官方基准利率由央行制定并下达执行,经常滞后于货币政策走势,可能偏离货币的真实供求关系,甚至出现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同向变化的情况,可以称为利率与货币政策的偏离。利用非市场化的利率研究货币政策独立性,结果是不准确的。例如,当国际利率上升时,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央行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或者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减少了货币供给,但是,却保持官方利率不变,这种情况在中国经常出现。由于货币供给减少,市场利率上升。除了银行存贷款之外,其他金融工具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如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民间借贷市场等。一部分资金从银行流出到上述国内金融市场,另一部分资金流到国外,但规模可能有限。

如图2所示,在国外利率冲击下,官方利率不变,或变化滞后,但是,货币供给量变化以及国内市场利率的变化,仍可以维持汇率稳定。

图2国外利率冲击下的一种干预的情形基于上述分析,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利率(以下简称市场利率)更能反映央行货币政策的动向。分析这些市场化的利率对国外利率的敏感程度,能够更准确地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状况。在下文的实证研究中,将分别研究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的独立性,通过对比,验证上述假说。

(三)货币供给量独立性理论模型

现阶段我国仍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市场化较低的利率相比,货币供给量能够更好的代表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势。所以,可以用货币供给量的自然对数mt代替(4)式中的国内利率,得出(5)式:

mt=α+β i*t+φ πt+εt (5)

用货币供给量对国外利率的敏感程度进一步检验我国汇率制度的总体独立性,并分析汇率制度改革对货币独立性产生的影响。至于通胀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问题,则可使用工具变量法解决。

四、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描述

本文采用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月度数据具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与年度或季度数据相比,数据频率较高,样本容量较大,能够提高计量分析的质量。另一方面,和日数据相比,能够排除短期噪音的干扰。其中,国内利率、货币供给量、外汇储备数据来自于北京大学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其他的数据来自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IFS数据库。以3月期活期存款利率i1和7日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i2代表国内的利率水平,以美国短期国债利率i*代表世界利率,以月CPI同比增长率代表通货膨胀率π。银行间7日同业拆借利率的样本区间为1996年1月至2011年9月。其余变量的样本区间均为1994年1月―2011年9月。

(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和统计检验的失效,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估计之前,需要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i1和i2分别表示中国3个月期存款利率和银行间7天拆借利率,i*表示美国短期国债利率,π是以CPI同比增长率表示的通货膨胀率,m表示狭义货币供给量M1的自然对数, res表示外汇储备的自然对数。下面使用ADF和KPSS两种方法检验各变量是否平稳,如两种检验结果至少有一种是平稳的,则将该变量作为平稳变量处理。如果两种检验结果都不平稳,则认定该变量不平稳,进一步对其差分进行检验,以确认其是否为1阶单整序列。根据Schwert的建议,最大滞后阶数pmax=12(T/100)1/4,本研究中样本容量T为213,因此最大滞后14阶。然后,根据AIC、SBIC和HQIC等信息准则,在1~14阶之中综合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除外汇储备res为1阶单整之外,其余变量均为平稳序列。

表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检验形式(c, t, p)ADF单位根检验KPSS平稳性检验是否平稳i1(c, 0, 4)拒绝单位根假设*拒绝平稳性假设***平稳#Δi1(0, 0, 3)拒绝单位根假设***不拒绝平稳性假设平稳i2(c, 0, 8)拒绝单位根假设*拒绝平稳性假设***平稳#Δi2(0, 0, 6)拒绝单位根假设**不拒绝平稳性假设平稳i*(c, t, 8)拒绝单位根假设**不拒绝平稳性假设平稳Δi*(0, 0, 3)拒绝单位根假设***不拒绝平稳性假设平稳π(c, 0, 13)拒绝单位根假设***不拒绝平稳性假设平稳m(c, t, 12)拒绝单位根假设**不拒绝平稳性假设平稳Δm(c, 0, 14)拒绝单位根假设**不拒绝平稳性假设平稳res(c, t, 3)不拒绝单位根假设拒绝平稳性假设***不平稳Δres(c, 0, 3)拒绝单位根假设***不拒绝平稳性假设平稳说明:前缀Δ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检验形式(c, t, p)中的三项分别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表示在1%水平拒绝原假设,**表示在5%水平拒绝原假设,*表示在10%水平拒绝原假设。如最后一列标上#,表示只有一种检验认定该变量平稳。

