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祈福贰零零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祈福贰零零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过年了!

将陈旧的一页翻过,扑面而来的是新年的馨香,美妙景致正在打破冬日,明朗呈现,心情也如春日暖阳日趋温暖。大伙儿正忙碌着筹备年货,殷实各自的府郾,增色日常细节,一派闹腾腾、喜洋洋的景象,唤起我们东方式的情感。 在这样复古、华美、浪漫的时光里,就让我们合掌祈福:祥瑞的新年里,家和万事兴!

年话

常言道: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猪是吉祥、富足的象征,大家一贯认为猪年是如意火红年,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话猪、话过年己成为年初的时尚话题。

漫话生肖与猪仔热

我国古代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纪年、月、日、时。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还十分有意义。

我们的先人,为了让多数没有文化的劳苦大众掌握这种纪年、月、日、时的方法,在地支中配上12种动物。鼠、牛、寅、免、龙、蛇、马、羊、猴、鸡、犬、猪。这就使每个人出生的年份部有了自己的属相,也称生肖。

生肖12年一轮回,用来比算人的年龄大小非常方便。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属相,各有各的理由。老鼠机灵,老牛勤劳,老虎威猛,兔子善良,龙能腾云驾雾……

为了美化生肖,使每个生肖都吉祥如意,人们尽可能地给生肖冠上最美好的字眼,其中以“金”字最被人看好,几乎把所有的生肖都冠以“金”也没有人反对。于是即将到来的猪仔当然也戴上了金帽子,甚至在年轻人中产生了攀比风:你们2005年结婚,2006年生个金狗仔;我非要赶在2006年结婚,2007年生个金猪宝宝给你们看。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之下,婚庆公司、饭店酒楼生意兴隆,形成他们应接不暇的态势。

为此,笔者告诉后辈,2008年是一个新轮年之始,是金鼠出洞年。鼠的繁殖、求生的能力特别强,也最机灵、聪明。再接下去金牛、猛虎、玉兔、金龙,难道不比金猪强?可谓年年部是好年份。所以大可不必赶,赶在年里生出那么多猪仔,对将来的猪仔、猪哥、猪弟们的入学、就业等都会带来许多问题,未必是上策。

商家特有的尾牙节与民间的筅堂佳俗

转眼就要金猪献瑞春来到了。人们为迎接猪年的好兆头而兴高采烈。您看,福州的商家正筹划着过他们特有的尾牙节:民间也正在抓紧“筅堂” (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尾牙节在腊月十六,即一年中最后一个月牙的日子。此为商家特有的节日,所以早年在台江的双行地区(上行街和下行街)和城里各闹市区特别受重视。在这个节里,商家要总结一年的经营经验,安排来年的经营及人事调遣、去留等。

这一天,老板要宴请为其辛苦了一年的伙计们。席间,老板频频向伙计们敬酒,说几句感谢的话。如果老板一味地敬酒、道谢,那就等于说来年人事不变;如果宴罢请谁去账房结账,那谁“包袱伞就背了”(另请高就了)。所以,有的伙计怕吃这一晚的尾牙宴。

这天晚上学徒却很开心,学徒平时无工资,只有这一天,老板才会给他们发“鞋价”,意即能买一双鞋的奖金。说是“鞋价”,其实不止,有的除能买一双新鞋和一套新衣外,还能有些许钱拿回家孝敬父母。笔者儿时见一位老板发给每个学徒两块光洋。

尾牙节过后,与过年有关的行业,如肉燕、屠宰、面饼、百货、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伙计、学徒们就开始加班加点,大忙起来了。与过年关系不大的行业,如昔日茶亭街的侔子店、木屐作坊等,就开始“歇年”放假了。拿到工资的伙计们,就到街上购买年货,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了。

尾牙是商家的节日,但此时的千家万户也没闲着。福州民间在冬至到尾牙前后有“筅堂”的佳俗。大扫除的时候,生竹叶绑成扫把状,用以扫除房屋高处的灰尘。据传,家家户户一年没动过的边边角角都要动一动,扫一扫。老人对小孩说: “一年没动过的东西会变成魔鬼,夜间压在人身上,会让人做恶梦。”这种善良的谎话,还真能使年轻人积极去大扫一番。 “筅堂”的最后期限是尾牙这一天。家里“筅堂”时要吃与冬节时吃的一样的树。过了这一天,商家忙供应,民间也抓紧买灶糖灶饼送灶公,过年的气氛更浓了。当然,商家的“筅堂”就要更早一点,不能拖到尾牙。上个世纪50年代对私改造后此俗已废。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重视发展民营经济后,尾牙节又风行起来了。到了这一天晚上,市内的饭店酒店热闹非凡,新型的劳资关系,都在碰杯弄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记忆的深处,再深处……

