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苏地区春荞麦密度试验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苏地区春荞麦密度试验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2013年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泰兴综合试验站开展春荞麦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春荞麦种植密度在30万~210万株/hm2范围内,群体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自我调节,以种植密度150万株/hm2为最佳,产量最高,为1 230 kg/hm2。

关键词 春荞麦;密度;产量;江苏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046-01

江苏地区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一年两熟或三熟。荞麦作为营养保健的特色作物,在江苏地区主要是秋季填闲或备荒救灾,是生产中尚未发现春季种植。2012年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泰兴综合试验站选择早熟品种榆荞4号进行春荞麦试种并获得成功,开创了江苏地区成功种植春荞麦的先河[1-3]。2013年泰兴综合试验站通过固定行距、调节株距,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春荞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春荞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江苏省泰州市旱地作物研究所试验田内,试验地地理位置为北纬32°10′、东经120°01′,海拔4.5 m。供试土壤为砂壤土,地块肥力中等均匀。试验地前茬为冬闲田。

1.2 试验材料

供试春荞麦品种为榆荞4号,由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从近交系矮A×恢3中选育而成。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栽培密度处理,分别为30万株/hm2(T1)、60万株/hm2(T2)、90万株/hm2(T3)、120万株/hm2(T4)、150万株/hm2(T5)、180万株/hm2(T6)、210万株/hm2(T7)。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5 m×4 m)。

1.4 试验实施过程

2013年3月24日耕翻,25日撒施有机肥料(N、P、K总养分≥25%,有机质≥45%)1 500 kg/hm2、43%(N-P-K=13-10-20)高效复合肥225 kg/hm2。3月27日开沟条播,行距33 cm,播后用96%金都尔(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 200 mL/hm2对水900 kg/hm2喷雾,进行土壤封闭。4月14日移苗、疏苗、定苗,各密度处理每行留苗50、100、150、200、250、300、350株。5月6日施促花肥尿素49.95 kg/hm2。4月19日、5月3日人工除草2次。4月13、17日2次浇灌抗旱。5月3日用40%多酮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含量35%、三唑酮含量5%)1 20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进行病虫防治。6月14日收获,并进行单收测产和室内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春荞麦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可知,春荞麦3月27日播种,不同密度处理均于4月10日出苗、5月7日开花。就成熟期而言,T1、T2处理成熟期稍迟,为6月10日,T7处理成熟期稍早,为6月7日。由此可见,在30万~210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出苗期、开花期相同,成熟期提前1~3 d,全生育期缩短1~3 d。

2.2 不同密度对春荞麦主茎动态的影响

由表2可知,随着密度的增加,主茎分枝和主茎节数均呈减少的变化趋势,各密度处理均以最低密度T1处理最多,分别为4.7个和10.2节;最高密度T7处理最少,分别为2.7个和9.2节。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各密度处理以最低密度T1处理最矮,为70.2 cm,最高密度T7处理最高,为86.9 cm。

2.3 不同密度对春荞麦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T1处理单株粒数最多,为98粒,单株粒重最重,为3.01 g;T7处理单株粒数最少为17粒,单株粒重最轻,为0.55 g。可以看出,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就千粒重而言,各密度处理在30.49~32.38 g,其中T6处理千粒重最重,为32.38 g,T1处理最轻,为30.49 g。

2.4 不同密度对春荞麦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在30万~150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在150万~210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下降的变化趋势;与处理T1相比,其他密度处理增产17.7%~35.9%,产量最高的是处理T5,为1 230 kg/hm2。经方差分析(表5)认为,区组间F值(1.87)F0.01(4.82),表明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新复极差比较可见,处理T5、T6、T4、T7之间,处理T6、T4、T7、T3之间,处理T3、T2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T5、T6、T4、T7与T2、T1之间达显著水平,处理T5、T6、T4、T7、T3与T1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1)在30万~210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春荞麦出苗期、开花期相同,但是成熟期有所提前,全生育期有所缩短。在30万~210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春荞麦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下降的变化趋势,株高呈上升的变化趋势。

(2)与30万株/hm2相比,其他密度处理(60万~210万株/hm2)增产17.7%~35.9%,达极显著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春荞麦群体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自我调节[5-6]。在该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150万株/hm2为最佳,产量最高,为1 230 kg/hm2。

(3)在春荞麦的生产中,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光、水、气、热和养分,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在群体最大限度发展的前提下,保证个体健壮地生长发育,使单位面积有效株数、株粒数和粒重三者之间得到协调发育最终获得高产[7-8]。影响春荞麦种植密度的因素主要有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播种期、施肥水平等方面,其中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4 参考文献

[1] 林汝法.中国荞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1994.

[2] 王迎春,叶爱莲,郭金平.南方地区秋荞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1998(1):35-36.

[3] 林汝法.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 常庆涛,谢吉先.优质小杂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 赵钢,陕方.中国苦荞[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

[6] 赵钢.荞麦加工与产品开发新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 赵钢,邹亮.荞麦的营养与功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 林汝法.苦荞举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