(三)国内利率对国外利率的敏感性

1GMM估计

对上文中的(4)式进行估计,以分析我国的利率究竟对国外利率更敏感,还是对国内经济变动更敏感。因为模型中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所以,可以直接对其进行GMM估计。美国利率i*和通胀率π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2,所以,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模型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内生性问题。从理论上讲,因为中国和美国存在紧密的经济贸易联系,那么,一些遗漏变量可能导致国外利率i*t可能与扰动项相关。如果存在内生性问题,则估计的结果是不一致的。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选择美国广义货币供给量USM2,及其1-4阶滞后项作为美国利率的工具变量。因为美国货币供给直接影响美国利率,与美国利率相关性很高,但是,不会直接影响中国利率。

美国利率i*与USM2及其1-4阶滞后项的相关系数都为 -077,相关性很高。同时,使用Durbin-Wu-Hausman检验,在1%水平拒绝原假设,表明i*确实存在内生性问题。接下来,使用GMM方法进行估计,当存在异方差时,GMM方法更为有效。以i1作为因变量时,对总样本估计之后,进行过度识别检验,Hansen J统计量的p值为068,以i2作因变量时,Hansen J统计量的p值为1,不拒绝所有工具变量均为外生变量的假设。综上所述,工具变量的选取是恰当的。

此后,用同样的方法,再估计汇率制度改革前后的两个子样本,比较汇率弹性增加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否增强。根据图1,谨慎起见,将改革前子样本的区间定为1997年1月―2005年7月,改革后子样本的区间为2005年8月―2011年9月。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利率独立性的GMM估计的结果

解释变量总样本改革前改革后i1估计值i2估计值i1估计值i2估计值i1估计值i2估计值常数项098***-162***092***-256***162***168***i*032***145***035***173***-002-005π018***006***007***067***019***029***说明:***表示在1%水平显著,**表示在5%水平显著,*表示在10%水平显著。

上述6个估计的F检验表明,方程总体上都是显著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77、025、023、013、073和072。t检验表明,汇率制度改革,国外利率的系数不显著,且估计出数值接近于0,Wald检验不能拒绝系数β=0的原假设。其余所有参数在1%水平下均显著。

2估计结果分析

首先,从总样本的估计结果来看,使用官方利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估计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官方利率i1作因变量时,i*的系数为032,数值远小于1,表明总体而言我国官方利率的独立性较强,同时,对π的系数为018,这表明官方利率对国内经济波动做出积极的反应。然而,以同业拆借利率i2作因变量时,i*的系数高达145,同时,π的系数仅为006,几乎接近于0,表明市场化的利率对世界利率的变动极为敏感,但对国内经济波动不敏感,该利率的独立性很弱。这初步验证了第二部分的假说,官方利率市场化程度低,滞后于真实货币政策,甚至于货币政策走势相反。官方利率独立性强,并不能充分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强。如果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同业拆借利率代表货币政策的真实走势,那么,可以说,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很差,唯美国利率马首是瞻,几乎不能用于调控国内经济。

其次,根据汇率制度改革前的子样本的估计结果,两种国内利率对世界利率的敏感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独立性较强,后者对世界利率极为敏感。i*的系数都大于总样本,这表明,在完全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差。此外,官方利率对国内经济敏感程度很弱,表明改革前官方利率尽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利率工具并未很好的用于调节国内经济波动。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对国内经济波动较为敏感,表明货币政策仍能够用于调控国内经济。两种利率之间的差异,潜在的反映了官方利率与货币政策走势的偏离。

再次,根据汇率制度改革前的子样本的估计结果,在以i1和i2作因变量的估计中,i*的系数很小,统计上不显著,且不能拒绝等于0的假设。这表明,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的两种利率独立性大幅提升,几乎完全独立于世界利率。同时,两种国内利率对国内经济波动的敏感度差异缩小了,表明官方利率与货币政策走势背离的情况得到了改善。总而言之,改革前后的子样本估计结果表明,汇率制度弹性的增强显著地提升了我国利率的独立性。

(四)货币供给量对国外利率的敏感性

为了克服利率市场化不足的缺陷,接下来,直接使用狭义货币供给量的自然对数作为因变量,使用上文(5)式的模型进行估计,解释变量和上文中的利率独立性分析中相同。在原有工具变量的基础上,由于货币供给量与通胀率之间存在反向因果关系,所以,通胀率可能与误差项相关。将通胀率的1-5阶滞后项也作为工具,根据经济理论,货币供给不会影响过去的通胀率,同时,通胀率与其各阶滞后项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95以上,所以,可以用通胀率滞后项作工具变量。总样本的过度识别检验p值为091,表明工具变量与误差项不相关。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m独立性的GMM估计的结果