唐朝的诗人卢照邻在《元日述怀》中有如下的诗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写的正是春节的“心理景色”,毕竟古代吟诗作赋者,挂念更多的还是“仕途”,官做好了,才能做到“归耕有外臣”。今天的人想法也不单纯,却也少见在正月时作如此的表达。私下言语间虽各呈心事,但多是“恭喜发财”一类的。

我印象中福州的春节一向是温馨的,相互串门拜年,各家围炉把酒,只是传统的一些有趣的习俗少之又少了。但卢照邻诗中的“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至今还能感受到。不过说来惭愧,像我这样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小时候一到春节,想的是除了能拿到一些压岁钱,添一套新衣,再就是春节那几天多增加一些油水了。上别人家串门拜年,也是为了吃,为了红包,而别人来呢,似乎也是如此,互相“还债”。

仿佛一眨眼的功夫,就进入了“电脑时代”,小时候似还见过的拱手作揖,口中念念有词,都换成了手机短信、电子贺卡、QQ道贺,很是现代。古风荡然无存。不过古意尚在,初一至十五之间,亲戚还是走动的,朋友还是会聚的,东家请西家宴,你家来我家往,那种热闹也还是“风光动四邻”。只是这里的“风光”可作多意来解罢了。

春节期间尤喜碰到某种“偶遇”,突然接到一个消息,多年不遇的友人旅经福州,想起老朋友。然后把酒言欢,隐隐觉得时间如箭,说不定下次再见已是满头白发, “子孙满堂”。

其实在我的记忆深处,多是小时候过的春节,比如遇到某人,问道:“你怎么没穿新衣裳?”自己忙解释道:“昨天刚穿的,换洗了。”或者是想着那几张压岁钱能花到什么时候,够吃几次零食,还能买几本书。看到左邻右舍,欢声笑语间,也一样透着一个共性的社会,必然相同的遭际和想法。于是想到,或做梦着:有朝一日不必再为这些发愁,爱吃啥吃啥,爱买啥买啥,爱去哪去哪。

如今这个梦已成真,但过节的意识却又淡了。套一句俗话“现在是天天在过节”,如何找回新鲜感呢?真是颇费思量!

我以为古意最美,应细心保存和发扬光大,春节就是要全面复古来做,虽然我不反对老外过“春节”,我们过“圣诞”,但当我们过春节时,还是古风古色一些好,像郁达夫诗中写的“闲春剪个宜春宇,贴上兰花小瓦盆”,就这种感觉和意境,慢慢地过上几天吧!

“新春节”

如果阳历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江,那么阴历就是一条千回百转的地下河,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若隐若现按照自己的节奏流着。只有在春节这样所谓的传统节日之际,它才喷涌而出,冲垮我们的习惯、淹没我们的生活、撼动我们的心灵。告诉你:“日子不是这样过的!”

那么,日子该是怎样过的?

有人说,生活在两个时代之间的人最痛苦,他们必定错过这两个时代的辉煌顶峰,却尝尽了前朝末落的苦涩和后朝初创的艰辛;不为上一代人所理解、信任,也不为下一代人所尊重、认同。象我们这样生活在双重历法时空下的上世纪六十代生人,更增添愿望单纯和立场复杂之间的选择错乱。

我不熟悉那些长辈们津津乐道的民俗风情,也不希望以后只能在视频档案里看见;我不想再重复童年时代对衣食的祈求所带来的期盼与喜悦,但也不想毫无缘由地说自己正在高兴或者悲伤:滞留在都市丛林的我,还得再过一年才有机会回到故乡那雕梁画栋、飞龙翔凤的厅堂,羞于提笔的我无颜为新居写下春联……

我想要的、我现在正在写的,是从我们这代开始自觉建立的“新春节”,若干构想如下:

“小年”是用来给每家每户回顾过去、展望新的一年,并安排春节有关事宜的。建议灶神爷同志列席并负责会议纪要。饭后,男人们约上几个哥们去泡温泉。 “大年三十”这一天,午饭前结束抢购,午饭后各路人马要到齐・祭祖时,长辈要先晚辈――说清家族渊源并补充家谱,晚上自然是暴撮一顿。关键是,全市的影院、礼堂、会场、院落,全部上演由政府、团体、企业、阔佬出资赞助的大戏、曲艺、马戏、杂技、大合唱。各级领导都得携全家老小来捧场,新年钟声敲响后再回家围炉、喝茶、磕瓜子。“正月初一”自然是吃完太平面去拜年,初三开始,每一天都分别定为同学、同事、战友、“插友”等一千人等的聚会日。初七早早睡下,第二天要上班啦!

也许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触到那遥远的归宿感:我们将在古老东方的屋顶下一起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