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林语堂翻译作品之“性灵”美学思想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林语堂翻译作品之“性灵”美学思想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近年来,“林学”研究不断升温,对林语堂译作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是多数研究者都着眼于翻译策略研究方面,鲜有人关注林氏译作中的美学思想。其实,林语堂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进行翻译的翻译家,且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基于此,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梳理林语堂独特美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最终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作品的分析,以其译作中充分展现美学思想的文字为例,向读者展现林氏译作独有的率真表现之美、自然性灵之美和幽默闲适之美。

关键词: 林语堂 翻译 美学

1.引言

翻译是语言形式转换的艺术。它不仅关注转换的内容,还注重表达的方式。从翻译理论上来看,林语堂提倡以“美”为依归。他的“美译”思想主要体现在《论翻译》这篇文章之中。他这样写道:

“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我们可依三方面的次序讨论。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①

可见,林语堂的翻译标准可归纳为“忠实、通顺、美”。在他看来,“美”更胜于“雅”,并明确地指出“美的标准”是翻译的标准之一。林语堂曾言:“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②由此可见,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观不仅注重“声音”、“意义”,更注重“文气”、“文体”,那么,探究林语堂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便显得十分必要。

2.林语堂的美学思想形成

2.1白璧德与斯宾加恩的论战对林语堂的影响

1919年秋,林语堂赴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林语堂师从美国文艺批评家白璧德教授,白璧德是当时美国文化批评中占统治地位的新人文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其文学批评观点即坚持古典主义,反对浪漫主义,强调文学的纪律或规范。而同为该校教授的自由主义批评家斯宾加恩却对白璧德的观点加以否定,他主张以克罗齐的美学观为基础,对美国文学进行批评。因斯宾加恩与白璧德两人的文学批评观截然相反,导致两派形成激烈论战。然而,正是在这次论战中,林语堂虽身为白璧德门生,却忠于己见,他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独抒性灵,倾向于文学解放论,重视创作自由、批评自由。林语堂支持斯宾加恩,认为自己的观点符合克罗齐的表现主义学说。

在这场论战中,林语堂逐渐明晰了当时自己的文艺观和美学观,本能地在心中树立起一种文学创作标准,即排斥充满理性约束的古典主义,反对固定的艺术标准,反对对文学的规范,这为刚刚踏进文学殿堂的林语堂奠定了今后美学及文艺思想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2.2克罗齐对林语堂美学思想的影响

林语堂曾节译了克罗齐的《美学:表现的科学》第17章,共24节文字,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对克罗齐的著作进行翻译。林语堂节译的部分涉及“艺术的内在价值”、“艺术的表现形态”、“艺术的审美判断”和历史批评等。在文学本体论方面,林语堂完全接受了克罗齐的艺术及表现的观点;在文学批评论方面,林语堂接受了克罗齐“以表现的成功与否作为评判作品的标准”、“等值翻译不可能”和“翻译即创造”等观点,这些观点都为日后林语堂独立美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3林语堂“性灵”美学思想的文化生成

“性灵”一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早在南北朝该词就已经广泛地出现在文学批评中,但此时的“性灵”只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到明代中期,“性灵”成为一种文学观,继而演变为“性灵说”。然而对林语堂而言,对其“性灵”观产生直接影响的当数晚明文人及公安派提倡的“性灵”说。王兆胜在《林语堂与中国文化》中指出了林语堂对晚明性灵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性灵”本身是一个抽象的词汇,林语堂曾多次对“性灵”作了解释。“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以此个性Personality无拘碍自由自在表之文学,便叫性灵”,“在文学上主张发挥个性,向来称之为性灵,性灵即个性也”③,“性灵就是自我”。④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又把“性灵”解释为“个人的性情”和“心灵”。虽表述各有不同,但不难发现,它们的基本意思都是要求文章要用来表现自我,表现主观个性。从这一点讲,“性灵”在林语堂的概念里是与五·四精神一脉相承的,它们都反对死板僵硬人云亦云的八股文风。综合来看,林语堂强调“性灵”,其实就是强调了作文要有主观个性,有真情实感。写作做到自由不拘,闲适幽默。这成为日后林语堂创作和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从选择性吸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到感受传统道家文化的精髓,形成独特的“性灵说”,再到对行文笔调“幽默闲适”的定位,身处政治上受到挫败,文学上处于边缘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林语堂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纵观林语堂各个时期的诸类作品,其率真表现、自然性灵、幽默闲适的美学思想不仅贯穿于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之中,在林语堂的文学翻译作品中也随处可见。

3.林语堂译作中体现的美学思想

林语堂是一位著名的双语作家。他不仅创作英文作品,而且翻译国内外的诸多名著。在1928至1930年间,林语堂先后翻译了一系列世界名著,如《卖花女》、《女子与知识》、《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等,又将《老子》、《孟子》、《孔子》等中国典籍译为英语,传播至西方文学世界。他一生笔耕不輟,完成英文著述达30种,中文著述及其翻译作品20余种,一生著述千万余字。这样的文化硕果不可谓不令人惊叹与钦佩。林语堂的翻译不仅通过语言文字而传播,而且通过人际关系等活动,把国人的思想、生活间接传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欣赏、了解。其中,林语堂著作的《京华烟云》曾先后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林语堂译作中的美学思想可以从率真表现之美、自然性灵之美、幽默闲适之美等方面体现。下面,通过一些译例,例举林氏译作中所流露出的独特美学思想。

3.1率真表现之美

例1:

原文:

居三月如十年之隔。芸虽时有书来,必两问一答,半多勉励词,余皆浮套语;心殊怏怏。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浮生六记》,林语堂,1936:16)

译文:

Thus three months passed,which seemed to me like ten insufferable long years.Although Yun wrote to me regularly,still for two letters that I sent her,I received only one in reply,and these letters contained only words of exhortation and the rest was filled with airy,conventional nothings,and I felt very unhappy.Whenever the breeze blew past my bamboo courtyard,or the moon shone upon my window behind the green banana leaves,I thought of her and was carried away into a region of dreams.(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Lin Yutang,1936:16)

原文背景为作者应约于成亲后到赵省斋先生门下当学生,不得不与新婚妻子分别,在赵先生处学习之余,十分思念妻子。原文精炼简洁,生动地勾勒出作者对妻子“梦魂颠倒”般的相思。而林语堂的译文也传神地表现出原文的神韵。译者巧添“insufferable”,“long”这两个形容词,令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此外,译者妙用“blew past”,“shone upon”,“thought of”,“was carried away”等动词,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化虚为实,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幅月下郎君苦思娇妻的画卷。

例2:

原文:

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滤尘怀爽然顿释。(《浮生六记》,林语堂,1936:34)

译文:

After a while,the moon had already arisen from behind the forest,and breeze was playing about our sleeves,while the moon’s image sparkled in the rippling water,and all worldly cares were banished from our breasts.(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Lin Yutang,1936:34)

原文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译文妙趣横生,俏皮率真。译者将“微风”拟人化,用文字绘出月下水边的画卷,引人入胜,又在译文中增添了“景物”之外的“人情”,仿佛此景能够将人世间的忧愁一扫而光,将译文赋予了难得的画面美。

3.2自然性灵之美

例:

原文:

少焉霞映桥红,烟笼柳暗,银蟾欲上,渔火满江矣。

(《浮生六记》,林语堂,1936:64)

译文:

Soon the evening glow was casting a red hue over the bridge,and the distant haze enveloped the willow trees in twilight.The moon was then coming up,and all along the river we saw a stretch of lights coming from the fishing boats.(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Lin Yutang,1936:64)

原文用寥寥数笔便描绘出暮色中太湖摄人心魄的美景,虽惜墨如金,却犹如笔底生花,妙不可言。译文不仅用“casting a red hue ...”,“the distant haze enveloped...”,“a stretch of lights ...”等表达再现了原文的华美文辞,而且通过利用断句、添加主语等语法手段,使得译文结构更加清晰,不仅富有画面的层次感,更加突出景致的虚实,使译文自然紧凑,令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这正体现了林语堂提倡轻松的文风,表现了其个性、性灵、自由的美学思想。

3.3幽默闲适之美

例:

原文:

芸曰:“世传月下老人专司人间婚姻事”。(《浮生六记》,林语堂,1936:48)

译文:

“It is said that 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is in charge of matrimony,”said Yun.(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Lin Yutang,1936:48)

原文中的“月下老人”属文化负载词,在汉语文化中承载独特的文化含义。而在译文中,林语堂将“月下老人”直译为“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语言幽默,保留了这个古代神话中的神仙形象,既表达出了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流露出了对这夫妇二人来世还能共结连理的美好祝愿。

4.结语

由以上译例不难看出,林语堂译作中处处承载着其“美译”的思想。林语堂翻译作品不仅重视“忠实”、“通顺”,更加注重表现和传达原文的“精”、“气”、“神”,在“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宏怀下,林语堂以其译作独有的率真表现之美、自然性灵之美和幽默闲适之美征服了东西方读者,这也是林语堂对我国翻译美学作出的贡献和启发,为此,谨盼热心研究林语堂的同道,共同思考探索林语堂译作中的“性灵”美学。

注释:

①②林语堂.论翻译语言学论丛:林语堂名著全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③林语堂.论性灵.林语堂名著全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VOL18:238.

④林语堂.论文.林语堂名著全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VOL14:147.

参考文献:

[1]陈荣东.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论翻译》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J].中国翻译,1997(04).

[2]江震龙.林语堂的“性灵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

[3]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4]郎江涛,王静.林语堂译学思想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09).

[5]林语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林语堂.八十自序[A].林语堂名著全集[C].第10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1.

[7]林语堂.大荒集[A].生活书店,1934.

[8]林语堂节译.J.E.Spingarn著.新的文评[A].林语堂名著全集·女子与知识·易卜生评传·卖花女·新的文评,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林语堂.林语堂文集[A].第10卷散文,作家出版社,1996:372.

[10]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11]林语堂.论翻译[A].林语堂名著全集·语言学论丛[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2]林语堂.论译诗[A].林语堂名著全集·无所不谈合集[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17-320.

[13]林语堂.论文[A].林语堂名著全集[C].第14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48.

[14]林语堂.论文[A].林语堂名著全集[C].第14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47.

[15]林语堂.论性灵[A].林语堂名著全集[C].第18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36-238.

[1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林语堂名著全集[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

[17]沈复著,林语堂译.浮生六记[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8]孙迎春.译学大词典[M].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

[19]陶侃.林语堂与表现主义美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0]王焕池.特定文化词语与《浮生六记》译本[J].外语学刊,2004(2):104-106.

[21]王兆胜.近几年林语堂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1996(1).

[2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73-81.

[23]子通主编.林语堂评说七十年[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321.

[24]周仕宝.林语堂的翻译观[J].外语学刊.2004(02).

[2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6]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