解释变量总样本改革前改革后估计值标准误估计值标准误估计值标准误常数项1271***0091167***0061230***003i*-049***002-023***002-017***001π-001*000001001002***001说明:***表示在1%水平显著,**表示在5%水平显著,*表示在10%水平显著。

从总样本来看,各参数统计上均显著,国外利率和通胀率的参数为负,符合理论预期,即国外利率上升时,表示货币紧缩,国内也随之减少货币供给量。通胀率上升,经济过热,也应该紧缩货币。然而,从参数的大小来看,平均而言,世界利率每提升1%,我国狭义货币供给量紧缩049%,根据费雪方程式和货币数量方程,假设实际利率、总产出和货币流动速度不变,如果利率完全市场化,则等价于国内利率提高049%,货币独立性低于上文使用官方利率的估计结果,但高于使用银行间拆借利率的估计结果。但是,货币供给量对于国内经济波动的反应敏感度偏低。

然后,比较汇率制度改革前后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货币供给量对国外利率的敏感程度有所下降,表明货币独立性提升,但是,提升的幅度相对较小。改革后,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调节作用轻微提升。

(五)外汇储备、冲销操作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尽管货币供给量能够较好的代表我国货币政策走势,但是,使用货币政策对国外利率的反应,由于两者单位不一样,因此,得出的系数无法直接判断独立性大小。使用费雪方程式和数量方程式进行转换,需要借助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可能失去一定的准确度。接下来,进一步探讨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关系,从冲销操作效果的角度探讨货币政策独立性,作为对上文的结论的补充。从理论上将,外汇储备的变动是官方外汇市场干预的结果,外汇储备变动越多,外汇干预导致的货币供给波动越大,而这种货币变动与国内宏观经济状况无关,所以,这表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越差。然而,货币当局一般会对外汇储备变动引起的货币波动进行反方向的冲销操作,使得货币变动与外汇储备变动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如果货币变动对外汇储备变动不敏感,则意味着冲销操作效果很好。反之,则效果不好。

接下来,构造计量方程对此进行估计,如(6)式所示。其中,res为外汇储备自然对数。在此模型中,以通胀率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拒绝了工具变量外生的假设,所以不能采用。改用因变量的1-5阶滞后项作为通胀率的工具变量,通胀率与工具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4,Durbin-Wu-Hausman在1%水平下拒绝了CPI外生的假设,表明通胀率与扰动项相关。过度识别检验的p值为03,表明工具变量与误差项不相关,可以采纳。使用GMM方法估计总样本和改革前后的子样本,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mt=α+β rest+φ πt+εt (6)

表4货币供给与外汇储备对数模型的GMM估计

解释变量总样本改革前改革后估计值标准误估计值标准误估计值标准误常数项707***018357***094485***019res052***002097***013075***002π-006***001-017***005-002**001说明:***表示在1%水平显著,**表示在5%水平显著,*表示在10%水平显著。

为了分析是否存在弱工具问题,将估计结果与有限信息极大似然估计法(LIML)的结果比较,参数估计结果相差极小。因LIML方法对弱工具变量仍然稳健,可认为不存在明显的弱工具变量问题。此外,由于模型中外汇储备res不平稳,其他变量均平稳,对估计结果的残差进行ADF检验,在1%水平拒绝单位根假设,表明残差为水平平稳序列,不存在明显的伪回归问题。

从总样本来看,狭义货币供给对外汇储备的弹性为052。对比汇率制度改革前后的子样本,发现汇率制度弹性提高以后,狭义货币供给对外汇储备的弹性从097下降到075,货币供给的独立性显著增强了。但是,从弹性并不能直观判断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强弱,接下来,将(6)式中货币供给和外汇储备由对数形式改为水平形式,如(7)式所示,M表示狭义货币供给,RES表示外汇储备:

Mt=α+β RESt+φ πt+εt (7)

通胀的工具变量仍未m的1-5阶滞后项,Hansen J 检验p值为046,表明工具变量与扰动项不相关。使用GMM估计的结果如表5所示:

