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主持人,好好说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谢娜嘴边的“欢型”(时尚一词的英文变音),汪涵口中的“妹坨”(长沙话年轻妹子昵称),叮当时不时来句“摆龙门阵”(四川话聊天之意)……这样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主持语言,以后将改换说法或者取消了。
越禁越火,越火越禁
继“禁娱令”、“限广令”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发禁令: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还表示,当前广播电视不规范用语现象主要集中在选秀等综艺娱乐节目中。
消息一出,不少综艺娱乐主持人瞬间“躺枪”: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何炅、谢娜等常常操着一口湖南方言惹得观众捧腹大笑;东北三卫视、广东等地的综艺节目也早已习惯了用方言来与本地观众拉近距离……在不少网民眼里,电视节目偶尔的方言是出彩的笑点,如今“方言禁令”一出,让全国各地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压力山大”。
对此,上海广播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深圳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台迅速行动,集中治理节目用语不规范现象。湖南卫视负责人表示,已经把有关要求传达到了所有主持人,尤其是《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影响较大的品牌节目,要为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其实,广电总局下“方言禁令”并非第一次。早在2005年,就明令不准在电视剧中使用方言。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曾对港台艺人主持内地节目有过约束性规定,也是基于正面引导的考虑。但到今天又发禁令,可见方言节目具有“野火烧不尽”的生命力,网友戏称“越禁越火”。
的确,有的主持人、嘉宾为了制造节目效果,故意在普通话中夹杂方言、港台腔,这种现象越来越常见。有时是为了和现场观众互动,有时就是为了增添搞笑气氛。另有主持人则喜欢“蹦”外文:“女士们先生们”被半翻译、半改造成了“Ladies and乡亲们”;有的粗俗用语,甚至带有讽刺意味。或许这些,才是“方言限令”真正要针对和约束的。
方言不能一刀切
不少网友认为,除了主持新闻这类严肃的节目外,没有必要所有节目都统一为普通话。综艺节目生来就是娱乐属性,添加方言以及网络用语,无非是想让节目变得更贴近生活。甚至有网友总结:“只要方言不低俗、不违法、不违背地方群众尊严,方言作为一种文化,还是有必要传承下去的。”
有学者指出,自古以来,由于山川阻隔、人口迁徙和民族交融,汉语形成了许多地域性分支或变体,演化为汉语方言。语言或方言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汉语方言是中国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不应该成为现代化的牺牲品。
“不论是从学术还是从文化角度来看,汉语方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蓝认为,“对不同地域而言,汉语方言也是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然,“方言禁令”背后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推广普通话。普通话作为中国官方统一语言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推广普通话无可厚非。然而,“杂音”者认为,推广普通话并不能以禁止方言为代价。况且,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广和普及,汉语方言流失的现象已越来越严重,使用人数本来就少的方言土语,如粤北、湖南和桂北的土话、平话,早期水上居民的家话等都处于濒危状态,有的甚至徘徊在消失的边缘。
因此,选择用一刀切的方式,迫使方言在电视节目中“消失”,或许还值得商讨。从文化方面而言,一刀切的做法过分强调“文化共性”,而忽视了“文化特性”,也许还会“伤害”到一些观众的感情:没了方言,笑点咋办?
对于“方言禁令”引发的舆论热潮,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称,“方言禁令”针对的并不是方言及节目本身,而是节目主持人、嘉宾对方言的滥用、乱用。如果是节目需要,比如主持人采访不会说普通话的农村观众等,不用方言很难交流,使用方言不但方便,而且显得很亲切,这种情况下用方言便无可非议。另外,在小品表演中,为了塑造人物,突出效果,演员也是可以使用方言的。
从电视节目本身来说,去方言化也许想给观众提供阳春白雪的高档享受,但观众可能也喜欢下里巴人的市民乐趣。方言节目既有其市场,大众亦喜闻乐见且无伤大雅,何不以引导为主,专心提高节目质量,去除低俗化?这样不仅能让地方电视台积极地自由发挥,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还能为方言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一刀切的做法过分强调“文化共性”而忽视了“文化特性”,也许还会“伤害”到一些观众的感情:没了方言,笑点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