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白黑水墨敢用红 石破天惊亦从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白黑水墨敢用红 石破天惊亦从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有一个脑筋急转弯、甚至略显无厘头的问题:

当我们在观看古代和现代绘画作品时,你发觉在绘画对象上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什么?

这当然不是一个值得你绞尽脑汁的问题——虽然乍看起来可能需要你写一篇论文才能解决。

答案很简单:描绘的多寡之别。

或者应该统称人体吧。一般以女人体居多!

对于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来说,女人在艺术中的正式公开出现,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这个事件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

“一位容貌俊美的少女半骑在一匹疾驰骏马的脊背上,奋力张弓,目光深邃有力。”1979年,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创作的一尊名为《猛士》的雕塑震惊了全国。

用当时经典的一句话来表述这个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展示的是人体,开放的是思想。

显然这个开放是对于受众而言的!

古代的画家对于人体的美应该也是有感触的,也许偷偷还画过,但因外部条件所限,不敢拿出来公开而已。

这个外部条件就是民众还没有开化到那种程度,或者说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到那种容忍程度。

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法国画家安格尔的《泉》第一次出现在一本杂志的封面上时,马上引来无数的批判和非议。许多人认为其“下流”、“出格”,一副天下马上就要大乱,国将不国,民将不民的架势。

连容忍都无法容忍,就更别谈欣赏了。

我猜想,当时那些表面义正严词的卫道士们,说不定私下里曾躲在一个无人的角落里仔细观看这幅名作呢。

不过,能由“裸”及“体”或许也是提高民众欣赏水平的一种途径吧。

我就是以同样的途径喜欢上齐白石先生画作的。

记得上初中时,当时的我很喜欢集邮。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中就有几张内容是齐白石的画,爱不释手之余总想把这些花纸片集齐了,这个小小的愿望直到很久以后才得以实现。可现在对我而言,邮票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上面的画作。

这套邮票上面的图案都是齐白石六十岁以后的作品。

细细品之,老先生笔下的瓜果菜蔬、花鸟蝉蝶、虫虾鱼蟹无一不是水墨淋漓、生气勃勃。落笔处忽而笔酣墨饱,力健有余;忽而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忽而泼墨挥洒,随心所欲。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尤其是“红花墨叶”画法,用鲜艳的洋红点花朵,浓墨作花叶,如此红的花朵,配上不同墨色的叶子,对比鲜明,观之画面清新、格调高雅。真是应了先生说过的那句话:“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如果将整套邮票摆在一起看的话,你会发现红色的运用真可谓石破天惊、酣畅淋漓。因为文人水墨画基本要素是黑,黑色代表高贵与优雅。运墨而五色具,墨的浓淡疏密等即是绘画的颜色要素。文人作画是反对用色的,而且特别反对用红色,认为红色俗气,不入流。在他们看来,雅怎可与俗搭配呢?

换个角度来看,红色却是老百姓最喜爱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吉祥、热烈奔放。而齐白石画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可都是老百姓司空见惯的东西!画老百姓的东西怎么能不用老百姓喜爱的色彩呢?

“雅”与“俗”难道真是水火不容吗?老子尚且说过大直若曲,大智若愚。难道大雅就不能若俗吗?白石老人的画可贵之处就在于不避俗,都是些耳熟能详之俗物,却能从大俗之处画出大雅。

这整套邮票的画作中,我最喜欢的是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经典画作还有一个典故在其中。1952年的一天,著名作家老舍去拜访齐白石先生,他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先生作画。“蛙声十里”是听觉形象,绘画是视觉形象。要用视觉形象引起读者的听觉感受,而且规定背景是“山泉”,确实是个难题。但是,知识丰富、善于艺术创造的白石老人,经过几天精心构思,终于按照题意画出了一幅四尺长的立轴。原来,他并没有画那些鼓腮噪鸣的青蛙,而是画的山涧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急流中夹着几个形象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蝌蚪,高处抹了几笔远山。画面上的乱石、急流、蝌蚪、远山,水融,画中有声,和谐有趣,使人隐隐如闻十里蛙声,传神而含蓄地表现出了画题的意境。

此可谓是用视觉来表现听觉。

同样的表现手法,我们来看两则宋代画坛轶事。

一则是《踏花归来马蹄香》。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画题中的“踏花、马蹄”都是可以具体表现的事物,唯有一个“香”字极难表现。这“香”是一种嗅觉,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吗?

此可谓是用视觉来表现嗅觉。

另一则是《深山藏古寺》。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僧人正在河边汲水,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僧人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

此可谓是用“实”的视觉来表现“虚”的视觉。

以上三个典故虽年代人物各异,但对比看来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说,高明的画家都是相似的,而此种高明非“悟性”而不可得到。任你再努力地学习或艰苦地创作,缺少了悟性也一样创作不出伟大的作品,当然此言不是说努力学习和艰苦创作不重要。如果说努力学习和艰苦创作是画家的四肢的话,那悟性就是画家的大脑,说谁重要谁不重要这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爱迪生有一句名言“成功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以此表现艰苦努力的重要性。但相信大多数人都不甚了解的是,爱迪生的这句话其实还有后半句——“但很多时候这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