表5货币供给与外汇储备水平模型的GMM估计

解释变量总样本改革前改革后估计值标准误估计值标准误估计值标准误常数项429303***12469158997***54977448892***20856RES76***009199***2873***01π-24456***3194-97038**38039-1726111198说明:***表示在1%水平显著,**表示在5%水平显著,*表示在10%水平显著。

由总样本回归结果可知,平均而言,外汇储备每增加1美元,则狭义货币供给量增加76元(人民币)。样本期平均货币乘数,即M1/M0的均值为41,如没有冲销操作,外汇储备每增加1美元,根据8 RMB/USD的平均汇率,则基础货币应增加8元,M1应增加328元。将估计结果与无冲销结果相比,发现我国冲销操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冲了75%以上的外汇占款,货币政策仍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然而,根据两个子样本回归结果,改革前后的参数估计结果相差一倍以上,表明货币改革显著地提高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五、总结

鉴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低的特点,官方利率经常滞后于货币政策走势。所以,官方利率的独立性不能完全代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状况,为此,本研究采用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国外利率的独立性、货币供给量对国外利率的独立性进行佐证,以上几种分析各有优势,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根据总样本的估计结果,在1994年以来,官方利率相对于世界利率的独立性处于中上等的水平,但是同业拆借利率的独立性极差。同业拆借利率更接近于市场利率,更能够代表货币政策动向。但是,由于样本期同业拆借市场仍处于发展完善之中,规模相对较小,可能对国外利率可能存在过度反应。两种利率的独立性差距较大,真实的货币独立性可能介于两者之间,处于中等水平。货币供给量对国外利率的敏感性的估计结果验证了这个猜想。

此外,比较货币政策改革前后的结果发现,汇率制度改革以后,随着汇率波动弹性的增加,官方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的独立性都大幅提升,汇率制度改革后,两种利率几乎完全独立于世界利率,这个结果有些超乎预期。虽然从理论上讲,汇率弹性增加,利率独立性将提高,但是,毕竟我国汇率制度弹性还较小,因此,利率完全独立的可能性不大,这可能与样本容量不够大,以及两种利率本身的缺陷等因素有关。尽管如此,仍可以确认汇率改革显著提高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随后的货币供给量独立性分析表明,汇率制度改革之后,货币政策独立性有所提升,但改善的幅度并不大。

最后,分析货币供给量与外汇储备之间的关系,表明我国冲销操作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我国货币政策仍具有中等独立性的原因之一。汇率制度改革以来,货币供给对外汇储备的敏感度大幅下降,表明汇改以来,随着外汇占款的急速增加,为了防止货币过度膨胀,冲销操作的力度增强了。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表明在资本部分管制的情况下,我国的货币政策能够保持中等的独立性,冲销操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汇率制度弹性的增加能够显著地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可能三角”理论适用于我国。如果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那么单方向冲销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冲销的成本和难度都在增加,加上我国资本开放进程的加快,若要继续维持一定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提高汇率制度的弹性。

参考文献:

[1] 邓永亮,李薇.汇率波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及有效性――兼论“不可能三角”在我国的适用性[J].财经科学,2010(4):1-9.

[2] 龚刚,高坚.固定汇率制下的独立货币货币政策――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管理机制探讨[J].金融研究,2007(12):35-54.

[3] 孙华妤.传统钉住汇率制度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1998―2005[J].世界经济,2007(1):29-38.

[4] Borensztein, E., Zettelmeyer, J. and Philippon, T., (2001), “Monetary Independence in Emerging Markets: Does the Exchange Rate Regime Make a Difference?”, IMF Working Paper No. 01/1.

[5] Calvo, G. and Reinhart, C., (2002), “Fear of Floating”,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7, issue 2, pp. 379-408.

[6] Frankel, J., (1999), “No Single Currency Regime is Right for All Countries or At All Times”, NBER Working Paper, No. W7338.

[7] Frankel, J., Schmukler, S. and Serven, L., (2002), “Global Transmission of Interest Rates: Monetary Independence and Currency Regime”, NBER Working Paper 8828.

[8] Hausmann, R., Panizza, U. and Stein, E., (2001), “Why Do Countries Float the Way They Float?”,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66, issue 2, pp. 387-414.

[9] Shambaugh, J., (2004), “The Effect of Fixed Exchange Rates on Monetary Polic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9, issue 1, 300-351.责任编辑:萧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